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认知篇——保护心脏就是保护生命

 空谷幽兰80 2022-02-15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由于它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的数据统计,自2000到2019的20年时间里,缺血性心脏病位列全人类致死原因第一位, 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6%,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患病人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0年增加了200多万人。

  图片来自《2021年世界卫生统计》

什么是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冠心病的病理分析

心脏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心脏的耗氧量多,消耗能量多,但心肌储存的氧及能量物质却很少,所以心脏是处于耗氧量大,耗能大而储存量少的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因此,心脏要正常活动,就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及氧的供给。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能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血液,加之心肌有很强的摄氧能力,这就保证了心肌足够的氧供应。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它的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侵入冠状动脉壁沉积,形成突出于管腔的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得不到足量的氧和能量,就会引起收缩无力。

病理上主要是冠状动脉壁脂质沉着,形成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的软斑块,且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溃疡形成,继而钙化斑块形成。粥样斑块形成、管壁痉挛及管腔内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心肌缺血,甚至梗死。

管腔狭窄在50%以下时,休息及运动状态冠状动脉供血尚充足;当狭窄程度在50%以上时,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保持稳定,但心脏负荷增加时则会出现供血不足,心肌缺氧,临床表现则有心绞痛;管腔完全梗阻且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透壁性心肌梗死伴有梗死心肌纤维化可使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消失,形成室壁瘤。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猝死。疼痛可波及心前区,或放射至左臂。疼痛发作时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制剂后可缓解。需要注意的是,尚有部分病人平时可无心绞痛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从未发作过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也有部分病人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h内发生心脏骤停,称为猝死型。

冠心病的分型和症状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型: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⑤猝死。近10余年来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心病两大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

3、心肌梗塞型

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

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都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

4、缺血性心肌病型

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

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如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可基本明确冠心病的诊断。

典型心绞痛的特点有:

1.诱  因

常由于身体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也可发于夜间。

2.部位及放射部位

典型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著。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3.性  质

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焦虑、冷汗。一般针刺样或刀扎样疼痛多不是心绞痛。疼痛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4.持续时间及缓解

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可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油而缓解。

在有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中,大约1/3~1/2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极大,有1/3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未及医院就已死于院外;另有1/4~1/3患者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未就诊。其突出的症状为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


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血压降至正常时病变发展减慢。此外,血压直接影响动脉壁结缔组织代谢,与高血压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前列腺素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可改变动脉壁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超过160/90mmHg者,比血压在该水平以下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舒张压超过94mmHg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3.6倍;高血压患病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按人年发病率计算,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3.87,女性为4.21。

(二)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胆固醇是动脉硬化斑块中的主要脂质成分。血浆中的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携带,其中70%的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高密度脂蛋白是主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它能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运走,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大量积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胆固醇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

(三)超重和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25称为超重,体重指数>30称为肥胖。其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常与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等危险因素并存。

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国外有一项研究显示:体质指数每增加10%,则血压平均增加6.5mmHg,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0.48mmol/L35~44岁男性体质指数增加10%,其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

(四)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糖代谢异常可导致脂代谢异常,高血糖损伤动脉内皮,诱发或加重动脉硬化,影响粥样斑块形成。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

(五)生活方式

1.吸烟

吸烟可通过多种因素导致动脉硬化。尼古丁可明显降低血浆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并且能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硬化作用。吸烟能使血浆激素、皮质醇、血管升压素和葡萄糖水平增高,损伤血管内皮。另外,吸烟还可以增加血栓因素。

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戒烟时间越长者,冠心病死亡率也越低。

2.饮食

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含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膳食纤维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近年来,膳食中脂肪比重正在逐步上升,膳食纤维正随着食物加工的精细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3.身体活动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身体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趋向减少及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缺乏身体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

(六)年龄、性别

国外尸检资料表明,动脉硬化发生过程可开始于儿童期,至成年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动脉硬化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尸检检出率,20~59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但60岁后两者无差异。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冠心病发病年龄女性较男性平均晚10年,女性停经后,冠心病发病率开始上升,雌激素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故认为雌激素有防止动脉硬化作用。

(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及其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发现它是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虽然其引起动脉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减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血液凝固状态及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动脉硬化。


健康指导小贴士

饮食起居:

①低脂、低盐、低糖、多纤维素饮食;
②避免饱餐,尤其避免饱餐后快走:
③早上6:00~9:00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时刻,故胸痹患者宜避免在该时段进行锻炼。
特别注意:
冠心病心绞痛是发作性的症状,一般患者都各有恒定的表现,以及恒定的诱发因素,如快走、持重、乍受寒风,或情绪激动等。如发作时症状性质改变,或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耐量降低等,都应该及时去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新近1月内发生的胸痹,亦应及时至心血管专科就诊,以除外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


后果和治疗手段

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冠心病堵塞常常发生在前降支, 导致心肌能量供应不上, 而参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心肌细胞逐渐降低, 并且心肌细胞属于永久细胞, 因此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前,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导致心衰的发生。
传统西医治疗心衰的手段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支架,搭桥等)、心脏移植、人工心脏,但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对大部分晚期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其唯一选择,但供体缺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预后的不确定性以及费用高昂等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临床上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代谢性药物等抗心肌缺血药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范畴,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常因气滞、血瘀及寒凝等痹阻胸阳,而造成心脉阻滞而引起,故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法则。

另外,对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区进行干细胞移植,又是冠心病生物学治疗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近年来干细胞对于心肌梗及其相关缺血性心脏病干预效果有目共睹,也愈发受到研究者和心脏病患者高度重视。

虽然干细胞疗法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信应用于临床指日可待,干细胞疗法将为广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带曙光,还他们一个健康的心脏。


本文内容来源于【莱馥生命科技】【CCMTV心内频道】【兰州瑞康医疗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联系处理,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