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BL | 如何基于驱动性问题设计项目任务?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2-16

任务的内涵


任务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完成的活动或者行动。这里的学习任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词,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特征。任务的本质是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在项目化学习中,任务通常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指沿着项目主线,为解决驱动性问题而进行的活动。这类任务围绕驱动性问题而展开,将驱动性问题分解成多个有学习逻辑关系或者知识链关系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具有目标性、限制性,最终为解决驱动性问题服务。

第二种是非核心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支持性活动。支持性活动指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的辅助活动。通常在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促进合作等方面发挥支持功能。

图片

图片

任务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项目化学习中的任务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特点和目标可以将任务分为探究型任务、设计型任务、制作型任务、展示型任务、评鉴型任务,下面对这五种任务类型展开介绍。

1

探究型任务

探究型任务主要是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研究学习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资源搜索、整理分析、实地观察、反复测试等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型任务的目标指向对事物规律的探究,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类型。

2

设计型任务

学生在经历探究任务的过程并发现规律以后,基于解决问题的目标,考虑各类因素,调用所需的知识,设计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名称、设计图、功能解释等。设计型任务是指向产品方案的任务类型,是学生将思维内容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重要一环。

3

制作型任务

制作型任务是基于产品,合理使用各类工具、材料,制作符合设计图纸和评价标准的产品模型或真实产品的任务类型。制作型任务指向产品,重点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操作设备、运用材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任务类型。

4

展示型任务

通过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汇报、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该类型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活动经历、现场体验等。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展示型任务几乎贯串整个活动过程。展示型任务的目标指向观点、知识、作品的呈现和阐述,是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对外输出的重要一环。

5

评鉴型任务

项目化学习中,在呈现设计图、产品、展示方案等之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量表,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性能等进行评价,这就属于评鉴型任务。评鉴的方式应多样,维度应多元,鼓励评鉴主体广泛参与。评鉴型任务的目标指向学习反思,学生通过评鉴他人展开批判性思考,也能通过具体的评鉴活动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图片



思考



根据你对五种任务类型的认识,请你为自己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或将要实施的项目设计合适的任务类型。
★我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的项目:                                             
★我设计的任务类型有:                                                         
★我在此项目中是这样设计任务的:                                          

图片
图片

核心任务的标准


基于对任务的理解、对任务类型的认识、对任务功能的把握,进一步思考核心任务应该具备哪些标准。

1

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

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的学”真正落地,必须研究指向驱动性问题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首先,核心任务要能够解决驱动性问题。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完成方案、建模、演讲或展示等,展示出不同的学习成果。

其次,核心任务立足于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内容简约、清晰,学生有能力完成该任务。

最后,核心任务要建立明确清晰的成功标准和评价机制,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观、可测。学生知道任务成功要做些什么;教师也能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如在“交通工具狂想曲”项目中,教师以“如何设计一款经济环保的有利于低碳出行、减少拥堵的未来交通工具”为驱动性问题。为解决该驱动性问题,教师设计了以下五大任务(见图2-2)。

图片

学生在该任务中通过设计图纸、制作模型、测试模型、迭代改进,最终制作出了符合评价标准的交通工具,各个任务与驱动性问题密切相关,完成了这些任务后,驱动性问题迎刃而解。

各个任务均立足于学习目标,且在学生完成能力范围内。此外,该项目通过学生手册、投票颁奖、评价量表三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经过产品的终端检测和产品验收(小车行驶测试、抗风测试、防雨测试和载人测试)以及举办产品推广会(学生从动力、结构、外观、品牌、成本五方面介绍交通工具的亮点),师生之间相互观摩并根据评价量表选出最佳作品奖、最佳合作奖等。经过自评、专家组评、拼图组评,最终评选出五名最佳设计师。

2

任务之间逻辑关系清晰

任务的设计要前后关联,层层深入,由驱动性问题出发,设置多个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使整个学习过程呈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任务要求。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有序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

观看项目化学习慕课2-2,在“生态小水池·智慧大未来”项目中,为解决驱动性问题“如何利用智慧技术来改造校园生态水池”,教师设计了以下四个任务(见图2-3):

图片

其中任务一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采访、收集信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了解各种角色对校园水池现存问题及改造的看法。接着,任务二学生就“利用智慧技术来改造校园生态水池”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经评价、改进设计图后,开始任务三——建模测试。最后,任务四学生展示模型,汇报交流,接受专家问答评价。纵观整个项目,各个任务之间呈线性逻辑关系,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余详细内容请阅读《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9册套装)》一书哦!

图片


本文节选自《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9册套装)》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微信编辑时内容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