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上讲的崩漏是什么意思?

 白开水zxc78 2022-02-16

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不止。在发病过程中,崩与漏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转成漏;漏势发展可转为崩。临床不易截然分开,故概称崩漏。
  《内经》首先记载了“崩”,认为“阴虚阳搏谓之崩”,通过脉象阐明崩的病理是由于阴血亏损,虚火炽盛,迫血妄行所致。“漏”的记载首见于《金匮要略》,书中列举了漏的4种情况:“妇人有漏下者”,“半产漏下”,“妇人宿有瘕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说明一般的妇人漏下与产后漏下及绝经期妇女漏下是不同的,应加区别。张仲景还记载了治疗此病的方剂
,如温阳补虚的胶艾汤等。隋唐以前把崩与漏分开论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劳伤致冲任损伤,五脏亏虚,治疗以补为主,对瘀血等其他病因有了初步的认识。《济生方》曰:“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首次确立了崩漏之病名。宋元时期前人笼统论述五脏亏虚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某些脏腑的病理机制,并认为肝脾肾三脏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丹溪心法附余》曰
: “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作为治疗崩漏的总原则。沈金鳌将崩漏病因归为六类,为火热、虚寒、劳伤、气陷血瘀、虚弱。
  依据传统认识,举凡阴道下血证,其势如崩似漏者,均属崩漏范围。也有指出崩漏为“经乱之甚”的,这里所述即指后者,属于月经疾病范畴。崩漏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辨证类型亦比较繁多,严重者常常因崩而气随血脱,故属于妇科疑难重症之一。
  崩漏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瘜肉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所引起的阴道出血,都可归属崩漏范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经诊查无器质性病变,多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生殖器炎症,主要指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肌炎(子宫肥大症)、急性盆腔炎等,均有可能引起月经紊乱。
  子宫肌瘤导致的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所致。子宫内膜癔肉由子宫内膜增生过盛引起,多发性弥漫型者可出现经多如崩,或漏下不止。此外,如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非正常的子宫出血。
  [病因]
  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崩漏的病因病机续有探讨,立论各有侧重。如《诸病源候论》认为是由于“冲任气虚,不能统制经血”所致。 《兰室秘藏》有脾虚湿热之论,如说:“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陈素庵妇科补解》则主张由多种因素所致,如说:“同一血崩症,有属虚寒者,有属实热者。有因怒动肝火而崩者,有因劳役过度而崩者,有阳虚下陷不能摄血而崩者,有瘀血久留胞门而忽然崩者,有湿热相乘者,有风热相搏者,有痰涎壅塞而卒然暴崩者。”综合诸说,崩漏的发生多由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因素,损伤冲任二脉,经血不得约束所致。
  1.脾虚气陷,统摄无权 脾统血,即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全赖脾气统摄。若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或因久病,损伤脾气,致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则经血失于约制,而成崩漏。
  2.肾阳虚弱,封藏不固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年届七七,精亏于下,精不化气,冲任虚衰;或房劳过度,产多乳众;或手术不当,损伤胞宫;或因久病不愈等,均可导致肾阳虚弱,肾气不足。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成崩漏。
  3.肾阴亏虚,虚火动血 若是肾阴亏损,水亏则火旺,火旺则动血,动血则血溢,血溢妄行而成崩漏。如《兰室秘藏》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阳盛血热,迫血妄行 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酿成实火;或外感热邪不解,均可导致热伏冲任。由于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腾,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5.肝郁血热,冲任不调 由于素体阳盛,肝火易炽;或平素抑郁,郁久化火,均可导致肝郁血热,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而成崩漏。
  6.胞宫湿热,灼损血络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若因摄生不洁,或因久居阴湿之地,湿邪乘虚而人,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蒸,均可伤及冲任,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崩漏不止。如《医学入门》云:“有因膏梁厚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
  7.虚火内炽,动扰血海 由于素体阴虚,或更年期阴精渐亏;或久病失血伤阴;或多产房劳,阴精暗耗,皆能导致虚火内炽,动扰血海,
冲任失约,经血非时妄行。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阴气即虚,则无自主之权,而孤阳乘之,搏击肆扰,所以失其常轨,暴崩直注”。血崩则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难愈。
  8.血瘀胞宫,血不归经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外邪,以致成瘀;或经行未净,产后未复而不禁房室,污物与血相搏,则致血瘀。《临证指南医案·卷九·崩漏》指出:“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亦有因高处坠落或闪挫受伤,损及冲任,以致恶血下流者。又有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利,经血迟滞而瘀,以致崩漏者。
  总之,崩漏的病因病机,从脏而论,则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失封藏而致崩漏。就气血而言,不外气虚下陷,血失统摄,血热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但其发病原因却非一端,如肝郁化火之实热崩漏,既有肝不藏血,冲任失调的一面,又有火热扰血,迫血妄行的一面。同时,肝病则乘脾侮肾,又可致脾运失司,肾失封藏,使病情复杂化。又如肾阴虚之崩漏,阴虚失守;虚火动血是其主要病机,而肾水不足,木失涵养,又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旺,致肝不藏血,或肝之疏泄失常,而致肝郁血凝的病变;以及水不济火,心火上炎而致血热妄行,成为心、肝、肾同病的崩漏之证。再如肾阳虚之崩漏,其主要病机为封藏失职,血海不固,然阳虚不能温脾,则致脾虚,从而表现脾肾两虚的病变。
  此外,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故崩漏为病,即使是由某一原因所引起,但在发病过程中也常是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因果相干,致使病情反复。正如《女科证治约旨》所言:“盖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流行升降,灌注八脉,如环无端。至经血崩漏,肝不藏而脾不统,心肾损伤奇经不固,瘀热内积,堤防不固,或成崩,或成漏,经血运行,失其常度。”
  崩漏的病因病机,虽有在气、在血、属肝、属脾、属肾的区别,但“经本于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又据现代对肾的实验研究,
中医之“肾”涉及了西医之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大部或一部分功能,而月经恰恰与这些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崩漏一证,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互见,或相互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