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浪漫? 那时候萤火虫不叫萤火虫,叫宵行。 那时候芦苇不叫芦苇,叫蒹葭。 那时候有许多的飞鸟,叫流离、晨风、仓庚、雎鸠…… 光名字,就看得又惊又喜。花鸟鱼虫,是自然界有灵的万物,也是先人浪漫的开始。 《诗经》中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是心中最美的模样。 古时候没有手机网络,人们以节气为约,以花期为信。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与敬畏,暗藏在植物的盛衰轮回中。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与花期相似。《红楼梦》中的女儿们各自活成了花语。黛玉的命运正如一朵风露清愁的芙蓉,而陪宝玉到最后的麝月则像一朵“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荼蘼花。这份浪漫与通透,穿越千年,与我们今天的世界,血脉相连。如果你想品味到花草植物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沉浸式体会古人的浪漫和智慧,这套绝美「名物图谱」系列一定不能错过。 
长按二维码,点击购买 「名物图谱」系列包含: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几回清梦到花前:红楼女子的草木情缘》 这套书分别从诗经、节气、红楼女子三方面,为读者演奏了一曲传统文化与花草动植物的交响。既有知识性,又极富文艺色彩。书中穿插数百幅手绘古画、古书影印,装帧精美,同时兼具美感与可读性。手绘配图,还原诗经的美 上面这几幅图皆出自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一百多年前,细井徇为《诗经》辅配百余幅精美古画,画风朴素清雅。这部《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精选细井徇手绘原稿,采用“书中书”的装帧形式,保留了原画的美。它不单装帧极美,同时也把《诗经》这样一本读起来很美、但理解起来比较难的经典,变得很容易阅读。 图书在“解”字上下了功夫。除了手绘原稿外,还包含了《诗经》原文、《毛传》、《陆疏》、《本草纲目》等经典古籍的释诂,以及动植物的现代解读,共三大板块。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上古时代的鸟语花香。生僻字注音,轻松吟诵 目录中每种动植物名称中的生僻字特意加注拼音,无需单独查找论证,吟诵无压力。即便对古文了解有限,也能欣赏古人的诗情画意。 比如这些植物: 荇(xìng)菜 葛(gé) 芣苢(fú yǐ) 蘩(fán) 蒌(lóu) 再如这些动物: 鸱鸮(chī xiāo)翚(huī) 尨(lóng)豝(bā) 文后附精美记页,可以让你尽情挥洒,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诗经》常读常新,翻开这本书,或许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和领悟。而且还可以借助里面的诗句给孩子起一个典雅婉转又不失寓意的好名字。 民国才女林徽音,取名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著名作家琼瑶,她的笔名就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名字出自《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长按二维码,点击购买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古人从自然现象中捕捉农耕指令,以获得丰收的回馈。而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代流传。 每个节气有什么由来?大自然随着节气更替如何发生改变?节气的民俗有哪些?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共七十二候。古时候人们以节气为约,以花期为信。风有信,花不误,应花期而来的风,为花信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很难感受到物候的变化。每一候的花开花落,都在大自然中规律地运行着。这套图书的设计师也说过,“稍稍远离城市,走进自然,你能感觉到物候的变化,植物生长衰变的变化。”一百余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记录下信风吹来花开最美的时刻,本书重现其《七十二候名花画帖》手绘原稿。 每候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一百四十四首与节气或花相关的古诗词,让你穿越时空,与陶渊明共赏南山下东篱旁的菊花,得赠一支林逋园中的小梅。这本书兼顾了诗意与知识性。通俗地介绍了节气、物候、花卉等知识,并用简洁的语言把许多民俗及其来龙去脉说得透彻清楚。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民俗文化进行了阐述。又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义鸣放教授对所绘植物的特性及功用进行了考据整理,力求打造出画作与博物学的双重美感。每个节气中选出一种花,将其黑白初稿附于文后供涂色,让阅读体验升级。
在一本书里,吟诗、赏花、观四季、习民俗。 愿从此你的节气里有花为伴,生活有诗相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