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句的章法运用和特点 我们早在前面学习过绝句的章法,这里我们从章法的运用和特点方面再来学习一遍。近体诗的章法是起承转合,这对于所有近体诗的体裁都是适用的。甚至对于填词、写曲,以及写作古体诗,包括辞赋等都适用。只是要尊重这种规律,不拘泥起承转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用的运用。即使同一体裁中,关于章法的运用也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对于七绝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来讲,七言四句,每句分别对应着就是“起承转合”的应用,只是在写法上,因为体裁的关系,要注意它自己的特点。起,适合怎么起?承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七绝的转句,怎么才能转的更好。结,七绝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结的味道。 在总的章法基础上,七绝要有七绝的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七绝结构的特点形象地说就像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或抖个“包袱”,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等,总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读者啦。下面分述一二 。 1,七绝的起句要压阵。 七绝字少,没那么多空间去铺景造境。在写七律时,我们推荐七律的起句适合平起,因为七律具有“文”的性质哦,起的平稳,渲染的足够的气氛,那么在转结处,在后面就可以高调的掀起“意”来了。所以七律多为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景为情做铺垫,情借景来发挥。这也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要义所在。七律是否能构建稳定的结构,也皆在于此。七绝呢?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短短的28个字,怎么表达?所以起句就要注意“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起句不着力,后面就很难表现了。我们看下面两首七绝: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边上闻笳三首】/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个问,就将读者吸引了过来。“何处吹笳薄暮天”,也是一个问句。这种手法是常见的,很有效果。其实,某种意义上说,七绝的起句不可起的太轻,不然后面就很难收束住就是把七律中的“转”的写法直接提到起句上来,开篇就是一个意的点出,或问或高起,都是为了在短短的字数当中,尽快的推出主题。慢条斯理的铺完再提,在七绝中是行不通的。 2.七绝的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 起句用疑问句,承句就给予接应。这点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头就没音儿了,诗脉的连续性任何时候都必须要保持的。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我们看这个例子;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起句平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很平常的陈述句。但是次句的一个“忽闻”就把诗意提了起来,让人读下去的兴趣就来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个观点,“亮点”不可过多,尤其是七绝的体裁,字数本来就少,突出一个“亮点”就足够了。前面我说了,七绝的性质就是“灵光一闪”,闪的多了,就是长明灯了,就没闪烁的效果了。总的来说,承句还是以稳妥为主。如果起的“高”,那它就应该接应一下,并缓冲一下这个高调,并为转句做好准备。起句或者承句起的高了,那么转结二句就不适合再高起了。同样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道理,高调之句也可以放在转句或尾句。不论在哪句高,其他的句都要为它服务,对它铺垫收束或者散发。章法上没有一定之规,重要的是整体的协调性。 3,转句,要突兀。 前面说了,写七绝就是要盖高楼,要构建立体效果。而转句,就常常是这楼的最高点。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我们所谓的“高”一般是指语气上的高调,语气上给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这类的语气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转句,转句就精神了。语气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这里试看有民间的诗友写的一首绝句做例子, 最怕清明看北邙,残寒销尽又添凉。 “谁在风中哭洛阳”,是把疑问的语气放在了尾句上,意在对诗意的发散作用,形成余音。但是在转句上,作者采用了否定句---“十年孤冢烟不散”,这才是诗意的高点所在。转句要突兀,就让它突兀到孤冢之烟经历十年而不散。夸张的修辞手段,加上否定的语气,构成了诗意的楼之最高点,形成立体效应。所以,对这些语气的运用也要拿捏住尺寸。其实,我们再怎么强调起呀转呀的作用,其基础出发点,还是以正规的章法为准绳。而这里之所以被称为“转句”,是因为这是聚焦的重点、结构上的重点。总结一下转句的要求,语气上要突兀精神,语意上要提升转折。一般的讲,七绝的高楼尽在这里表现。转句,是我们必须予以重点雕琢的。 4,结句,要跟着转句走 讲述章法时,最难讲的就是结,最难以描述规律的也是结。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其结总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特点。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但是,一般的经验而言,结句,是要跟着转句走的。我们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结是跟着转句走的。再看其他的例子,多数都是接应转句而来的。但是难点在,不仅仅接应转句,在接转的同时,还要照应前面的意象描写,也就上面我们所说的 “收束”作用。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诗句在此嘎然收住,诗意却由此散发开来。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头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来的汪伦的身影。这种接续和照应的运用,使我们产生的是对整体诗意的回味。想象这种送友的情谊,其实已经曼延到诗句之外了。结句,可以写的轻松自然,但是必须具有这些效用。 上面从章法的角度来分析了一下七绝的写作特点。我们会再次感觉到,七绝很好写,但是很难写好。 二、【渔洋绝法四】: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看例诗: 《杨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注释】: ⑴、紫云曲: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 ⑵、名园:著名的园艺园林。 ⑶、杨枝: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⑷、眠起:一觉醒来。此处指柳树经过“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长出新枝。 ⑸、踠(wǎn):弯曲。 ⑹、灞陵:在汉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位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桥(简称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⑺、飐(zhǎn):动词,风吹物使其颤动。 【译文】: 名园里满树杨柳萌发绿枝,被东风吹醒后弯向地面垂。 忆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见处,杨花如雪颤动在轻柔柳丝。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全诗是睹今怀故,寄托离愁。 先看蓝箭头标示的大结构: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过“忆”字,引出三四句的怀想旧事。 以“追忆往事”作“转”,这是渔洋绝法三的特征写法。 再看红箭头标示的起承转合关系: 首句点题“杨枝”;第二句承写春天杨枝的实况——已“垂”;第三句因“垂”转忆起霸陵相见旧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带出飞花如雪的旧景作合;第四句句尾回扣题目“杨枝”。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三句的两段式结构。 二、句法: 第一句“名园一树绿杨枝”,是“赋”法起“兴”,看似平实铺陈地点及所咏之物,中性描写。但“绿”字暗喻节令,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欣喜之情。 第二句“眠起东风踠地垂”,“眠起”、“东风”扣首句的“绿”。 此句前四字“眠起东风”是为平仄合律而采用倒装手法,本应是“东风眠起”,意指经过“冬眠”之后,杨枝被东风吹醒。 这句表面上是描写杨枝的实景,但却因“起”和“垂”,而表述出转折: 前四字“眠起东风”承首句后三,“春风吹,柳芽起,绿杨枝”,仍然是暖色调; 然而后三字“踠地垂”,柳枝长长却又垂了下来,感觉调子转冷。这是承句的一种手法。 承句不应前四后三平铺,要么后三是前四的递进,如《渔洋十二法》之二所引《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要么后三是前四的转折,如此诗的“眠起东风踠地垂”。 比王士祯大九岁的清代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有《长相思》词: 漱金卮,阁金卮,不是樽前抵死辞。今宵是别离。 捻杨枝,问杨枝,花萼楼前踠地垂。休忘初种时。 同样有“踠地垂”三字。所表达的同样是离愁。 王士祯与陈维崧有历时近20年的交情。从1659年王士祯任扬州推官起,便与陈维崧结识,常常有诗词唱和。至1678年王士祯在北京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陈维崧等一百三十四名聚集应考参与修史,陈维崧获第十名。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判断二人是谁先用“踠地垂”。但似乎二者应有关联。 第三句“忆向灞陵三月见”,因目睹杨枝“踠地垂”,回忆起灞陵上的“三月见”。 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文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象的深刻寓意。 “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见,写诗时的意象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转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而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情,“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忆、难忘。。。 第四句“飞花如雪飐轻丝”,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见”,描写了晚春三月的实景,又以“景结”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是王士祯的常用结法。 我们都知道,诗的结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结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者,是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 此句前四“飞花如雪”,“飞花”指柳絮飞飘,本已足表别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这就造出了一个凄惨告别的意境。 后三“飐轻丝”,则暗含不舍之意。“轻丝”指的就是柳丝。柳絮不忍飞去,与柳丝一样在风中颤抖,就如同将要离别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还停。 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个“别”字,用以表现人的行为的只有一个与“离别”反义的“见”字,却让人读后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之中,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所在。 下面在看一首例诗来体会“渔洋绝法四”即: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清】王士祯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注释】: 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真州是一座有着 2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顶端,东临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西近六朝古都南京,长江黄金水道真州作为行政建制区域名称始于宋代。 王士祯曾出任扬州推官,,常去真州,有《真州绝句》四首,(其一)有:“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句;(其三)有:“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句。 ⑵、白沙江:流经真州的河。河边建有白沙亭。 ⑶、参差:不整齐。 ⑷、曾游:曾经来这里游玩过。 ⑸、长板桥:无资料佐证,应是真州白沙河上一座桥之名。 ⑹、酒旗:酒家门前挂着的写有酒字的旗。即酒家的广告。 【译文】: 春日和暖在白沙江头游览时,江边花草茂密看来参差不齐。 行人记得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在长板桥的南面挂着旧酒旗。 【手法】: 起句实写作者游览真州时的地点和时间。承句具体描写在白沙江看到的春景:江边的花颜色各异,绿草长短不一,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是今景。 转句则用“记得”来引出旧事,说明这是故地重游。 合句进一步说明当年来真州时的记忆:在长板桥南面有一家酒家,门前飘扬着一面旧酒旗。 “记得”就是引起旧事的常用词。 使用法四的渔洋作品还有以下几首。精读以下几首诗,作简要分析,如何体现“渔洋绝法四”即: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第三句用“年来”加上“惯”这一频率副词,大家便可知道,“年来”其实是“多年以来”,这当然是说的旧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图一) 第三句,则是用“十年旧约”来说明这是缅怀往事。 以下几首都是用“忆”字引出旧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图二)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图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