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律知识:试论故意杀人罪

 备考小蘑菇 2022-02-16

一、概念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具体规定在《刑法》第232条中。

二、构成条件

(一)主体条件: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主体。

注意:根据《刑法》第17条款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无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其中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中,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可见,已满十二周岁即可满足故意杀人罪的主体年龄条件。其次,还应当注意的是,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主观条件: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其中,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受害人死亡后果的发生,其死亡结果是行为人积极追求的,也是其犯罪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放任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即听之任之,不积极追求,也不加以防止。(常见的故意杀人动机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等)

(三)客体条件:侵犯他人的生命权。

注意: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胎儿与尸体都不能作为故意杀人罪的客体。

(四)客观条件:

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其中,作为是指以积极的行为构成杀人罪,如用匕首杀人;而不作为是指以消极的不作为构成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如母亲不给婴儿喂奶导致其饿死。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作为犯罪,其特定义务的来源如下: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违法的。相反,有合法依据的行为则不能成立故意杀人罪。如对死刑犯执行死刑、在特殊的正当防卫过程中致人死亡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注意:生命不可以承诺放弃,即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如甲承诺让乙杀了自己,乙便杀了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且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备因果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