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过大年(4)【李冬梅】

 太行文学l苑 2022-02-16

除夕晚上,电视里正播着春晚,作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年夜饭,春晚给千家万户带来欢乐。不知不觉就到零点了,主持人陈鲁豫宣布进入倒计时,所有人屏息凝神,一起聆听新年的钟声敲响。此时窗外静极了,全然不像十多年前,每每这时,窗外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人听不清电视里主持人新年的祝福语。

一夜无梦,醒来时窗外已大亮。窗外依然静极了,全然不像十多年前,每每这时,窗外就会传来喧声震天的鞭炮声,把人早早地从梦中惊醒。

想想,真的是好多年听不见鞭炮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声终究封印在诗句中。印象中,那些年,鞭炮声声震云霄。

篇章四:最怀念的——放鞭炮

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古时人们燃放爆竹,就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其实在火药没有发明之前,过年燃放的不是“炮”,而是“竹”。人们把竹一节一节地放到火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所以称之为“爆竹”。后来国人发明了火药,匠人们依照竹子一节一节的形状,制成了一挂一挂的“鞭炮”,“爆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放鞭炮”。

年前备年货时,买鞭炮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那时一过腊月二十三,城里的大街小巷,允许摆摊卖东西,其中最多的就是卖鞭炮的摊位。早些年,鞭炮的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是红纸封皮的一挂挂鞭炮,其次就是单个拇指粗细的大炮仗。后来品种越来越多,形状也多种多样,放的花样也不尽相同。

过年时,人们还是习惯买包装简单的一挂挂鞭炮,不过依据个人经济实力的大小,买的鞭炮“响数”不一,一千响的,三千响的,五千响的,一万响的。

除夕晚上,锅里的饺子煮熟了,需要先盛出来两碗,然后摆上一些贡品,一同放在案前敬拜神灵和祖先。往往这时,老爸先要放几个大炮仗。炮仗的威力很大,一般不许孩子放。只见老爸拿着点着的香,点燃炮仗捻,迅速地扔出去。兴奋的我们既想看,又害怕,只好捂着耳朵偷偷地从门缝里看。放过炮仗就该放鞭炮了,拿出在炉膛边炕好的一挂鞭炮,撕去外面的封皮,拎着到大门外去放。一阵噼里啪啦,炸得是满地红纸屑,空气中弥漫得火硝味。放过鞭炮才能开始吃饺子,这是除夕晚上的规矩。一听到鞭炮声,就能知道哪家主妇麻利,哪家饺子出锅了。一时间整个村里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家家户户都开始吃上热腾腾的年夜饭了。

正月初一早上,天不亮,有的人家便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就像争头香一样,人们喜欢争着放新年第一挂鞭,哪一家先响就预示哪家人勤快。放过鞭炮后,才开始动手准备早饭。

一听到鞭炮声,平时喜欢懒床的孩子,立马穿上新衣服,急急忙忙就往外跑。跑到放鞭炮的人家门口,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等硝烟散尽,孩子们一拥而上,争着抢着去捡地上那些未燃的哑炮。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在炸过的鞭炮废屑中翻找,就像在地里馏花生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这样,一家、两家、三家,……直抢到全村都放完鞭炮,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回家。抢到鞭炮的孩子,尤其是抢得多的孩子,当然是高兴得手舞足蹈,趾高气昂。抢不到鞭炮的孩子,虽说没有那么兴高采烈,但也会跟到抢到鞭炮的孩子后面凑热闹。

大概物以稀为贵,孩子们把捡到的鞭炮当成宝贝。那时,调皮的孩子们放鞭炮的花样可多了,那些哑炮要么被重新用香点燃炸响,要么被掰成两段,摆成圆圈的形状,然后用点燃的香点燃,也许因为火药燃烧的惯性,一个个哑炮变成了旋转的红火焰。每当这时,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开心极了。

过年时,大人高兴,对孩子也会变得慷慨大方,专门给孩子买上几挂小鞭或几盒小炮,要么放鞭炮时拆下几串给孩子。孩子们不舍得一下子放光,总是把鞭炮拆散开,装到口袋里,一个个的放。过年时每个孩子手中,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压岁钱,买起鞭炮来,显得特大方,眼都不眨一下。你点一个,我扔一个,大街上顿时成了孩子们放鞭炮的竞技场。那一声声“砰咚”“噼啪”“哧溜”的音响,与孩子们一波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在小山村新年的上空久久回荡。

几千年来,燃放爆竹驱邪避祸的古老习俗,炸响在千家万户,融入于传统血脉,也构成了无数文学佳作的生动意象。它嵌入唐宋诗词,记述着新春的习俗,描绘着佳节的热闹,表达着迎新的喜悦。

除了王安石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还有赵师侠的“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张伯寿的“爆竹声残天未晓,金炉细爇沉烟。”刘辰翁的“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我觉得写得最好的应是《爆竹行》,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表达了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东村儿童夜秉烛,小除大除忙鹿鹿。牵衣绕膝索金鹿,得鹿欢喜无鹿哭。朝来分队趁市去,卖去痴呆买爆竹。满袖携来笑不休,相呼相唤还相逐。一声霹雳送穷神,木客山魈走回禄。”

放鞭炮岂止让我想起那些诗句,它也让我想起了与之有关的故事。嘎子曾把鞭炮拴在羊尾巴上,吓退了敌人。黄洋界战斗中,红军缴获的炮弹不足,他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燃放在铁皮桶中,造成枪声响成一片的假象。敌人听到喊杀声此起彼伏,枪炮声震耳欲聋,以为是红四军主力返回,马上疯狂遁逃,溃不成军,红军大获全胜。想不到一挂小小的鞭炮竟然还有这样的威力。

近些年,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除夕晚上,初一早上再也听不到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元宵节晚上再也看不到那绚丽多彩的烟花,孩子们再也玩不到那式样多样的鞭炮。没有了阵阵鞭炮的除夕,总是让人缺点什么。因为忘不了那声音,于是有人录下放鞭炮的声音,慰藉心中的遗憾。还有人脑洞大开,把气球一个个串起来,用气球爆破的声音代替那远去的鞭炮声。

“过新年,放鞭炮,开开心心真热闹。”唱着歌谣长大的我们,总会有几分遗憾。也许真的有一天,烟花爆竹会渐渐消逝在历史舞台,只能封存在诗句里,成为一个永远的回忆。

【作者简介】:李冬梅,网名坐看云起,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章抒写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