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星让: 新民的书

 晋南道 2022-02-16



新 民 的 书


与李新民相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报社当文学版编辑,只要是喜欢文学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都希望认识我。那些徘徊在文学边缘的小青年,怀揣着文学梦,战战兢兢地来报社投稿。企盼自己的作品能在报上发表,圆一个作家梦。我是编辑,换个说法是园丁。这块文学园地里,栽什么花,种什么草,基本上是我这个园丁说了算。那些年轻人的心思我非常理解,因为我也是从业余作者走过来的。因此我对这些业余作者热情有加,让他们感受到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是一件多么自豪和荣耀的事。

李新民的来访,与众不同,因为太隆重了。

那天我仍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伏案编稿,进来了三个人。其中有一位比较面熟,好像以前来过。也是这个年轻人走到我面前,很恭敬的向我介绍:这是他们单位的领导,喜欢写作,今天特来拜访。被介绍者是一位身材较高的人,也就三十多岁,穿着朴素,像是一位大队干部。一开口说话,我就听出他是万荣人,满口的万荣土话。倒是陪同的那两个年轻人,西装革履,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那样子极像是两位县上干部陪同一位村干部,有点儿滑稽。

这位被称为领导的人倒也谦虚,恭称我老师,并递上他们主办的文学刊物,指着一篇文章说是他写的,望指正云云。

这三个人,雄纠纠来,气昂昂走,很有气派。在我当编辑的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因此印象深刻。

他们办的是一份小报样式的刊物,是团委办的。这位叫李新民的领导不知道是兼任团委书记,还是分管团委工作,我不清楚。我很仔细的阅读了那些文章,特别留意了李新民的作品。李新民写的是一个小散文,不长,千把百字,写的很有情趣,把农村淳朴的乡情写的生动感人。我很快编发了这篇稿子,题目就叫《乡情》。

就这样认识了李新民。

熟悉了,交往多了,不记的那一次,无意间问起在哪里上的中学。一说,居然上的是同一所学校,只是他比我高一级。

这就是同学校友了,感情上立马亲近了许多。

新民问我后来在哪里上的大学?我红着脸讪讪地说,初中毕业我就工作了。

新民看了我几眼,嘴角露出一丝含意不明的微笑。

称呼变了,不再叫老师,而是直呼其名。

因为神秘,所以敬畏,伪装剝去,露出真容。哈哈,原来你是身后拖扫帚,冒充大尾巴狼呀!

发了那篇小散文后,新民再没有给我送过稿。知道他是单位领导,百事缠身,没时间写作是可以理解的。

谁知有一天他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带来了他的长篇小说巜百泉河》,不禁让人瞠目结舌:这老兄,啥时候搞出了这么一部作品的?

新民不仅出了书,他还要开一个座谈会。他列出来一个长长的出席人员名单。重要人物当然由他去邀请,一般人员他则毫不客气地指派我去通知。那口气,就像使唤他的手下一样。我呢,唯命是从,不敢有一丝怠慢。
那次的座谈会规格很高,有两位地委委员出席。运城地区文联主席、副主席及知名作家全部到会。我后来参加多次类似的座谈会,也主持过很多次这样的座谈会,但都没有那次的规格高。

一个业余作者,又在单位担任着主要领导工作,抽空儿写作,能出一本书已非易事。但新民在《百泉河》出版之后,又连续出版了《世道》、《一路走来》两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纪实文学《英娃》。新民的高产,足以让一些专门从事写作的人汗颜。

在新民的座谈会上,我虽然只是个跑腿打杂的角色,但也聆听了那些领导和作家对新民作品中肯的评价。实话实说,评价很高。

新民把他的书送了我一套,我是认真的拜读。写小说的,只要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语言艺术,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新民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娴熟。他把方言土语运用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从而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民俗画卷。大俗即是大雅,新民的小说能登大雅之堂。

因此,读新民的书,便成为了一件赏心乐事。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你读他的《英娃》,却要备好纸巾。

这就是新民作品的魅力。

我人微言轻,说的不足为凭。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说明新民作品的水平。

新民今年又出了书,上下两册,五十万字,书名《杂碎》。这套书受到市委宣传部领导赏识,经专家评委审定,列为运城市2019年重点文艺作品创作项目。

新民当然高兴极了。这老兄也不知道是以前写的,还是赶写出来的,反正又弄出了一部小说。他给我打电话分享了他的喜悦,并说将书稿快递给我,让我先看看。我也为新民高兴,也为能给他帮忙而兴奋,于是满口答应下来。不是吹牛,这几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别人审读书稿。有官方的,也有朋友的。因此这事对我来说驾轻就熟,我一定好好审读新民的作品。我对新民表态:一定认真看,改正错别字,提出修改意见。新民在电话那头不客气地说:你改什么错别字,提什么意见,看完后,你夸我几句就可以了。

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我清醒过来:人家给个棒搥,你就认了针(真),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一棵葱。

我唯唯应诺,并向他保证:看他书稿绝对不拿笔,当了几十年编辑,只要看到错别字,就忍不住想改,这是职业病。

新民的《杂碎》我在同学群里发了一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想要。我给新民说了,这老兄也大方,让我报上名单,他一一签名赠书。书全部快递给我,让我分送同学们。

不多,就我们一个班,四十来个人,也就是四十多套书。那几天天气奇热,我顶着烈日,为同学们送书。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我给他们送去的是精神食粮,他们回馈我的是物质享受一一好吃好喝的招待。饱了口福,还增进了 感情。

跑临猗,上万荣,最远到大同。

站对了位置,找准了角色,我就是一个卖书郎!

还有几位同学的书没有送,不说了,赶紧送书去。    
作者简介



杨星让,笔名杨柳。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生。1969年毕业于阎景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临汾工作,1984年调入《运城日报》任副刊编辑,2013年退休。山西省作协会员,运城市作协原常务副主席。







往 期 作 品

【童年记忆】杨星让:锢漏锅

【忆事散文】杨星让:背影

【故乡情怀】杨星让:抱憾飞云楼

【深度小说】杨星让:极品

杨星让散文小辑【一】

杨星让散文小辑【二】

杨星让:村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