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陈汤源头梳理

 爱连说y3kufity 2022-02-16
□ 甄维帅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用于治疗“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本方组方严谨,合乎法度,为后世燥湿化痰基础方,被后世尊称为“祛痰之通剂”“祛痰之祖剂”,临床应用范围广、频率高,通过研究二陈汤的源流,可进一步明确二陈汤的功用主治,不独为治痰,有助于临床过程灵活的运用该方剂。

二陈汤溯源

  《伤寒杂病论》中有四处可以发现与二陈汤一脉相承的组方思路。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如《张氏医通》云:“二陈汤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陈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小半夏加茯苓汤在此基础上加茯苓,《金匮要略》载:“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治疗水饮为患出现的干呕、眩晕、心悸,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描述比较一致。

半夏厚朴汤 为二陈汤去橘皮、甘草、乌梅,加紫苏、厚朴组成,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痰气互结于咽喉的梅核气。

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二者合方具有理气化饮、消积通痹的作用。

橘皮汤《金匮要略》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组成为“橘皮四两,生姜半斤”,陈皮、生姜有降逆止呕之效。

  以上四方在《张氏医通·祖方·二陈汤》条目下均有涉及,张氏认为其同属于二陈汤类方,涉及呕吐、眩晕、心悸、胸痹、梅核气等。

二陈汤衍化

化痰类方《方剂学》祛痰剂中多数方剂有二陈汤的影子,如涤痰汤(橘红、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菖蒲、南星、人参、甘草)、导痰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南星、甘草)、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大枣)、清气化痰丸(黄芩、瓜蒌仁、半夏、陈皮、南星、生姜、杏仁、枳实、茯苓)、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定痫丸(茯苓、茯神、川贝、天麻、丹参、麦冬、陈皮、远志、菖蒲、半夏、全蝎、僵蚕、南星、琥珀、竹沥、生姜、朱砂、甘草)等,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确实体现了“祛痰之祖剂”的称号,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蒌、香附、五倍子。”

消食类方《丹溪心法》载:“保和丸,治疗一切食积。”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连翘解食积郁热。

降气类方①下气汤:《四圣心源·气滞》载下气汤,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黄元御写道:“肺胃不降,君相升炎,水不根火,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收藏,清肺热而降胃逆是其定法。”故组下气汤方,“治滞在胸膈右肋者”,查《神农本草经》中对于陈皮、半夏两味主药均在功效中提到“下气”,因此“下气汤”之名是有一定依据的。现代名医麻瑞亭善用下气汤加减(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芍、制首乌、丹皮)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其实下气汤非《四圣心源》首创,《备急千金药方》载下气汤“治气满腹胀方。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组成同样是二陈汤类方。②通气汤:《外台秘药》曰:“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通气汤由生姜、半夏、橘皮、桂心组成。

宣肺类方 近现代山西名医张大昌将二陈汤类方归于宣剂之下,认为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后世治疗外感咳嗽的六安煎由陈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子、甘草、生姜,组成,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

解表散寒类方 如治疗外感凉燥的杏苏散(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生姜、大枣),具有具有轻宣凉燥的作用。如治疗体虚感冒的参苏饮(由人参、紫苏、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组成),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效。

  中药的性味、升降沉浮是调整气机的根本,明确方剂对人体气机的指向是应用好方剂的基础。二陈汤主体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对于前三味主药《神农本草经》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二陈汤用药性偏温偏燥,味清苦微辛,配合茯苓甘淡之味,具有一定的动性;功效主治上均涉及痞塞不通、寒热不调等症状,陈皮、半夏均提到“下气”的功效。方剂的指向性上二陈汤可以调动人体气机由内达外宣肺解表、由上而下消痰除痞,属轻以祛实、宣以祛郁的范畴,属宣剂、泻剂而非补剂,实证适合,虚人禁用,治疗外感证配合解表药,治疗内伤痰饮、食积证配合消食化痰之药;在其寒热属性上讲偏温燥,治疗外感寒邪或内伤寒湿,不适于湿热证、温热证,如在此基础有热象者要辅以清热泻火通腑之药,二陈汤加减组成的杏苏散、保和丸、黄连温胆汤、六君子汤、六安煎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虚实方面,二陈汤与四君子汤类方呼应;在寒热方面与小柴胡汤类方呼应。

  二陈汤对痰饮致病确有专长,但绝非单为痰饮而设,明析二陈汤的组方思路可以极大丰富二陈汤类方的使用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