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新春,你看电影了吗? 据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22春节档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高居影史春节档票房亚军。 上海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你是否知道,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在哪里? 老底子上海人,为何流行“过河看影戏”? 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1897年5月22日,电影远渡重洋,从欧美来到了中国上海。 坐落于虹口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见证了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随后,电影从虹口走向了全上海,乃至全中国。 ![]() ■19世纪末的礼查饭店![]() ■改建后的礼查饭店内景电影放映前,《字林西报》在1897年5月15日刊出一份放映广告,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则电影预告。 文中将电影称为“爱迪生的最新发明”,风靡伦敦、巴黎、纽约等地的“十九世纪的奇迹”,此行乃为“中国首映”。 ![]() ■1897年5月15日至27日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布电影放映广告。5月24日,该报刊文详细描述了5月22日礼查饭店首次放映电影的盛况。广告中还清晰地标示出放映的具体片目,包括:“惊涛拍岸”、“英国阅兵”、“蛇形舞蹈”、“沙皇游巴黎”、“海德公园的单车骑行”、“威尼斯的共渡乐”等。 放映时间是1897年5月22日(星期六)晚8:30入场,9:00开映;现场有音乐伴奏;票价1美元,预订1.5美元。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把这场放映称之为“一件足以改变中国文化史的大事”,他认为“所有爱电影的人,都该记住这一天。” 他撰文写到:“以这一场首映为开端,电影就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随风飘散,孕育四方......电影不仅在这片陌生的国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经过多年的顽强生长,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长成了一株足以彪炳中国近代文化史册的参天大树。” 上海曾流行“过河看影戏”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虹口,是中国电影的“摇篮”。 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拥有30余家电影院、46家电影公司,北四川路一带,曾经占据上海电影业半壁江山。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民有一句俗语,叫“过河看影戏”。说的就是苏州河以南的老上海市民,通过外白渡桥、四川路桥,到虹口看电影。 ![]() ■1928年时的北四川路去虹口看电影逐渐成为上海人追赶新潮的娱乐方式,以至于很多上海人讲“到虹口去”,就表示“看影戏去”。虹口成为上海市民的观影胜地,形成独特的观影文化,而电影则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 ■奥迪安大戏院为什么看电影要到虹口?石川教授在做客海上文化中心举办的《海上听潮》大师讲堂时谈到,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是,虹口这边(看电影)便宜。 ![]() ■虹口影戏院放映影片《张欣生》的广告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上海的首轮影院票价是多少呢?1元一张。而在虹口这边,中国最早的一个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平均票价只要2角。也就是说,在苏州河南的影院看1场电影,在虹口就可以看5场。这是第一个原因,消费便宜。 第二个原因,虹口影院密度特别大。1928-1929年,上海总共有60家影院,而北四川路这一条马路周边就有30多家,上海一半的影院都集中在虹口。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地价便宜、租金便宜。 ![]() ■1908年上海开通有轨电车,1路电车途径北四川路第三个原因就是交通方便。(虹口这里)有1路有轨电车,4路、7路公共汽车,当时苏州河两岸的交通非常便捷。 所以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虹口这个地方就成为上海影业的“半壁江山” 数个“第一”见证电影发轫作为中国电影业的启航之地,在虹口,可以找出中国百年影业传奇中的诸多“第一”。  > ![]() ■虹口大戏院外观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乍浦路创办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即后来的虹口大戏院),虹口成为中国电影业的发祥地; ![]() ■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碑1914年,维多利亚影戏院成为第一家由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院; 1924年,上海第一家正式的消夏露天电影场在武进路上举行。 1926年,百星大戏院成为第一家真正的有声电影院; 1936年,上海大戏院成为第一家放映苏联片的电影院…… 虹口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不胜枚举。 住在虹口的鲁迅是一个超级影迷进入上世纪30年代,看电影成为上海人最流行的时尚。 当年住在虹口的鲁迅先生,就有着极大的“电影瘾”,时常携夫人许广平同往观看,“看后高兴良久”。 ![]() ■鲁迅鲁迅对电影的热爱,实非常人可以想象。他曾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 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虹口北四川路生活的十年间,共观看电影140多场,几乎每月一场。 在去世前九天,也就是1936年10月10日,他还看了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复仇艳遇》,并对其赞赏有加。 ![]() ■融光大戏院鲁迅看电影,对影院设施和环境颇为看重。 他选择的影院,多为上海较高端的影院,如北四川路横浜桥附近的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融光大戏院,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南京大戏院,都是鲁迅曾经光顾的影院。 ![]() ■上海大戏院位于四川北路1408号,虬江支路口(旧址为北四川路523号)的上海大戏院,是鲁迅在上海观看电影最多的影院,据统计有27次之多。 因距离鲁迅寓所不远,但凡有合适的影片,鲁迅都会前往观看,而且大多是与亲友同往看戏。 ![]() ■鲁迅日记中有150余次观影记录和鲁迅一样,居住在虹口的刘呐鸥、戴望舒、施蛰存等文人,也都是资深的影迷。 现代小说家、电影制片人刘呐鸥,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他的一大嗜好便是“看电影为乐”。 “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一般总是先看七点钟的电影,看过电影,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 刘呐鸥的摩登生活方式,在新感觉派文人中颇有代表性,也反映了电影在海派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北四川路就是造梦的摇篮如果说上海是中国电影梦开始的地方,那么北四川路(现在的四川北路)就是造梦的摇篮。 在北四川路的石库门弄堂里,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光芒四射、风采卓然的电影人,书写了中国电影和海派文化的传奇篇章。 ![]() ■胡蝶![]() ■阮玲玉![]() ■周璇20世纪20——40年代,虹口曾先后出现两家颇有影响的电影人才学校。 1927年,北四川路上开办了上海第一家中外合作的远东影戏专门学校。 1945年,资深影人黄佐临等人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戏剧实验学校——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 这两所学校为上海的电影人才培养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良友》创刊后,女明星成为封面的常客。上世纪20年代中期发端于虹口的《良友》,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生活画报,它的封面常常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明星。其编辑部位于北四川路851号。 胡蝶、阮玲玉、王汉伦、黎明晖、林楚楚、陈燕燕、袁美云、陈云裳、白杨等电影女明星都曾登上《良友》封面;《良友》第100期还出版了电影专号。 《良友》对电影的关注和报道,使其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促进了上海流行文化的繁荣和电影明星文化的发展。 ![]() ■参与拍摄《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的阮玲玉、胡蝶、王人美、陈燕燕、黎明晖、袁美云、徐来、叶秋心合影如今当你在四川北路漫步,会有人戏言:也许,你站的这个地方,“金嗓子”周璇曾经站立过;你坐的这个位置,也许鲁迅也曾坐下过…… 在虹口,至今仍存有近300处历史文化的旧址遗址。尤其是四川北路及周边,历史建筑和名人旧居遍布其间,交织成一幅瑰丽的海派文化画卷。 ![]()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漫步街区,每一片瓦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块砖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棵树也都有它的记忆……” 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有一个新年梦想,希望自己能当好“海派城市考古”的领队。 他说,“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考古’可以从'人人’开始。” 哪天,不妨你也来开启一场一个人的“海派城市考古”,在行走中,慢慢品读与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 ![]()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海派文化中心公众号《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