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喂猪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仅靠种植庄稼,显然入不敷出。于是,养猪就成为每家每户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那时候,除了生产队的饲养院,每个农家小院里都有个猪圈。 猪圈里的猪,关系着一家人平日的花销,决定着能否过个好年。所以对于这头猪,全家人都丝毫不敢怠慢,尽全力把它喂饱、喂好。不过,在那个连人都吃不好甚至吃不饱的年代,要想把猪喂饱,真的不容易。 夏天是猪最高兴的季节。每天清晨,父亲总会从地里割回几筐猪草,用刀切碎,再拌上麦麸或米糠,让猪吃饱喝足。放学后,我们扔下书包,挎着筐子,拿把镰刀,到田间地头割猪草。地头路边有马齿苋、车前草、苦苦菜,河沟有野麦,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猪草。还有地瓜秧,猪最喜欢吃。 只是这地瓜秧长在田里,大人们不准割。有时猪草少,恰逢走到有地瓜秧的田边,瞅瞅四下无人,我们就急急忙忙扯上几把,藏到筐子底下,上面用割来的其它猪草盖着,伪装一下,怕被大人发现挨骂。 记得有一头大黑猪,是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我常常给它打猪草,中午的时候,我喜欢打开猪圈门,放它出来,在太阳底下,帮它挠痒痒、捉虱子,它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发出“哼哼哼”的声音,很惬意、很享受的样子。那头猪长得膘肥体壮,全家人都很喜爱。 村里还组织学习毛主席《关于养猪业发展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要把养猪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 猪食槽 然而,在不少的高档别墅,喂猪用的石槽却身价不菲。在生长于城市中的人看来,它们拙朴天成、敦厚自然,用它来装饰庭院,别有一番雅致,用它来装饰书房,另有一番情趣。可上了年纪的人一看,却往往唏嘘不已,甚至不屑一顾:“哼,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不就是个猪食槽子!” 童年记忆—推碨子 碨面 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石碾和石碨,被遗忘在村庄的角落已尘封多年了。想起故乡过去的一些人和事,总有许多与石碾石碨相连相扯的情节,欢乐掩盖着苦涩。我走过它们运转的圆圈道,刻进心里的是一幅有强烈动感的生命之画! 当年的石碨是村民共有的碾米碨面工具。村里每个生产队都有碾房,石碾在我眼里仿佛就是一尊碾神,碾房像一座神圣的殿堂。碾房的门不上锁,谁家想碾米碨面了就可以去。 推碨子碨面俗称“推碨子”。这一沉重的劳作,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是它是我自小记事起,就一个人们吃饭的面就是用推碨子推出来的。 劳动场面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它的劳动强度,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的。 那时没有牲口的贫苦农家,就是靠人力艰难地推碨子碨面。本来碨子是用牲口拉着碨面的,碨子上安装着一根又粗又长的大碨杆《粗约10公分以上,长约八九尺》,人推碨时,嫌碨杆太重,把它拿下换上一根和锨把差不多的棍子当碨杆子来推碨子。如果是两个人推就安上两根棍子,一圈一圈的在碨道里转圈,转啊转啊转个不停,直到碨完了面才能停下来。当推完碨子后,把人累的头昏眼花,腰酸腿疼,恶心呕吐,胳膊僵硬,浑身像散了架子似的。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是绝对不能推碨子的。小孩子也必须帮大人推碨子,那时我们常在碨面时帮助大人推碨子。俗话说,“加个驴粪蛋,就能轻一半”。那时由于年龄小,干啥都不熬长,推上一圈二圈就跑去玩耍啦,常常在大人的多次交换下才回来又推那么一二圈。以后情况好些,用上了牲口拉碨,但我们小孩又有了活干,就是赶牲口。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艰难生活,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很满意,很满足。又对人们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感到很痛心,吃饭时不考虑吃的多少,耍排场,结果吃剩下好多菜,有的吃半个馍,剩下的半个就扔啦,如此种种有悖于我们老祖先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有悖于节约一滴水,一粒粮的祖传。不是有一首诗嘛“锄禾日当午,汗得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大家都秉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 者 简 介 浑浑噩噩几十年 一事无成空度年 唯有文字是挚爱 语不惊人难留篇 精神不倒往前行 文苑平台结字缘 张谦益供职于山西稷山县事业单位,微信名汾水居士,感悟,清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