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淑仪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紫砂与文人雅趣

 恶猪王520 2022-02-16

图片

陶都宜兴在江南

中国陶瓷烧制历史悠久,品类繁富。明清以来,瓷都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闻名遐迩,陶都江苏宜兴的陶器也别具名气。两地土产的瓷泥陶泥确有天然特质。景德镇高岭出产的瓷泥洁白纯净,终以『高岭』一统世界各地瓷泥之名。宜兴黄龙山出产色泽丰润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成为文人品茗的不二之选,更推而广之制作文玩博古等陶塑——『紫砂』,也就成为宜兴陶泥、宜兴茶壶乃至宜兴陶器的尊称。

当然,更饶富趣味的是景德镇与宜兴两地的人文风貌殊异,景瓷与宜陶的艺术风格迥异。景德镇虽远离京城,但以优质的高岭土傲视天下,成为明清御窑所在。不论官窑民窑,能匠名工汇集,制作无数精美瓷器,充盈着宫廷风尚的富丽华彩。宜兴滨太湖之西,位处江南文人荟萃之地。自明中叶迄今,陶人与文人论交共研,仿古创新,代代承传。至今仍以全手工工艺制陶自诩,陶艺浸润着文人儒雅的品位与生活情趣。因此,景瓷雅俗共赏,产量至巨,跻身普世的日用瓷与观赏瓷之列,世人多识。至于宜陶,因着文人青睐而专尚茶壶、文玩、博古等制品,虽然也因为工夫茶而成为普及的茶具,但终究局囿在茶人文人的精雅文化圈中,不大为世人普识。

二〇一五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特为富于文人雅趣的紫砂陶器举办专题展览,出版《北山汲古:宜兴紫砂》巨册和《宜兴紫砂陶艺与文化》小册。笔者有幸参与主持,得以弘扬和推广紫砂的研究和欣赏,乐何如之。今特推介若干馆藏紫砂珍品,缕述紫砂史的发展概貌,贯串以宜陶的文人雅趣,期与读者交流互研,分享共赏。

明代良陶让一时

茶壶大概在明代中期(公元十六世纪初)以后成为中国人饮茶的主要茶具。这是因为人们追求品尝茶的真味,不再满足于唐宋传统的烹煮和冲点末茶(碾成粉茶或碎茶,常会掺入香料),而是浸泡叶茶(原叶搓揉,可切碎但不研碾),于是,专为宜于浸泡茶叶和倾注茶汤而设计的茶壶,一跃成为茶具舞台的主角。

早期的茶壶制作不拘银、锡、瓷、陶等质料,及至晚明万历(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年在位)时期,文人认定紫砂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其地位自此拔地而起,与别不同。因应着文人的需求,紫砂壶竞以优雅为尚,紫砂陶人名工涌现。时大彬(约公元一五四六~一六一九年前)为个中翘楚,独领风骚。诚如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约公元一六四年前)所言:『明代良陶让一时』,溯上与金沙寺僧、供春(活跃于公元十六世纪初)一脉相承,往下则孳乳当时或以后的所有宜兴陶人。

时大彬的非凡手艺,由练泥而造壶,『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但比手艺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时大彬奠定了紫砂陶艺与文人雅趣结合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由大壶改制小壶,推动人手一壶的品茗新风,强调品茗者的个人品位;二是请能书者落墨而亲自运刀镌款壶上,强调陶人的创意和壶艺的赏鉴。

然而,中国文人艺术传统向来重视摹古承传,受文人青睐的紫砂壶自不例外。时大彬本人即『初自仿供春得手』,而晚明墓葬出土多把带『时大彬』款的紫砂壶,经鉴证后,当中有真品,也有或存疑的仿品,可证时大彬壶面世之后,仿品随即出现。因此之故,传世非墓葬出土的『时大彬』款紫砂壶,目前尚未可确定即时大彬壶的真品,这当然包括文物馆藏的五把『时大彬』款紫砂壶在内。

图片

〔图一-一〕 “时大彬”款风卷葵壶 约公元18世纪 高9厘米,长19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83.0031)

但换个角度来看,仿品有高下优劣,精美仿品的意义是呈现能工巧匠对名手巨擘的仰慕和追摹。如馆藏的『时大彬』款风卷葵壶(图一-一),呈现的是十八世纪陶人对约百年前的名手时大彬的仰慕和追摹。壶的造型和塑工取材自葵花,而又加以完美地几何化。壶身上、下两半塑似两朵葵花叠合,五片花瓣稍微互叠,瓣沿微卷,故称风卷葵。壶盖及壶底亦雕似稍细小的风卷葵,盖钮及壶把仿似梗茎,贴饰伸展的花蕾及小叶。在壶柄对下之壶腹部位,楷书刻铭『大彬』二字(图一-二)。刻铭的手法及位置,似有所本,极类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公元一六二九年)出土的时大彬壶(该壶确定为真品,是鉴定『时大彬』款紫砂壶的标型器)。然而,对比两壶,也根据砂质手艺及造型风格,参考比较类似造型的外销茶壶及欧洲油画,馆藏风卷葵壶应为十八世纪制品。可惜原卷叶状壶注因残缺而经修补镶嵌锡注,但令人可喜的是,锡注上有十九世纪宜兴陶人朱坚(约公元一七九一八五七年)楷书刻铭『沁心』并署款『石楳』(图一-三)壶艺绵延,残壶修补续用,造壶、惜壶、爱壶的心思,令人感动。

图片

〔图一-二〕 壶身刻铭“大彬”

图片

〔图一-三〕 锡注刻铭“沁心 石楳”

陈生陈生今绝伦

艺以人传,清初紫砂名家首推陈鸣远(公元一六四八~一七三四年)。研究紫砂陶人陶艺,即使是巨匠如时大彬、陈鸣远,向来苦于文献与真品实物的严重匮乏。万幸的是,近年有晚明墓葬出土的时大彬壶真品,而二一六年初,陈鸣远家族的《川埠陈氏宗谱》及同期诗人金张的《岕老编年诗钞》重现于世。于是,陈鸣远的生卒年明确可考,行事、壶艺也增添了珍贵信息。

陈鸣远,字鹤村(依《川埠陈氏宗谱》,非传统著录讹传的鹤峰),号壶隐,宜兴川埠人。陈氏祖先在南宋初年落籍宜兴川埠,至明末清初时期,川埠陈氏家族已是紫砂世家。知名陶人有陈信卿(九世)、陈用卿(九世)、陈鸣远(十一世)、陈子畦(十二世)等,其中陈鸣远最为杰出。陈鸣远曾就读于国子监,有一定的文人素养,但未能走上仕途。约在康熙(公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在位)中后期,陈鸣远以紫砂壶艺享誉江南。他泛舟江浙一带,结交各地文士,为他们制作茶壶和文玩,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

金张诗中有诸多精彩动人的场景描述陈鸣远的陶艺,限于篇幅,仅举数例:

(一)

『明明是饼非梅子(原注:未成壶满案,形如泥蹋饼),止渴充饥任解嘲。』这是形容陈鸣远在金张家里捏泥造壶、观者殷切企盼的情景。

(二)

『逢人觅得新传稿,又见家家扇子壶(原注:余每创一壶,便争相仿式)。』金张代陈鸣远感喟,新创的壶式一出,时人立即仿效。

(三)

『无所不可君独能,诗词箴铭随人情。』陈鸣远精擅刻凿壶上题铭,铭文书法及内容出自与他结交的文人手笔。

(四)

『陈生手抟沙,于画又变格(原注:荆溪陈鸣远抟壶名家,更能种种肖生)。』原注的种种肖生,一方面是指肖生壶,另一方面是肖生文玩。乾隆(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在位)时期的吴骞《阳羡名陶录》(公元一七八六年)谓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又引张燕昌的记载:『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难怪文物馆藏共六十一项紫砂文玩及像生,带『陈鸣远』款者高达四十三项。但就目前的研究心得而言,可推断为真品者不过三两件,仿品严重泛滥;足见受到陈鸣远创意的启发,不少慕名者不懈努力追摹与创制。

图片

〔图二-一〕 葫芦水洗 陈鸣远 公元18世纪 长8.5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5.0236)

陈鸣远交往的文士极众,汪文柏即为其一。汪文柏撰有《陶器行赠陈鸣远》诗,描写的陈鸣远制品有『香奁药碗生氤氲』,又有『赠我双巵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汪文柏激赏陈鸣远的手艺:『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此可证诸馆藏的葫芦水洗(图二-一)。水洗的造型、雕工简练优雅,葫芦颈部刻以『睡凫』二字(图二-二),大大提升联想空间,腹部刻『古香楼清玩。鸣远制』(图二-三),向汪文柏致意。

图片

〔图二-二〕 颈部刻铭“睡凫”

图片

〔图二-三〕 腹壁刻铭“古香楼清玩 鸣远制”

金张诗中也生动地形容陈鸣远的两把像生壶,莲花壶『荷花匀瓣瓣,莲子活摇摇』,杮壶『宛然树上摘。片叶掩壶口』。文物馆藏三友壶(图三-一),构思、手艺皆精巧老练,似可与之媲美。壶身塑似松、竹、梅枝干的堆簇,以竹篾扎成一捆。继以松枝状壶注,竹节状壶盖钮,梅枝状壶把,整体浑然天成。壶身左侧一段松枝透雕大蛀孔,上下有两只田鼠相互追逐,活现田野生趣。壶盖钤『鹤村』(隺邨,隺通鹤,邨通村)篆印(图三-二),壶底刻『壬午春日。鸣远』(图三-三)。壬午即康熙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二年),年代上殊为可信。但该壶现代感强,亦疑是近代名手蒋彦亭(公元一八九四~一九四三年)制品。金张在诗中盛赞陈鸣远『仿古法尽变,匠心趣独饶』,也说其手巧之极致,招来壶妖之恶评:『要知雕琢巧,有客斥壶妖』。笔者在读过金张诗后,倒认为三友壶大有可能是陈鸣远壶真品,在此提出,且待以后有机会进一步探讨。

图片

〔图三-一〕 “陈鸣远”款三友壶 公元1702年/20世纪前期 高8厘米,长15.6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5.0216)

图片

〔图三-二〕 壶盖印章“隺邨”,即“鹤村”

图片

〔图三-三〕 壶底刻铭“壬午春日 鸣远”

创式制铭曼生壶

在清代中叶,以嗜金石擅篆刻知名的『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公元一七六八~一八二二年),在距宜兴不远的溧阳出任县令六年。因缘巧合,造就了他与宜兴陶人杨彭年合作制造紫砂茶壶:陈曼生与文友设计壶式,交杨彭年造壶,并在壶上刻曼生或其文友的铭文,又在壶底钤曼生的『阿曼陀室』印,把梢钤『彭年』印。由于陈鸿寿以其号曼生知名,他主导设计的茶壶,统称为『曼生壶』或『曼壶』。而且,铭文的内容大多切茶(切合饮茶的意境)或切壶(切合茶壶的造型)。故蒋宝龄《墨林今话》(公元一八五二年)以『创式制铭』概括『曼生壶』的特色,至为贴切。自此陶人与文人合制紫砂壶迎来一大逆转:茶壶设计改由文人主导,陶人只是造壶辅成。

图片

〔图四-一〕 “延年”铭半瓦当壶 陈曼生、杨彭年 公元20世纪前期 高8厘米,长15.5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5.0285)

图片

〔图四-二〕 腹壁刻铭“上林甘泉 强半延年 曼生铭”

馆藏延年铭半瓦当壶,是探讨『曼生壶』真伪的典例。壶身以半瓦当的造型变化为立体的半月形,妙手偶得。壶有两立壁,一壁仿似瓦当模印『延年』铭(图四-一),另一壁刻铭文『上林甘泉,强半延年。曼生铭』(图四-二),以甘泉和延年切茶,又以上林点题瓦当以切壶,确为一绝。壶底钤『阿曼陀室』篆印(图四-三),把梢钤『彭年』篆印(图四-四),此壶完全符合『曼生壶』的标准。

图片

〔图四-三〕 壶底印章“阿曼陀室”

图片

〔图四-四〕 把梢印章“彭年”

然而,此类半瓦当壶,传世实物另有三把,仅存拓本者也有一把。不过,各壶的铭文内容稍有不同,且抄录并列如下,供读者对比和玩味:

上林甘泉,强半延年。曼生铭。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曼生铭。
(上海博物馆藏)

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春萝清玩,曼生铭,弟二千六百十一壶。
(上海博物馆藏)

不圆不缺,不为瓦合,强饮则吉。曼生为幼鱼铭。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不全为全,非人乃天,全人肩肩。曼生铭。
(邓实《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

除铭文内容略有不同,各壶造工均稍有差异,书法和印章的风格也不大相同,实难评说它们皆为彭年制壶,也无从确认壶上铭文均为曼生或其文友手笔。于是又回到纠结难解的老问题上:仿品不绝,真伪混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由晚明推演至清中叶,浸润着紫砂壶的文人雅趣愈发浓郁了。紫砂壶艺自晚明时大彬的『不务妍媚』、清初陈鸣远的『雕琢巧』,至清中叶又有进一大步的发展,或可说是一大逆转——陶人造壶反而位居次要,文人积极参与设计壶式和壶体上的文辞、书法和篆印。根据传世『曼生壶』或『曼生』款壶实例,加上徐康《前尘梦影录》、邓实《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庞元济《虚斋名陶录》等著录的『曼生壶』铭文,不下四十余则,切茶切壶之精妙,空前绝后。譬如井栏壶的铭文『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又如斗笠壶之『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倘无紫砂茶壶诱发文人思如泉涌,何来如此精彩的文人雅趣?

图片

〔图四-一〕 “延年”铭半瓦当壶 陈曼生、杨彭年 公元20世纪前期 高8厘米,长15.5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5.0285)

尤有进者,壶上铭刻不止于书法,还有绘画。如活跃于十九世纪前期的乔重禧与杨彭年合作的一把石瓢壶(图五-一)。繁花满枝的梅花,延展覆盖壶身、壶盖表面,且有行书题识:『罗浮香影。鹭洲题』。春意盎然的梅花图和题识,即为乔重禧的手笔。壶底和壶盖里钤有乔重禧的印章,『吉壶』和『宜园』(图五-二、五-三),把梢钤『彭年』方印(图五-四)。以书画装饰的紫砂壶,自嘉庆、道光以来,成为文人用壶的流行手法。

图片

〔图五-二〕 壶底印章“吉壶”

图片

〔图五-三〕 壶盖印章“宜园”

图片

〔图五-四〕 壶把梢“彭年”

工夫茶与孟臣壶

茶宜乎大众,是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之一。约自乾隆以来,工夫茶在闽南粤北一带愈趋流行,用紫砂壶冲泡工夫茶愈趋普遍,这当然是因为福建武夷岩茶成为时尚新趋的缘故。演变下来,专为品茗工夫茶制作的工夫茶壶自成体系:容量以小为尚,造型以壶腹能容较多茶叶而壶口收窄以凝聚香气的梨式壶最为常见。而且,最关键的特色是在壶底刻铭诗句,而署款多是惠孟臣(活跃于公元十七世纪中期的紫砂名家,名字被大量采用于工夫茶壶上,无从得知本来面目)。因此,工夫茶壶也称『孟臣壶』,『孟臣壶』成为工夫茶壶的泛称。

图片

〔图六-一〕 “惠孟臣”款宽口圆壶 公元1748年 高7.9厘米,长14.2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1.0082)

馆藏朱砂泥孟臣壶(图六-一),温润素雅,壶底刻铭『乾隆十三年制』,钤『惠』和『孟臣』圆方二印(图六-二),另壶盖里铭有『品茶』(图六-三),是一七四八年的优美制品。壶体圆筒形,壶口宽,尚有明末清初风貌。

图片

〔图六-二〕 壶底刻铭“乾隆十三年制”、印章“惠”“孟臣”

图片

〔图六-三〕 壶盖里刻铭“品茶”

十八世纪后期以降,梨式成为工夫茶壶的定式,壶底往往刻一句唐宋人诗句。馆藏红泥大壶(图七-一),容量较大,可能是在苏浙一带饮用绿茶之用,底刻『满怀风月季常诗。孟臣制』(图七-二)。在近年水下考古的沉船出水文物中,如一八二二年沉没的泰兴号船上,有类似此壶风格但较为粗制滥造和大批量生产的工夫茶壶,除可作为对比实例,也说明了工夫茶壶随着闽粤商民贸易外徙而流行于东南亚各地。

图片

〔图七-一〕 “惠孟臣”款梨式大壶 公元18世纪后期 高10.4厘米,长17.6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1995.0192)

图片

〔图七-二〕 壶底刻铭:“满怀风月季常诗 孟臣制”

赏鉴珍藏与文化传承

自明中叶至今,紫砂壶艺代代传承,浸润着浓郁的文人雅趣。馆藏『供春』款树瘿壶的前世今身(图八-一),实可作为讨论的范例。此壶由北山堂惠赠,而北其主人利荣森(公元一九一五~二七年)是得自其师张虹(公元一八九一~一九六八年)的碧山壶馆藏品。张虹与李景康(公元一八九一~一九六年)同样爱壶藏壶,二人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下文简称《图考》),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录梳理紫砂陶人陶艺的巨著。

图片

〔图八 -一〕 『供春』款树瘿壶 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 高11.5厘米,长20.7厘米 北山堂惠赠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1983.0026 )

《图考》著录了愙斋吴大澂(公元一八三五~一九二年)收藏的一把供春壶,他请宜兴陶人仿制,也别制壶式数种:『吴大澂……藏有供春缺盖树瘿壶,因请人至宜兴,依式仿造。别制壶式数种,以贻知交,壶底有愙斋阳文印为识。』除仿制和别制,还需留意此壶缺盖。因为补制壶盖,先后衍生了黄玉麟(公元一八四二~一九一四年)造瓜蒂盖和裴石民(公元一八九二~一九七七年)造灵芝盖的两种供春壶版本,随而众人仿制,分成两个不同系列,限于篇幅,此不详述。

《图考》著录了张虹藏的愙斋仿品(即文物馆藏品):『碧山壶馆藏愙斋仿龚春树瘿大壶一事,白坭制,全身作松皮状,鋬后刻供春二字篆书。』(图八-二)接着,也著录了张虹特为此壶而写一阙『供春壶歌』,长达三百二十二字,中有句云:『昔年愙斋重摹制,我得一事寒斋充(原注:吴清卿曾仿制十柄,吾友秋斋词丈侨居吴门,为余作缘,购得一柄)。』

图片

〔图八 -二〕 壶身刻铭『供春』

文人雅趣并不止于此。笔者近日蒙李景康孙女李舜明见告,张虹为此壶作画一幅(李舜明藏)赠予李景康,画上题识:『吴中丞清卿旧藏供春手制树瘿壶,属工仿造。吾友王秋斋侨居吴门,为余作缘,与中丞之孙湖帆购得,寄归粤中。凤坡兄与余同有壶癖,因为图以博一灿。癸酉冬,谷雏并志。』癸酉即一九三三年。

文人雅趣仍在延续。李景康收到赠画之后,复请好友书法家冯汉(公元一八七五~一九五年)及诗人叶次周(公元一八七五~一九五二年)品题。因此画上有冯汉隶书正题『吴中丞清卿仿造供春树瘿壶图』,行书署『凤坡词长属题。癸酉无沙老人冯汉』。又有叶次周以行楷题写七绝诗一首:『前朝韵事几成尘,世尚名壶说供春。珍重愙斋摹仿意,丹青犹幸与传神。凤坡先生方家两正,叶次周奉题。』举一反三,五百余年来,围绕着紫砂壶的文人雅趣,诗画唱酬,可思过半矣!

供春虽早在晚明即被奉为壶艺『正始』,但时至今日,随着对出土、传世和仿古紫砂的研究日益深入,实难肯定供春真有其人,而树瘿式供春壶,或谓『供春』款树瘿壶,则可确定是藏家吴大澂与陶人黄玉麟合作,制作于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八年间,也自始衍生大量仿品。本馆藏供春壶,实亦仿品之一。可见,紫砂真仿混淆,鉴藏不易,与文人雅趣也是分不开的。

来源:《美成在久》 2016年06期,以上内容来自于考工言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