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民俗探源之爆竹声声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3-27

爆竹声声

 春节民俗探源之十五 <wbr>爆竹声声

 

春节民俗探源之十五 <wbr>爆竹声声

春节民俗探源之十五 <wbr>爆竹声声                     以上为网络图片

春节民俗探源之十五 <wbr>爆竹声声

春节民俗探源之十五 <wbr>爆竹声声
             
              

             

     牛子/文     大光摄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以这样说:民间的过年,是在爆竹声中正式开始的。在腊月三十日。贴春联时,家里就会放一小挂鞭炮,表示开始过年了,这时孩子们也就“获准”小规模的放鞭炮。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更始迎新年”。大年三十除夕夜,是除旧迎新的时刻,是燃放烟花爆竹的高潮。那经久不息的爆竹声,此响彼伏,声不绝耳,响遍十里八方。五彩缤纷的焰火烟花,划破长空,在夜空里任意遨翔。各种烟花的彩色图案,在夜空里忽明忽暗,无穷尽的变化着,让人们的视眼目不暇顾,成为除夕夜最壮观的人间美景。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而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鞭炮,原叫“爆竹”,或称为“庭燎”。我们祖先最早是用树枝、竹枝、竹杆点燃火堆,竹管在燃烧时会发出哔剥的爆裂声,借声音来驱鬼除邪。这就是爆竹的初始,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写道:“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就是“爆竹”这一名称的起源。

    到了唐代,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火药装在竹筒内引爆,又称为“爆竿”。宋代时,改用纸制筒,盛火药引爆,仍旧称为“爆竹”。“爆仗”、“炮仗”。以后,又逐渐发展,把单个爆竹连接成上百个一串,像一条长鞭,点着后响声不绝。因为形似长鞭,所以就取名“鞭炮”。

    随着历代的不断改进,又出现了烟花,烟火架等品种,花样不断翻新,品种越来越多。如:上十万头的巨型鞭炮,各种烟花、焰火帘、礼花弹等,真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成为一种独有的节日用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