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票选2021年中国十大热词, “ 双碳 ” 无疑是得票最高的。UP君知道很多小伙伴听到这个还是一脸懵逼,但并不妨碍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 大到生活垃圾分类,小到在 “ 蓉e行 ” 平台上申报私家车停驶、在外卖平台上勾选 “ 不要餐具 ” ,都跟 “ 双碳 ” 密不可分。 虎年春节前后陆续发布的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均把“双碳”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用地结构,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大力发展碳金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海南路径。 坚持 “ 双碳 ” 引领,优化四大结构,出台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乍一看,成都的表述好像有些平平无奇,不如 “ 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 “ 抢占国际制高点 ” 这些大词那么提气,但是,说到 “ 双碳 ” 具体工作,成都可是优等生。 ![]() 你或许不知道,在中国十大城市(以GDP总量计算)中,成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是最低的。不仅如此,四川在全国6个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里,也是人均碳排放量最低的。 △ 图据中国商情网 这份成绩的取得相当不易。要知道,成都在全国城市GDP排名第7,常住人口排名第4。庞大的经济规模和总人口数,是 “ 减碳 ” 路上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峰。看看上图排在成都之前的海口西安,是不是无论经济还是人口,都与成都差了好几个量级? 2017年,成都进入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UP君搜索到了当年3月发布的《成都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当初立下的flag与达成目标前后对比,可见成都有多努力。 △ 制图:成都向上 这其中,除了 “ 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 ” 这一个单项,其他指标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你可以说当初制定的目标稍微有点保守,比如这几年大热的新能源汽车,当初并没纳入 “ 双碳 ” 视线,但是成都在这个领域仍然没掉队。 截止2021年9月,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到14.5万辆,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56.5%提升至61.5%(优于全国38.3个百分点);即使偏冷门的氢燃料汽车,成都2020年氢能主营业务收入也成功突破100亿元,位列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都交出的这份答卷着实值得骄傲。 ![]() 当然,形势总在赶着人往前跑。自从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力争 “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以来,全国 “ 双碳 ” 进程骤然加速。优等生又要直面新赛道。 从有利方面看,成都地处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又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能源转型没有其他城市压力那么大,这是成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优势和底气。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经过多年试点,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 “ 以电代煤 ” “ 以气代煤 ” 、燃煤锅炉全域 “ 清零 ” 、 “ 散乱污 ” 工业企业动态清零 …… 想必很多中小企业对这些“重拳”仍然记忆犹新。 好砍的基本都砍完了,剩下的都是些啃不动的 “ 硬骨头 ” 。 换句话说,成都的 “ 减碳 ” 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特别是最近这十年成都新增人口接近600万,“七普”常住人口约2094万。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以及消费升级、品质焕新势必带来更大规模的碳排放刚性需求。 “ 躺平 ” 显然不是办法。去年底,成都出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这份文件首次提出了一个清晰路径 —— 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为重点突破口,并且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出台四大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 按照UP君的理解,这四大调整中,空间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人口聚集与城市功能不匹配、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如果市民的需求能就近满足,那出行量自然减少,碳排放也会缩减;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瞄准近年大热的绿色低碳产业,为成都在未来世界性产业转型中争夺话语权;交通结构调整主要围绕市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两大重点,全力突破 “ 减碳 ” 瓶颈;能源结构调整则是进一步强化成都的清洁能源优势,为实现2030碳达峰 “ 托底 ”。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两点。「向上智库」成员路鸣指出,在空间结构调整上,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其实是同等重要的,都是最优做强,只是它们在产业结构方面会有所不同。前段时间网络热炒的“中心城区回归、新区凉凉”之类的话题纯属恶意误导。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到了很高地位。成都时隔几年重提制造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对此他建议,需高度重视制造业在成都的发展壮大,在工业指标上向上海看齐;同时积极与北京方面合作,重视基础学科的布局和引进。 四大调整中,交通结构调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成都快速攀升的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二)、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货运需求、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化石燃料为主的车队结构近年来并没有根本改变,直接导致油品碳排放 “ 贡献 ” 最大 —— 占比达48.3%,且排放量近5年持续上升。 对应之道是 “ 公转铁 ” 。据测算,相同吨/公里公路的碳排放量是铁路的7.5-10.9倍。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就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未来将大力推动适铁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提高四向铁路通道货运能力,持续拓展 “ 7+5 ” 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大通道。 现在,你明白这几年成都乃至四川大修铁路的动因了吧。 相关链接:向上智库 | 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看成都在国家格局中枢纽地位的提升&对策 ![]() 成都近年的“双碳”路上,公园城市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 特斯拉卖碳积分,就是一个典型的碳交易案例。长期来看,中国的碳交易年规模将超2万亿,这其中很大一块是碳汇交易 ——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中国传播部门主任刘岱宗向「成都向上」表示,成都应大力做好公园城市建设与碳汇机制的有机结合,中国已经签署了森林碳汇协议,其实不仅是野外的森林,城市森林也可以进行碳汇交易。他甚至还建议在公园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少铺草坪,多种植阔叶林,这样在碳汇交易中可以获得更多优势。 △成都向上的Uper总是走在时代前列 据UP君搜索,目前全球还没有城市公园森林实现碳汇交易的先例,但谁又敢认定成都不会闯出这条新路呢?当然,其中首先要涉及到数据计量的手段和工具,而且要得到市场的公允和认可,这又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 —— 公园城市碳排放评估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提前做准备了。 公园城市不仅能 “ 汇碳 ” ,还能 “ 卖碳 ” ?这背后,真是藏着好大一盘棋! 在UP君与刘岱宗主任的连线中,他还特别提到了成都的另一大特色 —— TOD。在他看来,成都以TOD为代表的绿色出行系统走在了全国前列,也建构起了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 成都可以借鉴哥本哈根的建设经验 ” ,刘岱宗指出,哥本哈根的TOD建设已经搞了七、八十年,而且TOD与EOD(生态导向的发展)结合得相当好。整座城市就像摊开的手掌,轨交线沿手指延伸,站点周边集中了几乎全部城市功能,容纳了约170万人;手指间就是大片绿野,从地铁站出来最多骑行10分钟就能进入森林。 正因为如此,哥本哈根非常宜居,吸引了全球各类高素质人才。虽然这座城市没有什么大型制造业,但它现在完全依靠 “ 卖知识 ” 赚钱,而且连续两年拿下欧洲智慧城市第一把交椅,是全球居领导地位的绿色城市。 这真是科特金那句名言的现实落地 —— 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系统也非常发达,每天有超过1/3的市民骑车出行,总里程能达到120万公里。据估算,哥本哈根市民每年的骑车里程如果是汽车完成的,将要多排放1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这一点成都倒是与其无限接近,据统计,成都全市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 相关链接: 公园城市+TOD,成都在 “ 双碳 ” 路上已经找准了正确方向,希望她能坚定走下去,更期待她的惊艳呈现。 ![]() 具体到我们每一位成都市民,又能为 “ 双碳 ” 做出什么属于自己的贡献呢?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小程序 —— 碳惠天府。 举凡步行、选择共享单车、私家车自愿停驶、参加减排小课堂、环保随手拍等日常绿色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换取 “ 碳积分 ” ,而且这些碳积分还可以通过里面的商城兑换商品和服务,有环保布袋、冰箱贴、钥匙扣、书签,还有线下参与商家的兑换券,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 碳惠天府绿色商城界面,里面的商品和服务还是挺丰富的 除了小程序, “ 碳惠天府 ” 已在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线上线下举办了数十场活动,汇聚的商场、酒店、景区、餐饮等低碳消费场景也越来越多。而且,这还是成都在全国首创的“双路径”碳普惠平台哦。 其实,如果说 “ 碳达峰 ” 是自上而下的革命,那么 “ 碳中和 ” 则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汇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首先实现属于自己的 “ 碳中和 ” ,进而达成家庭 —— 企业 —— 社会的 “ 碳中和 ” 。 这么看来,“双碳”离你我并不遥远。往大点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往小点说,谁也不愿意让以后的孩子们只能通过网络或虚拟影像来了解地球曾经的美丽。移民火星太过荒诞,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从现在做起更现实。 ![]() - END - 编辑:Hugo Ⅰ 美编:Amy Ⅰ 主编: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