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路的尽头 师师在哪?金明池! 徽宗以为听错了,反复追问了好几句。 梁师成,用手指向宝津楼,师师就在楼上。 确信无误,徽宗眼前一亮。眼前的龙舟赛,瞬间失去了魅力。 虽然,上次事后,徽宗就再未与师师联系,甚至都没再提及过她。但是,梁师成琢磨,徽宗心里并没有放下。他揣摩着主子的心思,想着再给徽宗一个惊喜。 要说,伺候徽宗,整个大宋朝无人能出梁师成之右。 伺候人,最重要的是,投其所好。看似简单,人人都知道。但要把这四个字做好,确是异常的高难度。 首先,在于对喜好的把握。那些在上面的人,当然知道下面人的心思。他们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睿智,或是出于自我保护,总是在下面人面前隐藏自己的爱好。越是道行深的,隐藏的越好。不过,隐藏的深,并不表明不需要。有时候,他们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加难度,用以考验下面人的悟性和能力。这本质上,这是一场的人心博弈。所以说,并不简单。 ![]() 摸清了喜好,还不算是心腹。满足了喜好,才算一般的心腹。恰当好处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心腹。妙就妙在恰到好处。通俗的说,就是时机。恰当的时机,会让原本同样的事情,变的大不同。伺候人,不懂得掌握时机,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梁师成,就抓住了端午日、金明池龙舟赛这个时机。从时间上看,师师的事过去已有数月之久,如果时间再长些,或许徽宗对师师的劲头真就过去了。炒冷饭,再好的厨师也没信心。 另外,过去的经验表明,每年的这天,徽宗都是心情大好。一路上,接受百姓的欢呼,帝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进而生出了无比的自信豪迈之气。到了比赛时,梁师成早就做好了安排,既让徽宗看的惊心动魄,又要最终取胜,还要不露痕迹。 然后,就在徽宗最兴奋的时候,他端上师师这道大餐。 这样的梁师成,如此的贴心,徽宗怎能不宠信呢? 这日,他早早地就派人去接李师师。 再说师师,听完宦官说明来意,她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先前,她可以将赵乙拒之门外,那不过是个商人。但普天之下,谁又能拒绝皇帝?哪怕她是李师师。甚至,她都没有多问几句。 ![]() 梁师成,为师师准备的是贵妃的车驾。这是一种暗示吗?师师不愿去想。一路上,师师不喜不悲。对她来说,只是去赴一场无法拒绝之约。 到了码头,弃车登舟。这条去往金明池的这条水路,她很熟悉。张先带她去过,秦观陪她去过,她陪周邦彦去过。独自前往,这还是头一遭,尤其还是坐宫里的船。 她有些恍惚,觉得很梦幻,觉得不真实。有时候,她甚至有些想念赵乙,那个有些窘迫、有些痴态,玉树临风又才华横溢的赵乙。她甚至在想,如果真是赴赵乙之约,也挺好的。 可惜,有的事发生了,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 有的事,捅破了窗户纸,就成了;有的事,捅破了,就黄了。 对师师来说,世间已无赵乙,只有至尊无上的大宋天子。 宝津楼上,梁师成早已着人收拾好了房间。 这是徽宗的寝宫。是个里外的大套间,外面是书房,是徽宗吟风弄月、挥毫泼墨的地方;里间,供徽宗和随驾的嫔妃休息。 师师推开书房的窗户,整个金明池尽收眼底,风景绝佳。只见,园中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一片热闹的景象。她不由的想到了秦观,曾经他们也在那热闹的人群里,自由的穿梭、流连忘返。那时,他们还一起遥望宝津楼,遗憾没有机会登楼远眺。 如今,物是人非。师师登上了楼,秦观却已不知魂归何处。睹物思人,永远是件伤感的事。这世间所有美好的风景,一定得有个同行之人。没了这个人,再好的风景,也都索然无味。 她无所事事,将楼上看了个遍。 宝津楼,风景虽好,却不是师师的小楼。在小楼,她是主;在宝津楼,她是客。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说,她知道,只是懒得去想。凡事,客随主便就好了。何况,这个主,还是天下最尊贵的皇帝,她又能如何? 湖面上,龙舟赛激战正酣,却激不起她丝毫的兴趣。 她只是在想,那个人应该快到了。 说曹操,曹操到。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应该是徽宗到了。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