分享

臧克家提议修改《沁园春·雪》中一个字,听完解释,毛主席非常满意

 花开无田 2022-02-15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与毛主席故友相逢。面对毛主席的“弥天大勇”之举,柳亚子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期间,擅长诗词的柳亚子还写诗相赠。而也恰是柳亚子先生的此举,让毛主席以《沁园春·雪》相赠。

在看罢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挥毫泼墨写下和词,而在他的和词中盛赞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一首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都不能抗衡的词,又会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呢?这自然也引发了一众人的好奇,有趣的是碍于当时的时势,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一开始是并未能同柳亚子先生的和词发表的,反倒是在几经传抄后才在《新民报晚刊》副刊发表,后才登上得《大公报》。

《沁园春·雪》的发表,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一般。面对如此一首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雄词,也让国民党以及拥趸们惴惴不安。蒋介石甚至说: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而藉由此引发的一场文坛论战,更是盛况当前。这也让《沁园春·雪》传播甚广,甚至成为了毛主席诗词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但事实上,这首词却是毛主席的一首“陈年之作”,它作于1936年2月。适时,毛主席率领红军在经过万里长征后,胜利会师。短暂休整后,红一方面军准备从陕北进入山西西部,而在见到陕北大雪之后,攀登上塬上的毛主席欣赏到这万里北国风光,遂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这首词中, 毛主席赞美了祖国山河之雄伟,更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这等豪气云干才让它即便是在今天也仍为人所称颂,人尽皆知。

但事实上,对于今天我们熟知的《沁园春·雪》则是经过了修改后的版本。其中对于“原驰蜡象”句中的“蜡”在毛主席的原作中为“腊”。至于“蜡”与“腊”的意思,则是明显有别的。那么又是谁主导了这次修改呢?是时任《诗刊》的主编臧克家。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自幼便受祖父、父亲影响酷爱诗歌,后师从闻一多先生,而在诗词领域他也是建树良多,《烙印》、《有的人》、《难民》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有的人》还入选了中学教科书。

1957年1月,解放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诞生。在其诞生过程中,它也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的关心,《诗刊》还确立了以繁荣诗歌创作,推动诗歌运动的目标。

臧克家也成为了《诗刊》的第一届主编,而要繁荣诗歌创作无疑发表毛主席的诗词会是一个有着极大助益的办法。为此,臧克家在筹刊时便特意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够得到毛主席发表其诗词的允准。而对于臧克家的来信,毛主席则是相当自谦,他首先表达了其不愿“贻误青年”的态度,但对于臧克家的请求也很是体量,表达了可以刊载的看法,同时还附带了18首已经修改好“错别字”的诗词。

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之所以会有“错别字”的提法,乃是源于毛主席对自己的诗作的大度看法。在诗词传颂过程中,错讹在所难免又兼之诗人本身也会因时因势变化,而导致心境有所变化,自然也就会对旧有的诗词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于是相较于“原作”也就有了不同的版本,而要避免这种不同就要由作者统一认定,对其中的“错别字”予以取舍。

臧克家在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对于毛主席的支持深为感动,并在1957年1月14日,特意登门拜访。而在此行中,根据《臧克家回忆录》记载,臧克家与毛主席便就《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的“蜡”与“腊”字如何取舍,进行了一番讨论。

在见到毛主席后,彼此都是极有文学造诣的大家,也自然就少了几分矫揉造作。而在简单的寒暄后,双方“单刀直入”。

臧克家问毛主席,“原驰蜡象”中的“蜡象”何解?毛主席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对于毛主席的反问,臧克家直白地表示:蜡像可与银蛇应对。意思也就明了,他认为“蜡象”更好。

事实上,腊象与蜡象的区别在于腊象中的“腊”可以引申为柬埔寨的古称真腊,连起来就是柬埔寨的大象;相较之下,蜡象的意思则简单明了,就是单纯的代表示白象。联系前文,在《沁园春·雪》中毛主席主要表达的意思,显然是“北国风光”的主题与柬埔寨象并无关联;反倒是蜡象则取其白象之意思,不仅与银蛇对应,更是合了雪后之景。

对于臧克家的这个见解,毛主席听罢后很满意,表示就按照臧克家的建议将“原驰蜡象”中的“腊”改为“蜡”。

但同样有必要提及的是,对于其中的“腊象”之句,毛主席在创作《沁园春·雪》伊始时使用,亦当有取“腊月”之意。这一来与时间、节气相符,也有取巍峨群山像奔跑大象之意。只不过按照前后应对的意思来看,臧克家所说的“蜡”无论是词类属性上,还是意思解释上显然更胜一筹。

而且还要说的一句是,臧克家先生也并不是对这个“蜡”字的第一个“异见者”。早在1946年时,郭沫若引用《沁园春·雪》时便将“腊”作“腊”。这一点上作为一位学问大家,郭沫若虽与毛主席关于此处的讨论见诸于世,但当中想必亦如臧克家先生所提及的原因并无二致。

此后,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发表后,关于“原驰蜡象”中的“蜡”字也才算被固定下来。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位伟人,毛主席虚怀若谷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面对臧克家提出的疑问,他并无丝毫的傲慢,而是虚心受教,听取意见。在古典诗词与人民群众之间,他更在意的是人民,而在他的一众诗词作品中,如此类般的改动也并不鲜见。

参考资料:《臧克家回忆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