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芜有个“英雄”村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山岳的图书馆 2022-02-16

图片

▲云台山上的红旗飘万代雕塑

自莱芜区沿大汶河蜿蜒西去,广阔的泰莱平原南侧,地势渐隆。攀上海拔500多米的云台山顶峰东望,蜿蜒起伏的沂蒙山脉峰高谷深,那里是高耸的红色沂蒙精神之峰,影响着今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齐鲁大地之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火种自渤海之畔孕育而生,到泰山脚下步履不停,正式迈入沂蒙山之前,就在这平原与丘陵相交汇处的一个普通村庄,留下了一段山东共产党人为心中信仰忘我追寻、矢志不渝的故事,这个村庄的名字叫鹁鸽楼。

图片
和尚洞里的动人火种

故事要从云台山讲起。沿着先辈的足迹,依山路前行,攀爬二十多分钟后,顺着鹁鸽楼村支部书记亓联增手指向深山望去,位于云台山北腰的和尚洞颇为醒目。“这,就是中共莱芜县委成立的地方。”亓联增说。

图片

图片

▲云台山和尚洞

隆冬时节,站在云台山和尚洞洞口,抬头见群峰险峻,丘壑起伏。投足入洞,不远处的洞底骤然上移,洞身收缩成竖立的豆荚形状,成年人须侧身弯腰方可入内。但进去之后,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80多年前,就是在这座山洞之中,一位来自山下鹁鸽楼村的青年,开启了莱芜这座革命之城的红色革命斗争史,他叫刘仲莹。

1930年,在复旦大学做旁听生的刘仲莹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听从组织安排返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仅一年时间就在莱芜县发展党员近百名。

1932年的下半年,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莱芜县委在和尚洞成立,刘仲莹当选为县委书记。自此,莱芜人民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和尚洞也就此成为莱芜革命的摇篮。

图片

1938年,刘仲莹病故后,负责护理的鲁西北特委党员冯子华给其家人的信

然而,在莱芜党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被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中共山东省委,却连续遭受疯狂破坏。到1934年,山东党组织失去了统一的领导,与上级的联系也完全中断。以刘仲莹为代表的齐鲁共产党人,深刻体会到了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痛楚。他们时刻渴望得到上级党组织的引领,期盼回归党的怀抱。

图片
跨越山海的不灭信念

通往和尚洞的山路旁,一尊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对形似父子的两人与一头骡子,一人牵骡头,一人拽骡尾。“故事的原型是村里的另一名党员鹿省三。”亓联增说。

图片

以鹿省三故事为原型的雕塑

1934年3月16日夜晚,在白色恐怖打击下,与上级机关失去联系的莱芜县委,在汶河滩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委派刘仲莹、鹿省三等人分头到上海、北平、济南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

鹿省三先后在北平和上海寻找党的踪迹未果,为筹集经费,他先是用“骗”的方式向家里要钱,被识破后,更是直接牵走了父亲的一匹骡子。后来,这些办法都不奏效了,他就折腾着和父亲分家。分家后,他一次就将土地卖了一半,为此,乡亲们都喊他“鹿疯子”……

图片

以这群革命志士为原型的雕塑

1934年上海的盛夏,热浪滚滚,刘仲莹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在近五个月的时间里,他冒着危险,苦苦寻觅党组织的线索。为了赶赴上海,刘仲莹变卖了家里的几亩土地,钱花完了,仍一无所获……

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踏上征程。面对敌人的压迫、叛徒的出卖,刘仲莹和鹿省三等人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却从未动摇。他们回到莱芜,一边组织党员隐藏以保存力量,一边寻找新的时机。

1935年冬,为解决全省各地党组织急需统一领导的问题,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赶到莱芜,与刘仲莹等共同研究,最终决定成立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这是山东党的省级领导机关首次到农村,省工委的成立不仅结束了两年来山东各地党组织失去统一领导、各自为战的状況,更成为山东党组织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80多年后的今天,鹁鸽楼村建起了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向来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传奇故事。

图片
图片
鹁鸽楼村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图片
英雄村庄的红色传承

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旁,一座刚翻新的二层小楼,那就是刘仲莹故居。刘仲莹的孙媳妇张秀英,每天都会打开院门,打扫卫生之余给来往的人们讲述先辈们的故事。她还会带大家去另一处同样有传奇色彩的狼猫子洞。狼猫子洞位于云台山西麓北坡,洞口长宽各1米左右,十分隐蔽。当年刘仲莹遭到敌特追捕时,就曾于此藏身7天7夜,方躲过敌人搜捕。

图片

▲张秀英每天都会到刘仲莹故居打扫卫生

图片

▲九十多岁高龄的刘仲莹儿媳朱茂兰

鹁鸽楼村的历史,是一段光荣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深厚的红色革命传统,也在鹁鸽楼村代代相传。

据年泉镇文旅办主任李圣才介绍,莱芜地区的第一名女党员张美玲也出自鹁鸽楼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她与其他党员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宣传抗日救国。在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鹁鸽楼村两次组织几十人的民工担架队走向支前第一线。只有800多人的鹁鸽楼村,有12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图片

▲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

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的展馆入口处,一组共产党人的雕塑群像巍然而立,他们并肩而战,目光坚毅,望向远方。

1935年的那个冬天,当山东省工委在这片土地上成立时,刘仲莹24岁、赵健民23岁、黄仲华23岁、于一川24岁、陈太平25岁,年龄最大的鹿省三30岁。就是他们,与中国千千万万党员一起,不畏艰险,坚守初心,让民族解放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红耀华夏大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本期编辑 ‖ 宋潇萌

统筹策划 ‖ 莱芜文旅

素材来源 ‖ 山东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