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红楼梦》120回是同一个作者吗?(三)

 时髦的傻子 2022-02-16

【原创】《红楼梦》120回是同一个作者吗?(三)

时髦的傻子 【图片源自网络】【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图片

      (五)、林黛玉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另一个封建道德叛逆者典型。她敢于和表兄宝玉合伙共读《西厢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时社会是把《西厢记》列为禁书的,《东华续录》载:【近有不肖之徒,并不翻译正传,反将……《西厢记》等小说翻译,使人阅看,诱以为恶……似此秽恶之书……不可不严行禁止。】但是黛玉不仅看了,而且是男女共读,类似于当今社会一对未婚男女同看H书、看三J片。甚至在宴席上竟能不加提防地用于行酒令。

       当然,薛宝钗也偷看此类书籍。但是其一,她坚持以【男女之大防】为要,不敢和男娃一起阅看此类书;其二,她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把此类书列为应该禁绝的【杂书】,对黛玉行酒令时不慎错用《牡丹亭》、《西厢记》上的词句提出忠告:【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黛玉的基本性格特征犹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趋俗不媚世。具体说来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不支持宝玉读圣贤书、热衷仕途经济;二是不会阿谀逢迎讨人喜欢。第32回,【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第9回周瑞家的给黛玉送宫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周瑞家的是王夫人陪房,脸面不可谓不大,但黛玉丝毫不给她留脸面。其性格之耿介、孤傲由此可见一斑。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红楼人物即使有变化,基本禀性也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续作者在后40回里有多处试图改变原作者对黛玉的这种设定,而把自己的道德考量和写作理念悄悄融入续书之中。

       如第82回:【黛玉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与32回那段文字比较,黛玉对宝玉开始留意仕途经济不但说了混账话:【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甚至做了混账事,用龙井茶奖励宝玉念书了。连宝玉都不免觉得诧异。但宝玉也只是【觉得不甚入耳】,连【驳回】都不敢,更别说【和他生分了】。仅仅是80后的第二回,人物的前后差异之大令人乍舌!

       第94回:【独有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便高兴说道:“当初田家有荆树一棵,弟兄三个因分了家,那荆树便枯了。后来感动了他弟兄们,仍旧归在一处,那荆树也就荣了。可知草木也随人的。如今二哥哥认真念书,舅舅喜欢,那棵树也就发了。”贾母王夫人听了喜欢,便说:“林姑娘比方得有理,很有意思。” 】这段描写不仅表达了黛玉对宝玉【认真念书】的极力支持,而且大有讨贾母王夫人喜欢之嫌,与原作者设定的人物性格严重背离。

图片

      (六)、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相关的曲子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通行本第95回写道:【(元妃)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些内容至少有四点不妥之处:

      (1)、脂评本元春判词最后一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而通行本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究竟是【虎兕】还是【虎兔】?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公婆都有理。若想辩出道理,需独立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而且也未必说得清。这里择其要点简单一说——

       【虎兕说】强调【虎兕】是个固定的词组。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孰之过?】。【虎兕】(兕,像犀牛般的动物)是两种凶猛的动物,二者相逢必有争斗。暗寓元妃死于宫廷争斗,同时也和曲子中其它谶言比较契合。笔者倾向于赞同此说。

      【虎兔说】着重从元妃死亡时间上说的,但却和第86回写明的元春生辰自相矛盾。第86回:【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云南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吴玲曾经做过推算:【如果元春生于甲申年,死于甲寅年,按十二生肖的排列推算,元春只活了三十一岁。如果按元春活了四十三岁的说法,她就应该死在丙寅年,因为甲寅年与丙寅年之间相差十二年。】——续书内容存在自相矛盾。

      (2)、判词里有【荡悠悠,把芳魂消耗。】隐伏元春有可能是无奈自缢而亡或是上赐白绫缢死。续书写的是元春病故,与判词矛盾。

      (3)、判词里有【望家乡,路远山高。】极有可能隐伏元春因宫廷政治斗争或是其它原因被流放。续书写元妃死在宫中,与判词矛盾。

      (4)、曲子里有【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隐伏元春暴死之后会像秦可卿给凤姐托梦那样,给自己父母托梦。内容可推测为:爹娘啊,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烟云,需要早做打算【退步抽身】。辞去官爵,散尽资财,做个平头百姓,免得陷入残酷的宫廷争斗。有道是:【高处不胜寒】、【登高必跌重】,不要到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时节再醒悟那就迟了。

       续书第86回,续作者借薛姨妈之口道:【老太太又说:“你们不信,元妃还和我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可以想见,续书作者倒是想与元春曲子接榫来着,可惜终是难掩其纰漏。因为其一,老太太并非【爹娘】;其二,元妃到第95回才薨逝的,此时给老太太托梦,离曲子里所云【儿命已入黄泉】差得太远了!

       综上,续书在对元春的描写上,不但与第5回的人物判词、曲子存在多处矛盾,而且本身也存在自相矛盾。已经不难看出后40回确有高鹗续书痕迹。

      (七)、李纨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前面还【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隐伏贾兰后来要中举,【凤冠霞帔的美人】应该是李纨。

       判词中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历来解释甚多,有人还联系唐代著名诗僧寒山的《无题诗》加以理解,其说法鄙人也难心服。兹取窃以为通达的说法:李纨年轻守节但心如【槁木死灰】,依当时社会的标准就是贞女节妇的典型。其德行高洁犹如冰清水洁般美好(宝玉赞美女儿就说是水做的),但这只不过是徒遭别人妒忌罢了。因为【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李纨喜从天降【母以子贵】,却无法抵挡死亡的降临,或是无常小鬼勾魂索命。她的贞女节妇、凤冠霞帔只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曲子中【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都是为【昏惨惨黄泉路近】做铺垫的。作者就是用这种大喜大悲的巨大反差,烘托出李纨强烈的悲剧氛围。但是通行本对李纨富贵显赫从天而降之际的命归黄泉却绝口未提,只写贾兰中举后【李纨心下自然喜欢,但因不见了宝玉,不敢喜形于色。】(119回)——续书如此写法,并不符合人物判词隐伏的【草蛇灰线】,有悖作者原意。

(未完待续)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