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展的针对饮用塑料瓶的研究,就渗入液体中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未知影响感到了忧虑。哥本哈根大学的一支团队,刚刚在《危险材料》(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新研究。研究主要涉及运动中使用的柔性 / 挤压瓶类型,它们在世界各地的运用相当普遍。 ![]() 实验室照片(图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通过调查这种可重复使用的瓶子所产生的一些现象,研究人员揭示了它们会向水中释放数百种化学物质,并且提醒千万别通过洗碗机来收拾。 论文作者指出:我们对这些塑料中的化学物质是如何迁移到饮用水中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通过实验的手段,则是填补这一空白的有效方式。
研究一作 Selina Tisler 表示:“机洗后释放最多的是表面肥皂物质,而大部分来自水瓶本身的化学物质,在机洗和额外的冲洗后依然存在”。 可以确定的是,毒性最大的物质,实际上是在瓶子放入洗碗机后产生的 —— 大概是水洗会磨损塑料,从而增加了它们的浸出。 ![]() 色谱法筛选物质(Selina Tisler / 摄) 科学家们在水中发现了 400 多种来自塑料材料的不同物质,以及 3500 多种来自洗碗机活性剂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尚未确定的未知物质,即使那些能够被确定的物质,至少也有 70% 的毒性是未知的。
有毒物质中包括了光引发剂,这种潜在致癌物会扰乱内分泌。然后是塑料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软化剂、抗氧化剂和脱模剂,以及驱蚊剂中最常见的 DEET 。 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只有相当少数的检出物质是在制造过程中刻意添加到瓶子中的。 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可能在使用或生产过程中转化形成—— 比如科学家们怀疑,塑料软化剂可能在降解时转变为避蚊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