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14-18)

 经义工坊 2022-02-16

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公孙拔品德高尚,举荐家臣为官,和自己同位,报效国君,受到孔子赞赏。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臣大夫:大夫的下属、家臣。
僎(zhuà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升诸公:公,公室。诸,之于。升之于公朝。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正因为这样,公叔文子配得上'文’的谥号了。”

卫国大夫公叔文子推荐家臣给卫君,家臣僎跟文子一同升于公朝为大夫,地位与公叔文子平等,一同事君,共商国家大事。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
《礼记·檀弓下第四》:“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公叔文子死后,他的儿子戍向卫国国君请求为他父亲赐予谥号,说:“大夫三月而葬,如今离葬期不远了,为了日后方便称呼请您赐于亡父一个谥号。”卫灵公说:“从前卫国遇到凶年饥荒,夫子施粥赈灾,这不是爱民乐施的表现吗?正与《谥法》的'惠’字相合。从前卫国发生内乱,夫子拼死保卫我,这不正合着《谥法》上的'贞’字吗?夫子主持卫国国政,按照礼数的规定,当尊者尊,当卑者卑,以之与四邻交往,没有让卫国的声誉受到玷辱,这不是正合着《谥法》上的'文’字吗?因此'贞惠文子’用作夫子的谥号。”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钱氏坫《论语后录》说“周书谥法”即按照周礼给人谥号,其谥号“文”有六等,依次是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可见卫国国君所讲的依据不符合周礼,可能是卫国国君自己编造而来。
朱熹《论语集注》引“洪氏曰”指出,公叔文子能够提拔自己的家臣为国效力,说明公叔文子具有“知人”“忘己”“事君”三大优秀品质。所以,结合本篇前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所载其为人之道,孔子本章意在说明卫国国君这样安谥号的理由不正确,而举荐家臣事君才是正确的理由,以此纠正卫国国君安谥号不合礼制之举,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叔文子礼贤下士、举荐贤才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