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经学学术编年

 弯刀书斋 2022-02-16

图片

太祖铁木真十年  乙亥(1215)南宋宁宗嘉定八年 

〇 以金枢密院为宣圣庙  在燕京(今北京)

《元史》卷七十二《祭祀志一·序》:“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又:“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其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其有司常祀者五:曰社稷,曰宣圣,曰三皇,曰岳镇海渎,曰风师雨师。”

太宗窝阔台二年  庚寅(1230)南宋理宗绍定三年

〇 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  宣课司征收商税,又名“课税使”

太宗五年  癸巳(1233)南宋理宗绍定六年

〇 六月,诏孔元措袭封衍圣公  孔子五十一世孙

〇 十二月,敕修孔子庙

太宗七年  乙未(1235)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〇 拔德安,得名儒赵复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姚枢传》:“岁乙未,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者。拔德安,德安,今湖北安陆。得名儒赵复,始得程颐、朱熹之书。”赵复是宋代理学传往北地的最关键人物。

太宗八年  丙申(1236)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〇 三月,复修孔子庙

〇 六月,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  平阳,今山西临汾

太宗九年  丁酉(1237)南宋理宗嘉熙元年

〇 八月,下诏用儒术选士  以论、经义、词赋三科选试,得士四千三十人

〇 始修阙里之庙

太宗十年  戊戌(1238)南宋理宗嘉熙二年

〇 十一月,孔元措进言复兴礼乐

〇 李桢奏请寻访天下儒士

太宗十二年  庚子(1240)南宋理宗嘉熙四年

〇 建太极书院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赵复传》:“自复至燕,学子从者百余人。惟中杨惟中闻复论议,始嗜其学,乃与枢姚枢谋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

乃马真后窝阔台妃元年  壬寅(1242)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〇 姚枢隐苏门,许衡访求之  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北,姚枢弃官隐此,传伊洛之学

乃马真后三年  甲辰(1244)南宋理宗淳祐四年

〇 耶律楚材卒  

《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贞祐二年,宣宗迁汴,完颜福兴行尚书事,留守燕,辟为左右司员外郎。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巨万,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帝曰:'卿试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昉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帝嘉其谦,赐之酒。即日拜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先白之。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谥'文正’。

〇 冬,王鹗进讲经书  为忽必烈讲《孝经》《书》《易经》

定宗贵由元年  丙午(1246)南宋理宗淳祐六年

〇 赐号张特立曰中庸先生  忽必烈赐

定宗二年  丁未(1247)南宋理宗淳祐七年

〇 张德辉应召辨儒何咎焉

《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德辉传》:“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孔子殁已久,今其性安在?’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往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性即在是矣。’又问:'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因问德辉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

定宗三年  戊申(1248)南宋理宗淳祐八年

〇 春,世祖忽必烈问德辉以孔子庙食之礼

《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德辉传》:“岁戊申春,释奠,致胙于世祖,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宪宗蒙哥二年  壬子(1252)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

〇 张德辉、元裕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

《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张德辉传》:“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说而受之。”

〇 儒人免丁

宪宗三年  癸丑(1253)南宋理宗宝祐元年

〇 张特立卒  金泰和三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易集说》。卒年七十五

宪宗四年  甲寅(1254)南宋理宗宝祐二年

〇 张柔复建孔子庙  镇亳州(今安徽亳州),因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

〇 征许衡为京兆教授  忽必烈出王秦中征之

〇 许衡《小学大义》成  《小学大义》在京兆教学者读小学口授之语

宪宗五年  乙卯(1255)南宋理宗宝祐三年

〇 二月,拟授许衡京兆提学,力辞不受

宪宗八年  戊午(1258)南宋理宗宝祐六年

〇 是年后,许衡《读易私言》一卷成  《读易私言》今存

〇 杨惟中卒  弘州(今河北原阳)人。官至中书令。与姚枢共创太极书院。卒年五十五

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  庚申(1260)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〇 七月,李简《学易记》九卷成  《学易记》今存

〇 许衡应诏北行至上都  元上都遗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世祖中统二年  辛酉(1261)南宋理宗景定二年

〇 三月,许衡应召至上都

〇 四月,诏军中所俘儒士听赎为民

〇 六月,诏宣圣庙岁时致祭

〇 八月,许衡、姚枢、窦默各有任职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丙午,以许衡为国子祭酒。丁未,以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仍翰林侍讲学士。先是,以枢为太子太师,衡为太子太傅,默为太子太保,枢等以不敢当师傅礼,皆辞不拜,故复有是命。”

〇 九月,请以儒人教孔、颜、孟三氏子孙  姚枢请

〇 始命置诸路学校官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九月)癸未,王鹗请于各路选委博学老儒一人,提举本路学校,特诏立诸路提举学校官,以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之。”

世祖中统三年  壬戌(1262)南宋理宗景定三年

〇 正月,修宣圣庙成  重修

世祖中统四年  癸亥(1263)南宋理宗景定四年

〇 刘肃卒  威州洺水(今河北曲周)人。官至真定宣抚使。著《读易备忘》。卒年七十六

世祖中统五年、至元元年  甲子(1264)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〇 正月,重征儒、释、道等户租税

〇 二月,敕选儒士译写经书

〇 高智耀卒  河西(今甘肃西部)人。西夏进士。夏亡,隐居贺兰山。太宗、宪宗、世祖均召见,智耀皆力主请用儒士。卒年六十六

世祖至元三年  丙寅(1266)南宋度宗咸淳二年

〇 许衡上疏,建言国家当行汉法

〇 五月,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  今北京

〇 《五经要语》纂成

《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商挺传》:“三年,帝留意经学,挺与姚枢、窦默、王鹗、杨果纂《五经要语》凡二十八类以进。”

世祖至元四年  丁卯(1267)南宋度宗咸淳三年

〇 正月,敕修曲阜宣圣庙

〇 二月,改经籍所为弘文院

〇 九月,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事未施行  

世祖至元五年  戊辰(1268)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〇 十月,敕从臣录《毛诗》《孟子》《论语》

世祖至元六年  己巳(1269)南宋度宗咸淳五年

〇 正月,访前代知礼仪者肄习朝仪

〇 二月,诏颁行蒙古新字于天下

〇 七月,立诸路蒙古字学,立国子学

世祖至元八年  辛未(1271)南宋度宗咸淳七年

〇 正月,立京师蒙古国子学  以蒙古语言译写《通鉴节要》等教之

〇 六月,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衡以儒术教学

〇 十一月,建国号曰大元  取《易经》“乾元”之义

〇 董文忠辨“科举类教,道学类禅”

《元史》卷一百四十八《董文忠传》:“八年,侍讲学士徒单公履欲奏行贡举,知帝于释氏重教而轻禅,乃言儒亦有之,科举类教,道学类禅。帝怒,召姚枢、许衡与宰臣廷辨。文忠自外入,帝曰:'汝日诵《四书》,亦道学者。’文忠对曰:'陛下每言:士不治经讲孔孟之道而为诗赋,何关修身,何益治国!由是海内之士,稍知从事实学。臣今所诵,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谓道学!而俗儒守亡国余习,欲行其说,故以是上惑圣听,恐非陛下教人修身治国之意也。’事遂止。”道学指周张程朱之学。董文忠者,忽必烈近臣也,素得信任,故直言无忌

世祖至元十年  癸酉(1273)南宋度宗咸淳九年

〇 四月,敕南儒为人掠卖者官赎为民

〇 九月,杜瑛卒  其先霸州信安(今河北霸州信安镇)人。金亡,避地河南缑氏山中,不仕。著《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律历礼乐杂志》三十卷。卒年七十

〇 王鹗卒  鹗,曹州东明(今山东东明)人。金正大元年一甲第一进士。仕金,授应奉翰林文字。仕元,授翰学士承旨,加资善大夫。著《论语集义》一卷。卒年八十四

世祖至元十一年  甲戌(1274)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〇 八月,刘秉忠卒  邢州(今河北邢台)人。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筑中都城,奏建国号大元,以中都为大都。卒年五十九

〇 是年后,段直于泽州大修孔子庙  泽州即今山西晋城。段直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

世祖至元十二年  乙亥(1275)南宋恭帝德祐元年

〇 七月,郝经卒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郝经传》:“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陵川今属山西。家世业儒。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金亡,徙顺天。元代顺天路治今河北保定。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宪宗二年,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议。时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恐经至谋泄,竟馆经真州。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居七年。又九年,丞相伯颜奉诏南伐,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入宋,问执行人之罪,宋惧,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经归道病。明年夏,至阙,锡燕大庭,咨以政事,赏赉有差。秋七月,卒,年五十三。谥'文忠’。明年,宋平。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思托言垂后,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其中《春秋外传》八十一卷 (含《章句音义》八卷、《春秋制作本原》十卷、《比类条目》十二卷、《三传折衷》五十卷、《三传序论》《列国序论》一卷),《周易外传》八十卷,《太极演》二十卷

世祖至元十三年  丙子(1276)南宋端宗景炎元年

〇 二月,命焦友直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

〇 三月,免儒户徭役

〇 不忽木与同舍生上疏,议置学校,习儒学

〇 赵璧卒  云中怀仁(今山西怀仁)人。官至尚书右丞,拜平章政事。译《大学衍义》。卒年五十七

世祖至元十五年  戊寅(1278)南宋赵昺祥兴元年

〇 五月,诏谕国家大事与儒臣老者同议

〇 六月,诏汰江南冗官,减汰翰林院及诸南儒为官谬滥者

世祖至元十六年  己卯(1279)南宋赵昺祥兴二年  宋亡

世祖至元十七年  庚辰(1280)

〇 正月,黄震卒  庆元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南宋宝祐四年进士。仕宋,官至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学宗程朱,著《黄氏日抄》一百卷。卒年六十九

〇 二月,诏谕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板  诏谕真人祁志诚等焚之

〇 八月,姚枢卒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姚枢传》:“姚枢字公茂,柳城人,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洛阳。少力学,内翰宋九嘉识其有王佐略,杨惟中乃与之偕觐太宗。岁乙未,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者。会破枣阳,主将将尽坑之,枢力辨非诏书意,他日何以复命,乃蹙数人逃入篁竹中脱死。拔德安,得名儒赵复,始得程颐、朱熹之书。辛丑,赐金符,为燕京行台郎中。时牙鲁瓦赤行台,惟事货赂,以枢幕长,分及之。枢一切拒绝,因弃官去。携家来辉州,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惇颐等象,刊诸经,惠学者,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时许衡在魏,至辉,就录程、朱所注书以归,谓其徒曰:'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既而尽室依枢以居。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询及治道,乃为书数千言,各疏施张之方,其下本末兼该,细大不遗。世祖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宪宗即位,大封同姓,敕世祖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南京,今河南开封。枢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舄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于是世祖愿有关中。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抚使,以枢使东平。二年,拜太子太师。枢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师?’以所受制还中书。改大司农。枢奏曰:'在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且陛下闵圣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镛炼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四年,拜中书左丞,奏罢世侯,置牧守。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十七年,卒,年七十八。谥曰'文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列枢为“鲁斋讲友”,黄百家案曰:“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儒叠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〇 十一月,廉希宪卒  维吾尔人。官至中书平章政事,笃好经史。卒年五十

〇 十二月,程绍开卒  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九年大学升舍中乙科。德祐元年以承直郎直兵部架阁,抗元,兵败。曾以布衣掌象山书院,思和会朱陆。卒年六十九

〇 窦默卒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窦默传》:“窦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人。今河北肥乡。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会国兵伐金,大兵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世祖在潜邸,遣召之。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且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见委任,默上书曰:'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总天下财赋,操执在手,贡进奇货,炫耀纷华,以娱悦上心。其扇结朋党、离间骨肉者,皆此徒也。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救世一念,涵养有年矣。今天顺人应,诞登大宝,天下生民,莫不欢忻踊跃,引领盛治。然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唇吻小人一时功利之说,必不能定立国家基本,为子孙久远之计。其卖利献勤、乞怜取宠者,使不得行其志,斯可矣。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惊动人主之意者,无他,意在摈斥诸贤,独执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惟陛下察之。伏望别选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天下幸甚。’他日,默与王鹗、姚枢俱在帝前,复面斥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帝曰:'然则谁可相者?’默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帝不悦而罢。文统深忌之,乃请以默为太子太傅,默辞曰:'太子位号未正,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乃复以为翰林侍讲学士。默俄谢病归,未几,文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默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邪?’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国有大政辄以访之。默与王磐等请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其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主之。帝可其奏。默又言:'三代所以风俗淳厚、历数长久者,皆设学养士所致。今宜建学立师,博选贵族子弟教之,以示风化之本。’帝嘉纳之。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〇 周应合卒  江州武宁(今属江西)人。南宋淳祐十年进士。仕宋,官至实录院撰修,后知瑞州。尝为明道书院山长,讲《论语》等书。辑有《程子》。卒年六十八

世祖至元十八年  辛巳(1281)

〇 三月,许衡卒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许衡传》:“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河内,今河南沁阳。世为农。父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于新郑县。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覈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畊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以枢为太子太师,默为太子太傅,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默以屡攻文统不中,欲因东宫以避祸,与枢拜命,将入谢。衡曰:'此不安于义也,姑勿论。礼,师傅与太子位东西乡,师傅坐,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复此乎?不能,则师道自我废也。’枢以为然,乃相与怀制立殿下,五辞乃免。改命枢大司农,默翰林侍讲学士,衡国子祭酒。未几,衡亦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衡乃上疏。参见“许衡上忽必烈疏”。书奏,帝嘉纳之。衡自见帝,多奏陈,及退,皆削其草,故其言多秘,世罕得闻,所传者特此耳。衡多病,帝听五日一至省,时赐尚方名药美酒以调养之。四年,乃听其归怀。五年,复召还,奏对亦秘。六年,命与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仪成,帝临观,甚悦。又诏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定官制,衡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去其权摄增置冗长侧置者,凡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藩、百司所联属统制,定为图。七年,奏上之。翌日,使集公卿杂议中书、院台行移之体,衡曰:'中书佐天子总国政,院台宜具呈。’时商挺在枢密,高鸣在台,皆不乐,欲定为咨禀,因大言以动衡曰:'台院皆宗亲大臣,若一忤,祸不可测。’衡曰:'吾论国制耳,何与于人?’遂以其言质帝前,帝曰:'衡言是也,吾意亦若是。’未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佥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帝曰:'卿虑其反邪?’衡对曰:'彼虽不反,此反道也。’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命左右掖衡出。衡出及阈,还奏曰:'陛下命臣出,岂出省邪?’帝笑曰:'出殿门耳。’从幸上京,乃论列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若干事,不报。因谢病请解机务。帝恻然,召其子师可入,谕旨,且命举自代者。衡奏曰:'用人,天子之大柄也。臣下泛论其贤否则可,若授之以位,则当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也。’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十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衡请还怀。帝以问翰林学士王磐,磐对曰:'衡教人有法,诸生行可从政,此国之大体,宜勿听其去。’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还,以赞善王恂摄学事。刘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尚、苏郁、白栋为助教,以守衡规矩,从之。国家自得中原,用金《大明历》,自大定是正后六七十年,气朔加时渐差。帝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十三年,诏王恂定新历。恂以为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宜得衡领之,乃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召至京。衡以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今所用宋旧仪,自汴还至京师,已自乖舛,加之岁久,规环不叶,乃与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自丙子之冬日测晷景,得丁丑、戊寅、己卯三年冬至加时,减《大明历》十九刻二十分,又增损古岁余岁差法,上考春秋以来冬至,无不尽合。以月食冲及金木二星距,验冬至日躔,校旧历退七十六分。以日转迟疾中平行度验月离宿度,加旧历三十刻。以线代管窥测赤道宿度。以四正定气立损益限,以定日之盈缩。分二十八限为三百三十六,以定月之迟疾。以赤道变九道定月行。以迟疾转定度分定朔,而不用平行度。以日月实合时刻定晦,而不用虚进法。以躔离朓朒定交食。其法视古皆密。而又悉去诸历积年月日法之傅会者,一本天道自然之数,可以施之永久而无弊。自余正讹完阙,盖非一事。十七年,历成,奏上之,赐名曰《授时历》,颁之天下。六月,以疾请还怀。皇太子为请于帝,以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养之,且使东宫官来谕衡曰:'公毋以道不行为忧也,公安则道行有时矣,其善药自爱。’十八年,衡病革,家人祠,衡曰:'吾一日未死,宁不有事于祖考。’扶而起,奠献如仪。既撤,家人馂,怡怡如也。已而卒,年七十三。是日,大雷电,风拔木。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故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所去,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绪余,而折节力行为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丞相安童一见衡,语同列曰:'若辈自谓不相上下,盖十百与千万也。’翰林承旨王磐气概一世,少所与可,独见衡曰:'先生,神明也。’大德元年,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二年,诏从祀孔子庙廷。延祐初,又诏立书院京兆以祀衡,给田奉祠事,名鲁斋书院。鲁,衡居魏时所署斋名也。子师可。”《宋元学案》卷九十为衡专辟《鲁斋学案》,全祖望案曰:“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认为:“许衡在元朝为理学'承流宣化’,被视为'朱子之后一人’(明儒薛瑄语),使所谓道统不坠。而且,在元朝,许衡继赵复之后,也是一位促使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延祐年间定为科场程序,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的有力人物。”

〇 十月,焚毁道藏伪经  因道书诋毁释教剽窃佛语,故自《道德经》外悉毁

〇 太子真金崇孔子之道

〇 王恽进《承华事略》二十篇,其一曰《崇儒》  王恽时官按察副使。《承华事略》今存

〇 本年后,张卿弼卒  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著《六经精义》数百卷

〇 本年后,文及翁卒  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南宋举进士。仕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宋亡,隐身著书。通《五经》,尤长《易》数之学,著《易本义》《诗传》

世祖至元十九年  壬午(1282)

〇 十一月,孔洙为国子祭酒  孔洙,孔子五十三世孙,袭封衍圣公。入觐,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

〇 十二月,征处士刘因  刘因初为经学,后从事理学,诏征,擢右赞善大夫

〇 冬,立詹事院,举名儒

〇 岁贡吏员,儒吏兼通者为上

〇 本年,文天祥卒  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宝祐四年进士第一。仕宋,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著《深衣吉凶通服说》《西涧书院释菜讲义》《熙明殿进讲敬天图周易贲卦》。卒年四十七

世祖至元二十年  癸未(1283)

〇 二月,张文谦卒  邢州沙河(今河北沙河)人。早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粹义理之学。以刘秉忠荐,侍忽必烈于潜邸,官至枢密副使。忽必烈之重儒,自文谦发之。卒年六十八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甲申(1284)

〇 阿鲁浑萨理劝帝治天下必用儒术  维吾尔人。时为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官至平章政事

〇 事未及行而选举制已立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科目》:“二十一年九月,丞相火鲁火孙与留梦炎等言,十一月中书省臣奏,皆以为天下习儒者少,而由刀笔吏得官者多。帝曰:'将若之何?’对曰:'惟贡举取士为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阴阳、医术,皆令试举,则用心为学矣。’帝可其奏。继而许衡亦议学校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为新制。事虽未及行,而选举之制已立。”

〇 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成

〇 本年稍后,陈存卒  龙泉人。南宋淳祐七年进士。仕宋,累迁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宋亡,以《春秋》经学教授生徒,元遣使七征不起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乙酉(1285)

〇 十一月,许月卿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淳祐四年进士。仕宋,官至浙西安抚司干办。传理学,受学于魏了翁。通《易》学,有《书经注》《杂说》。卒年七十

〇 裕宗薨  真金,忽必烈第二子,少从姚枢、窦默受《孝经》,至元十年册立为皇太子,兼中书令,优礼儒士,建行汉法,厌恶权臣阿合马。至元二十一年,拥护真金的右丞相和礼霍孙奏请开设科举,遭忽必烈反对而罢职,真金也在与忽必烈的政见矛盾中忧惧致病,次年去世。庙号裕宗

〇 陈友仁辑《周礼集说》十二卷成  《周礼集说》今存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丙戌(1286)

〇 赵良弼卒  女真人。举进士。教授赵州,官至同佥枢密院事。建议“宜设经史科以育人才”,忽必烈从之。卒年七十

〇 本年,刘汉传卒  上虞(今属浙江)人。南宋宝祐四年进士。仕宋,官至司农卿奉祠。得建安二蔡《易》《范》之学,著《洪范奥旨》。卒年七十六

〇 本年后,高斯得卒  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南宋绍定二年进士。仕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著《诗肤说》《仪礼合抄》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丁亥(1287)

〇 闰二月,设国子监

《元史》卷十四《世祖纪十一》:“辛未,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学校》:“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国初,燕京始平,宣抚王楫请以金枢密院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受业。宪宗四年,世祖在潜邸,特命修理殿廷。及即位,赐以玉斝,俾永为祭器。至元十三年,授提举学校官六品印,遂改为大都路学,署曰提举学校所。二十四年,既迁都北城,立国子学于国城之东,乃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

〇 闰二月,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

〇 三月,程钜夫奉诏求贤于江南

〇 本年,王义山卒  丰城(今属江西)人。南宋景定三年进士。仕宋,历南安军司理、添差通判瑞安军。著《读书管见》十卷、《稼村类稿》三十卷,另有《四书讲义》若干则。卒年七十四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  戊子(1288)

〇 十月,诏免儒户杂徭

〇 胡长孺待诏集贤院  朱熹四传弟子。晚年深慕陆九渊为人。精通《九经》、诸史及诸子百家之学。著《瓦缶编》

〇 王天与《尚书纂传》四十六卷成  大德二年授临江路儒学教授。《尚书纂传》大旨以朱熹为宗,而以真德秀说为羽翼,今存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己丑(1289)

〇 谢枋得卒  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宝祐四年进士。仕宋,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宋亡,强之而北,至大都,绝食卒,年六十四。著《易说》《书传》《诗传注疏》《檀孟批点》《五经珍抄》《四书解》

〇 九月,置高丽儒学提举司

〇 九月,砚弥坚卒  应城(今属湖北)人。与赵复俱以名士为大将招致而北。诏试儒士,试西京中选。家真定,著儒籍,以授徒为业。卒年七十八

〇 李昶卒  东平须城(今山东东平)人。金兴定二年进士。仕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春秋左氏遗意》二十卷、《孟子权衡遗说》五卷。卒年八十七

〇 本年,马廷鸾卒  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南宋淳祐七年进士。仕宋,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著《六经集传》《语孟会编》《张氏祝氏皇极观物外篇》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庚寅(1290)

〇 正月,复立兴文署  掌经籍刊刻及江南学田钱谷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辛卯(1291)

〇 九月,方逢辰卒  严州淳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淳祐九年进士第一。仕宋,官至吏部侍郎。著《孝经解》一卷、《易外传》、《尚书释传》、《中庸大学注释》。卒年七十一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壬辰(1292)

〇 四月,李肖龙卒  广州增城人。南宋咸淳七年进士。仕宋,官至朝请大夫。著《易传编》《五教书》。卒年五十八

〇 定各处儒学教授俸

〇 《国朝集礼》編成

〇 本年后,曾子良卒  先世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徙居抚州金溪县(今属江西)。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仕宋,官至知淳安县。著《易杂说》《中庸大学语孟解》《论语四赞》

世祖至元三十年  癸巳(1293)

〇 四月,刘因卒  雄州容城(今属河北)人。官至右赞善大夫,教近侍子弟。著《四书精要》三十卷,又著《易系辞说》《小学》《四书语录》。卒年四十五

〇 九月,舒津卒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景定三年进士。仕宋,官太学博士,知平江。著《易释》二十卷、《易系辞释》三卷,又著《尚书解》《春秋集注》。卒年八十一

〇 十一月,郑滁孙进《中天图》  

〇 世祖召见郑滁孙  召见,授集贤直学士。寻升侍讲学士,又升学士

〇 王磐卒  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人。金至大四年经义进士。仕元,官太常少卿,进资德大夫。定仪制,尊孔庙。卒年九十二

〇 魏新之卒  建德府桐庐(今属浙江)人。南宋咸淳七年进士。仕宋,授庆元府教授。宋亡不仕,隐居讲学。著《易学蠡测》。卒年五十二

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甲午(1294)

〇 正月,世祖崩

〇 正月,杨恭懿卒  奉元(今陕西西安)人。习理学。卒年七十

〇 七月,成宗诏中外崇奉孔子

〇 至元中,何逢原卒  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仕宋,累官中书舍人。著《易》《诗》《书通旨》以及《四书解说》

〇 约至元中,汪注卒  旌德(今属安徽)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仕宋,官池州青阳簿。著《中庸演说》《大易衍义》

〇 本年后,李春叟卒  广东东莞(今属广东)人。仕宋,官至军器大监。著《论语传说补》。卒年八十

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  乙未(1295)

〇 八月,郝文、元明善等问学吴澄

〇 八月,谢翱卒  福建福安人。其父谢钥治《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卒年四十六

〇 十月,胡斗元卒  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胡师夔撰《易传史纂》。卒年七十二

〇 诏各路荐举儒吏兼通者

〇 阎复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  从之。阎复官至集贤院学士,阶正议大夫

〇 傅立自序《易学纂言》  官至正奉大夫、集贤院大学士。《易学纂言》凡十八卷

成宗元贞二年  丙申(1296)

〇 七月,王应麟卒  鄞县(今属浙江)人。南宋淳祐元年进士。仕宋,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著《深宁集》一百卷(今存《四明文献集》五卷、《深宁先生文钞》八卷、《补遗》一卷)、《玉堂类稿》二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周易鄭康成注》十二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卒年七十四

〇 十一月,鲍云龙卒  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习理学。著《天原发微》《大月令》《筮草研几》

成宗大德元年  丁酉(1297)

〇 本年前,曹说卒  其先昌国(今浙江定海)人,后居定海(今浙江镇海)。习理学。著《易解全书》

〇 六月,董文用卒  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儒臣,官至御史中丞。卒年七十四

〇 李孟为仁宗陈善言正道  李孟位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韩国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平章政事,通贯经史,崇儒,宗尧舜之道

〇 约本年,家铉翁卒  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赐进士出身。仕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宋亡,教授《春秋》。又长于《易》。陆九渊后学。《春秋集传详说》《春秋叙例》《孝经解义》。卒年约八十五

成宗大德二年  戊戌(1298)

〇 正月,王幼孙卒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文天祥友善。教授于乡。著《中庸大学章句》《太极图说》一卷、《拟答朱陆辨》《深衣图辨》《经籍论》《易通贯三为一图》各一卷。卒年七十六

〇 张立道卒  其先陈留(今属河南开封)人,后徙大名(今属河北)。以陕西行台侍御史拜云南行省参政。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

〇 哈剌哈孙重儒臣,奏建庙学

哈剌哈孙,蒙古斡罗纳氏。至元九年,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二十二年,任大宗正。二十八年,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进拜中书左丞相,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七年,进中书右丞相。《元史》卷一百三十六《哈剌哈孙传》:“有大政事,必引儒臣杂议。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选名儒为学官,采近臣子弟入学。又集群议建南郊,为一代定制。”

〇 本年,舒岳祥卒  宁海(今属浙江)人。南宋宝祐进士。仕宋,终承直郎。习理学,作《原性》诸文,会通朱陆。晚年学《易》。著《深衣图说》。卒年八十

成宗大德三年  己亥(1299)

〇 杨桓卒  兖州(今属山东)人。著《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大抵推明许慎之说而意加深。卒年六十六

成宗大德四年  庚子(1299)

〇 中秋,黎立武序袁俊翁《四书疑节》 《四书疑节》今存

〇 闰八月,王埜翁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著《见易篇》《周易分注》《读洪范五行》。卒年六十一

〇 本年后,俞浙卒  绍兴府新昌县(今属浙江)人。一说上虞人。南宋开庆进士。仕宋,历官御史。宋亡,杜门讲学,宗师朱熹。著《易审问》八卷、《书审问》十卷、《诗审问》十卷、《春秋编》十卷、《正朔考》三卷、《礼记审问》十二卷、《孝经审问》并《外传》十二卷

成宗大德五年  辛丑(1301)

〇 孟夏,王恽题辞石鹏《四书家训》

〇 孟秋,敖继公《仪礼集说》十七卷成  敖继公,长乐(今福建福州东南)人。后寓家吴兴,筑一小楼,坐卧其中,冬不炉,夏不扇,日从事经史。初仕定成尉,以父任当补京官,让于弟。擢进士,对策忤时相,遂不仕,益精讨经学。成宗大德中,擢官信州教授,未任而卒。《仪礼集说》今存

〇 雷思齐卒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卒年七十二

〇 吴思齐卒  括苍(今浙江丽水)人。仕宋,官至嘉兴丞。著《左氏传阙疑》。卒年六十四

成宗大德六年  壬寅(1302)

〇 三月,郑朴翁卒  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仕宋,官至国子正。著《礼记正义》一卷、《四书指要》二十卷、《续古杂录》。卒年六十三

〇 是年,张䇓卒  从王柏习理学,著《经说》。卒年六十七

〇 六月,建文宣王庙于京师

〇 十二月,刘庄孙卒  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著《书传》二十卷、《易志》十卷、《诗传音志补》二十卷、《周官集传》二十卷、《春秋本义》二十卷、《论语章旨》。卒年六十九

成宗大德七年  癸卯(1303)

〇 三月,金履祥卒  婺之兰溪(今属浙江)人。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习理学,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宋亡,屏舍金华山中。著《通鉴前编》二十卷、《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卒年七十二

〇 何玮建言建国学于孔庙之侧  从之。何玮,易州易县(今属河北)人,时为御史中丞。官至中书左丞

〇 本年后,何梦桂卒  建德府淳安县(今属浙江)人。南宋咸淳元年进士。仕宋,除太常博士,官至大理寺卿。著《易衍》二卷、《大学说》一卷、《中庸致用》一卷

成宗大德八年  甲辰(1304)

〇 汪深卒  休宁(今属安徽)人。仕宋,任湖州安吉教谕。辞官,讲学为业。著《周易占例》。卒年七十四

成宗大德九年  乙巳(1305)

〇 十月,胡震《周易衍义》十六卷成  《周易衍义》今存,自序称“将仕佐郎南康路儒学致仕教授深溪胡震”

成宗大德十年  丙午(1306)

〇 七月,史蒙卿卒  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南宋咸淳元年进士。仕宋,官至教授。入元不仕,讲学于乡,著《易学》十卷、《小学绀珠》等。其师阳恪著《春秋夏时考正》。其弟史芳卿,仕宋,官至司户参军,著《夏小正经传考句证》。卒年六十

〇 命浙江行省制造宣圣庙乐器

〇 重刻袁甫《孝经说》三卷  袁甫,鄞县(今属浙江)人。宋嘉定七年进士。仕宋,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权兵部尚书。著《孝经说》《中庸讲义》

〇 本年,胡次焱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仕宋,官至贵池尉。入元不仕,以《易》教授乡里。著《四书注》。卒年七十八

〇 王义端卒  丰城(今属江西)人。南宋景定二年解试。仕宋,官至绥宁令。著《经疑》十五篇。卒年八十七

〇 本年后,郑滁孙卒  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宋景定间进士。仕宋,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荐召授集贤直学士。著《中天图》《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述衍》

成宗大德十一年  丁未(1307)

〇 五月,下诏大赦天下,蠲儒户差役

〇 六月,命王约等节译《大学衍义》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纪一》:“(五月)甲申,武宗即位。六月癸巳朔,诏立帝为皇太子,受金宝。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时有进《大学衍义》者,命詹事王约等节而译之,帝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象孝经》《列女传》并刊行,赐臣下。”《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儒真德秀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所撰提要云:“是书因《大学》之义而推衍之,首曰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以四大纲,曰格物致知,曰正心诚意,曰修身,曰齐家,各系以目。皆征引经训,参证史事,旁采先儒之论,以明法戒,而各以己意发明之。大旨在于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

〇 七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纪一》:“辛巳,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胡粹中《元史续编》卷六:“是岁,尊崇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制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可加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至教之遵。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清《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一案曰:“汉平帝元始元年,始追谥子曰褒成宣尼公。魏太和十六年,改谥文圣尼父。北周大象二年,封邹国公。唐乾封元年,赠太师。天授三年,封隆道公。神龙元年,谥曰文宣。开元二十七年,封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改谥至圣文宣王。至元武宗,始加大成之称。”

〇 八月,孛罗铁木儿译《孝经》进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纪一》:“辛亥,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

〇 八月,欧阳龙生卒  浏阳(今属湖南)人。南宋咸淳十年国学试《春秋》第二。入元隐居,后为文靖书院山长,崇理学。著《云庄讲义》《经学理窟》。卒年五十七

〇 本年,方回卒  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景定三年进士,历国子正、太学博士,除太常、监察御史,出知建德府。至元十三年降元,官至通议大夫。著《易中正考》《读易释疑》《易吟》《皇极经世考》《古今考》《历象考》《布裳考》《玉考》。卒年八十一

〇 吴霞举卒  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著《周易管见》六十卷、《筮易》七卷、《太玄潜虚图说》十卷、《文公丧礼考异》。卒年五十一

武宗海山至大元年  戊申(1308)

〇 十月,倪坚序杨桓《六书统》  杨桓,兖州(今属山东)人。中统四年以郡诸生补济州教授,官至国子监司业。《六书统》今存

〇 十二月,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一卷成  吾丘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秦刻石释音》今存。

〇 吴澄召为国子监丞

〇 本年,周密卒  籍济南,南渡后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曾为义乌令。入元不仕。著《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卒年七十七

武宗至大二年  己酉(1309)

〇 正月,定制大成至圣文宣王春秋释奠用太牢

〇 七月,任士林卒  籍绵竹,徙奉化。入元,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著《中易》。卒年五十七

武宗至大三年  庚戌(1310)

〇 六月,何尧卒  抚州乐安县(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元年进士。仕宋,官至道州判官。入元不仕。著《深衣图说》《小学提纲》。卒年七十

〇 十月,置曲阜宣圣庙登歌乐

〇 本年,戴表元卒  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咸淳进士。仕宋,教授建康,迁临安教授。元大德八年,有执政荐,起家信州教授。卒年六十七

〇 复召吴澄

〇 黎立武卒  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新余)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仕宋,官至国子司业。入元不仕。著《大易元通图说》《周易说约》一卷、《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大学发微》《大学本旨》各一卷。卒年六十八

武宗至大四年  辛亥(1311)

〇 四月,仁宗不拘品级选用师儒之职  不拘品级,虽布衣亦选用。

〇 闰七月辛丑,仁宗命国子祭酒以太牢祠孔子  国子祭酒刘赓

〇 吴澄升国子司业

〇 石一鳌卒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长于《易》,著《周易互言总论》十卷。友人施郁,义乌人,进士,历国子博士,有《石氏易五言总论》《春秋经传记要》等。卒年八十二

〇 牟𪩘卒  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仕宋,官至大理少卿。入元不仕。卒年八十五

〇 刘应李卒  建阳(今属福建)人。南宋咸淳甲戌进士,调建阳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一桂等讲学。著《易经精义》《传道精语》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  壬子(1312)

〇 正月,翰林、集贤儒臣帝自选用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纪一》:“壬戌,升翰林国史院秩从一品。帝谕省臣曰:'翰林、集贤儒臣,朕自选用,汝等毋辄拟进。人言御史台任重,朕谓国史院尤重。御史台是一时公论,国史院实万世公论。’”

〇 本年,黄仲元卒  莆田(今属福建)人。咸淳七年赐同进士出身。仕宋,官至国子监簿兼福建路招捕使司都参议官。入元不仕。著《经史辨疑》《春秋说》《四如讲稿》(《四如先生六经四书讲稿》)。卒年八十二

〇 熊禾卒  建宁府嘉禾县(今属福建)人。南宋咸淳十年进士。仕宋,历邵武军司户参军。入元不仕,主讲多家书院。著《易经训解》《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书说》《三礼考异》《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大学广义》《四书标题》《四书集疏》《小学集疏》《文公要语》。卒年六十

〇 是年或之后,吴澄序刘惟思《中庸简明传》  刘惟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〇 仁宗朝,刻敬铉《春秋备忘》四十卷  刘敬铉,金进士,仕元,为中都提学

仁宗皇庆二年  癸丑(1313)

〇 本年前,齐梦龙卒  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宝祐元的进士。曾建崇经书院。著《周易附说卦变图》《易学演义》《学庸讲义》《论语答问》《理学训蒙须知》

〇 正月,置辽阳行省儒学提举司

〇 六月,以周、张、二程、许衡等从祀孔子庙廷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纪一》:“甲申,建崇文阁于国子监 。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廷。”

〇 十一月,下诏重行科举,定科目,从《四书》《五经》内出题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科目》:“仁宗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臣奏:'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摛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十一月,乃下诏曰:'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徵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具合行事宜于后: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举人从本贯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

〇 约本年,董鼎卒  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从董梦程学,得朱熹、黄榦之传。著《诗经训释》《尚书辑录纂注》《孝经大义》。卒年六十八

〇 本年后,王申子卒  王申子,邛州(今四川邛崃)人。入元,寓居慈利州天门山,授官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著《大易缉说》《春秋类传》

仁宗延祐元年  甲寅(1314)

〇 三月,虞集序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  程复心,婺源(今属江西)人。沉潜理学。为徽州路教授。《四书章图纂释》今存残本六卷

〇 四月,立回回国子监

〇 五月,为许衡立鲁斋书院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纪二》:“戊寅,京兆为故儒臣许衡立鲁斋书院,降玺书旌之。”京兆,今陕西西安。

〇 六月,置云南行省儒学提举司

〇 姚燧卒  姚枢之侄,问学于许衡。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卒年七十六

〇 韩性崇朱氏之学,推《四书》《六经》  韩性,浙江绍兴人。著《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

〇 约本年,胡方平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著《周易启蒙通释》二卷、《外易》四卷、《易余闲记》一卷

仁宗延祐二年  乙卯(1315)

〇 三月,廷试进士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科目》:“延祐二年春三月,廷试进士,赐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有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〇 八月,更定国子学贡试之法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学校》:“仁宗延祐二年秋八月,增置生员百人,陪堂生二十人,用集贤学士赵孟𫖯、礼部尚书元明善等所议国子学贡试之法更定之。一曰升斋等第。六斋东西相向,下两斋左曰游艺,右曰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属对者隶焉。中两斋左曰据德,右曰志道,讲说《四书》、课肄诗律者隶焉。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讲说《易》《书》《诗》《春秋》科,习明经义等程文者隶焉。每斋员数不等,每季考其所习经书课业,及不违规矩者,以次递升。二曰私试规矩。汉人验日新、时习两斋,蒙古、色目取志道、据德两斋,本学举实历坐斋二周岁以上,未尝犯过者,许令充试。限实历坐斋三周岁以上,以充贡举。汉人私试,孟月试经疑一道,仲月试经义一道,季月试策问、表章、诏诰科一道。蒙古、色目人,孟、仲月各试明经一道,季月试策问一道。辞理俱优者为上等,准一分。理优辞平者为中等,准半分。每岁终,通计其年积分,至八分以上者升充高等生员,以四十名为额,内蒙古、色目各十名,汉人二十名。岁终试贡,员不必备,惟取实才。每月初二日蚤旦,圆揖后,本学博士、助教公座,面引应试生员,各给印纸,依式出题考试,于名簿内籍记各得分数,本学收掌,以俟岁终通考。三曰黜罚科条。应私试积分生员,其有不事课业及一切违戾规矩者,初犯罚一分,再犯罚二分,三犯除名。应已补高等生员,其有违戾规矩者,初犯殿试一年,再犯除名。应在学生员,岁终实历坐斋不满半岁者,并行除名。除月假外,其余告假,并不准算。学正、录岁终通行考校应在学生员,除蒙古、色目别议外,其余汉人生员三年不能通一经及不肯勤学者,勒令出学。其余责罚,并依旧规。”

〇 元明善首充考试官  会试天下进士

〇 曹泾卒  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仕宋,官至昌化主簿。入元不仕,为紫阳书院山长。马端临师。著《五经讲义》四卷、《读书记》。卒年八十二

〇 陈普卒  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入元不仕。尝主云庄书院。著《四书句解吟键》《学庸旨要》《孟子纂要》《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六经讲义》《礼编》。卒年七十二

〇 卫富益隐居授业  卫富益,秀州崇德(今浙江桐乡西南)人。从金履祥学《易》。宋亡不仕,隐居教授,究心性命之学,创白社书院。卒年九十六。著《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经集说》《读史纂要》 

仁宗延祐三年  丙辰(1316)

〇 五月,置甘肃儒学提举司

〇 七月,以颜、曾、思、孟配享先圣

《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宣圣》:“延祐三年秋七月,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云:“自唐以后,圣门诸弟子配享庙者,惟颜子侑食殿上。至宋度宗咸淳三年,始升曾子、子思、孟子并配。自后,江南诸路学庙皆行之,是为四配之始。元循金旧,京师与河北诸路府学皆左颜右孟,与夫子并居南面。至是,以南北异礼,乃依宋制升曾子、子思为四配,并列夫子之左,而虚其右隅,以避古者神位之方。迨文宗至顺元年,复以先师父叔梁公未加谥号,因褒封圣父为启圣王,并加称四子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之号。称名允协,尤足见有元一代典章云。”

〇 陈天祥卒  其先赵州宁晋(今河北大名)人,因兄陈天祐总管河南而徙家洛阳。历任监察御史、奉训大夫、吏部郎中、治书侍御史、朝请大夫等职,颇受仁宗器重。著《四书选注》二十六卷、《四书辨疑》十五卷。卒年八十七

〇 是年后,赵孟𫖯重辑《书今古文集注》

仁宗延祐四年  丁巳(1317)

〇 四月,以《大学衍义》译国语

《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一《经籍考》:“仁宗延祐四年四月,以《大学衍义》译国语。先是,帝为太子时,有进《大学衍义》者,命詹事王约等节而译之。帝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象孝经》《列女传》并刊行,赐臣下。至是,翰林学士承旨和搭拉都哩默色、刘赓等译《大学衍义》以进,帝复令翰林学士阿琳特穆尔译以国语。五年八月,复以江浙省所印《大学衍义》五十部赐朝臣。”

仁宗延祐五年  戊午(1318)

〇 五月,赐敬俨《大学衍义》  是月拜敬俨中书参知政事,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敬俨易州(今河北易县)人

〇 七月,萧图片  陕西奉元(今陕西西安)人。读书南山者三十年,学者及其门请业日众。忽必烈分王秦,辟侍秦邸,以疾辞。后累以集贤学士、国子司业、集贤侍读学士征,皆不起。武宗嗣位,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也。寻解去,或问其故,曰:“礼,东宫东面,师傅西面,此礼今可行乎?”再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疾作,固辞归。卒年七十八。”教人必自《小学》始。著《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

〇 程钜夫卒  其先自徽州徙郢京山,后家建昌(今江西永修),历应奉翰林文字,进修撰、集贤直学士、秘书少监、翰林集贤学士。至元二十四年,以侍御史求贤于江南,有宋遗老网罗殆尽。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命草诏行之。卒年五十八

〇 九月,赐朝臣《大学衍义》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纪三》:“己卯,以江浙省所印《大学衍义》五十部赐朝臣。”

〇 命各路府宣圣庙置雅乐

〇 虞盘第进士  虞集弟

仁宗延祐六年  己未(1319)

〇 十二月,封周敦颐为道国公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纪三》:“十二月壬戌,封宋儒周敦颐为道国公。”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第二章《理学开山周敦颐》评价云:“周敦颐生前,学术地位并不高。南宋初年,胡宏加以尊信,誉为'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以后朱熹称之为'先觉’,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注解,张栻称之为'道学宗主’,到处鼓吹。于是许多地方建立周敦颐祠,或建立周敦颐、二程三先生祠,地位逐渐抬高。南宋宁宗时,赐谥元,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立了周敦颐理学开山的地位。”

〇 本年,刘埙卒  南丰(今属江西)人。宋亡隐居,后荐任儒官。为学宗陆象山,著《经说讲义》《隐居通义》。卒年八十

仁宗延祐七年  庚申(1320)

〇 正月,仁宗崩

〇 夏,黄泽《易学滥觞》一卷成  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家于九江。《易学滥觞》今存

〇 十一月,各郡建八思巴殿  其制视孔子庙有加

〇 十二月,忽都鲁都儿迷失译进《大学衍义》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纪一》:“乙卯,翰林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译进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帝曰:'修身治国,无逾此书。’赐钞五万贯。丁卯,以《大学衍义》印本分赐群臣。”

〇 十二月,耶律有尚卒  受业许衡之门,号称高门弟子。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许衡既去,国学事颇废,廷议以为非耶律有尚无足以继许衡,遂除国子司业,升国子祭酒。前后五居国学,为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一如许衡。卒年八十五

〇 吴莱以《春秋》举上礼部,不利  退居深袅山中,益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古职方录》八卷、《孟子弟子列传》二卷、《楚汉正声》二卷。卒年四十四

英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  辛酉(1321)

〇 二月,袁俊翁自序《四书疑节》 《四书疑节》今存

〇 四月,陈师凯《书蔡传旁通》六卷成  陈师凯,南康人,隐居庐山。《书蔡传旁通》今存

〇 约本年,黄超然卒  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从王柏学。宋末两中乡贡。入元不仕。著《周易通义》二十卷、《或问》五卷、《发例》三卷、《释象》五卷、《识蒙》一卷。卒年六十二。其师蔡梦说著《诗笺》八卷。其友王所,南宋咸淳元年進士,著《五经类编》二十五卷

英宗至治二年  壬戌(1322)

〇 正月,敕存恤孔氏子孙贫乏者

〇 二月,元明善卒  大名清河(今河北清河)人。仁宗居东宫,首擢太子文学。及即位,改翰林待制,升翰林直学士,诏节《尚书》经文,译其关政要者以进。升翰林侍讲学士,预议科举、服色等事。延祐二年,始会试天下进士,首充考试官,及廷试,又为读卷官,所取士后多为名臣。改礼部尚书,正孔氏宗法。卒年五十四

〇 五月,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刊成  熊良辅,南昌人。《周易本义集成》今存

〇 五月,熊朋来卒  隆兴府兴城县(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十年进士。仕宋,官宝庆府签书判官厅公事。入元,荐为教谕,以福清判官致仕。著《经说》七卷、《小学标注》。卒年七十八

〇 六月,赵孟𫖯卒  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浙江湖州人,以书法著名。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著《尚书注》。卒年六十九

〇 八月,袁桷序龚霆松《四书朱陆会同》  袁霆松,江西贵溪人

〇 十月,陈澔《礼记集说》十卷成  陈澔,都昌(今属江西)人。《礼记集说》至明代用于科举,今存

〇 本年后,邵大椿卒  寿昌(今属浙江)人。南宋景定甲子,年甫十二领乡荐,为《书经》魁。既赴南省,不利。入元,历寿昌龙游教谕、婺源晦庵书院山长。著《四书讲义》

英宗至治三年  癸亥(1323)

〇 正月,征用赵居信、吴澄二儒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纪二》:“以居为翰林学士承旨,澄为学士。”赵居信,许州(今河南许昌)人。著《经说》《理学正宗》《礼经葬制》 

〇 十一月,遣使祀孔子

〇 陆正卒  隐居教授。著《正学编》《乐律考》《七经补注》。卒年六十三

泰定帝也孙铁穆耳泰定元年  甲子(1324)

〇 二月,请开经筵,张珪、吴澄等进讲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甲戌,江浙行省左丞赵简,请开经筵及择师傅,令太子及诸王大臣子孙受学,遂命平章政事张珪、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学士吴澄、集贤直学士邓文原,以《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进讲。”

〇 三月,牟应龙卒  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牟𪩘子。南宋咸淳七年进士,为光州定城尉。入元为儒官,官至上元县主簿。著《五经音考》

〇 七月,邹次陈卒  宜黄(今属江西)人。南宋咸淳十年进士。入元隐居不出,曾讲学宜黄遗安书院,与程钜夫、吴澄等友善。著《书义断法》六卷

〇 萧镒自序《四书待问》  《四书待问》今存,自序称“临江萧镒”

〇 是年后,王守诚续编《太常集礼》以进  王守诚,太原阳曲(今属山西)人。泰定元年,试礼部第一,廷对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博士。卒年五十四

〇 泰定初,周仁荣召拜国子博士  周仁荣,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迁翰林修撰,升集贤待制。卒年六十一。其父敬孙学于王柏,著《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

〇 泰定中,萧汉中《读易考原》成  萧汉中,泰和(今属江西)人。《读易考原》今存

〇 泰定间,俞皋《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成  俞皋,新安人。宋末进士。授修职郎、广德军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授乡里。《春秋集传释义大成》今存

泰定帝泰定二年  乙丑(1325)

〇 正月,程直方卒  婺源(今属江西)人。通诸经,尤精于《易》,承邵雍之学。著《易程氏启蒙翼传》《四圣一心》《观易堂随笔》《书蔡传辨疑》《学诗笔记》《春秋诸传考证》《春秋旁通》

〇 二月,张楧卒  西秦人。南宋名将张俊五世孙。著《尚书讲义》

泰定帝泰定四年  丁卯(1327)

〇 二月,进孔思晦阶嘉议大夫  孔思晦,孔子第五十四世孙,衍圣公。

〇 七月,建横渠书院

《元史》卷三十《泰定帝纪二》:“己亥,建横渠书院于郿县,祠宋儒张载。”

〇 七月,敕经筵讲读官非有代不得去职

〇 八月,袁桷卒  庆元(今浙江庆元县,一说鄞县)人。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著《易说》《春秋说》。卒年六十二

〇 是年或稍后,俞琰卒  俞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辞赋称。宋亡,隐居著书。邃于 《易》,著《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成《周易集說》,另著《读易举要》《读易须知》《易图纂要》《易经考证》《易传考证》《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外别传》。卒年七十余

〇 杨士龙《易说纲要》成  杨士龙,清江(今属江西)人,学宗程朱

泰定帝致和元年  文宗图帖睦耳天历元年  戊辰(1328)

〇 正月,胡炳文序张存中《四书通证》  张存中,新安人。《四书通证》今存

〇 夏,赵惪自序《四书笺义纂要》  赵惪,故宋宗室。入元不仕,隐居豫章东湖。于诸经皆有辨说,有《诗辨说》一卷、《四书笺义纂要》十二卷

〇 九月,白珽卒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经子类训》《湛渊静语》。卒年八十一

〇 十二月,程时登卒  乐平(今属江西)人。南宋德祐元年入太学。宋亡不仕,杜门讲学,一时名流多出其门。著《周易启蒙辑录》《春秋集传》《诗传遂意》《礼记补疏》《深衣翼》《大学本末图说》《中庸中和说》《太极通书西铭互解》《诸葛八陈图通释》《律吕新书赘述》《臣鉴图》《孔子世系图》《感兴诗讲义》《古诗订义》《闰法赘语》《文章原委》。卒年八十 

文宗天历二年  己巳(1329)

〇 二月,遣曹元用祀孔子于阙里

〇 八月,始置广成局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纪二》:“乙巳,立艺文监,秩从三品,隶奎章阁学士院。又立艺林库、广成局,皆隶艺文监。”《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二品。天历二年,立于兴圣殿西,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始。大学士二员,正三品。寻升为学士院,大学士正二品。艺文监,秩从三品,专以国语敷译儒书,及儒书之合校雠者俾兼治之。广成局,秩七品,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

〇 敕著《经世大典》,后二年五月成  政书。全书八百八十卷

〇 九月,齐履谦卒  大名(今属河北)人。幼而勤学,以穷理为务。仁宗即位,嘉尚儒术,擢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其教养有法,酌旧制,立升斋、积分等法。著《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论语言仁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二卷、《易本说》四卷、《春秋诸国统纪》六卷、《经世书入式》、《经世外篇微旨》。卒年六十七

〇 十二月,命印佛經二十七藏

文宗天历三年、至顺元年  庚午(1330)

〇 正月,黄镇成《尚书通考》十卷成   黄镇成,邵武(今属福建)人。著《尚书通考》《周易通义》《中庸章旨》。年七十五卒

〇 三月,胡炳文序程仲文《大学释旨》

〇 闰七月,加封孔子、颜氏等名号,以董仲舒从祀孔庙

《元史》卷三十四《文宗纪三》:“戊申,加封孔子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颢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十二月)己酉,以董仲舒从祀孔子庙,位列七十子之下。”

〇 十月,申饬衍圣公崇奉孔子庙事

〇 十一月,曲阜兖圣复国公新庙落成  颜子庙

〇 《太常集礼》五十卷成

文宗至顺二年  辛未(1331)

〇 七月,欧阳玄建言衍圣公当用三品铜印  诏铸从三品印给之

〇 成遵受《春秋》业于夏镇  成遵,南阳穰县(今河南邓州)人。夏镇,宜春(今属江西)人,以《春秋》登进士,授茶陵州判官,终奉训大夫

文宗至顺二年  壬申(1332)

〇 正月,封孔子妻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〇 二月,诏修曲阜宣圣庙

顺帝妥懽帖睦尔元统元年  癸酉(1333)

〇 六月,吴澄卒

《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吴澄传》:“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崇仁今属江西。高祖晔,初居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间,望气者徐觉言其地当出异人。澄生前一夕,乡父老见异气降其家,邻媪复梦有物蜿蜓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于人,而澄生。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子弟礼,终其身。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有司敦劝,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归。未几,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官。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澄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何如也。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俄拜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俾乘驿至京师,次真州,疾作,不果行。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诏澄为序,澄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若用以追荐,臣所未知。盖福田利益,虽人所乐闻,而轮回之事,彼习其学者,犹或不言。不过谓为善之人,死则上通高明,其极品则与日月齐光,为恶之人,死则下沦污秽,其极下则与沙虫同类。其徒遂为荐拔之说,以惑世人。今列圣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荐拔!且国初以来,凡写经追荐,不知几举,若未效,是无佛法矣,若已效,是诬其祖矣。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国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城登舟去。中书闻之,遣官驿追,不及而还,言于帝曰:'吴澄,国之名儒,朝之旧德,今请老而归,不忍重劳之,宜有所褒异。’诏加资善大夫,仍以金织文绮二及钞五千贯赐之。澄身若不胜衣,正坐拱手,气融神迈,答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弱冠时,尝著说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黄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屩负笈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作《学基》《学统》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尤有得于邵子之学,校定《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郭璞《葬书》。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奉养。明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坠其舍东北,澄卒,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著作今存者《三礼考注》六十四卷《仪礼逸经传》十八篇《礼记纂言》三十六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易纂言》十二卷、《易纂言外翼》八卷、《书纂言》四卷、《春秋纂言》十二卷、《孝经定本》一卷、《葬书》一卷、《道德真经注》四卷

〇 九月,胡炳文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尝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著《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又著《书集解》《春秋集解》《礼书纂述》《大学指掌图》《四书通》《四书辨疑》《五经会意》《尔雅韵语》。卒年八十四

〇 本年,丘葵卒

〇 十一月,丘葵《周礼补亡》六卷成  丘葵,莆田人,或曰泉州同安人。从吕大圭、洪天锡学,得陈淳之传。宋末科举废,杜门励学,居海屿中。著《易解义》《书解义》《诗囗义》《春秋通义》《四书日讲》《周礼补亡》。卒年八十余。门人吕椿,著《春秋精义》《诗书直解》《礼记解》

顺帝元统二年  甲戌(1334)

〇 二月,陈栎卒  安徽休宁人。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陈栎传》:“陈栎字寿翁,徽之休宁人。休宁今属安徽。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五岁入小学,即涉猎经史。七岁通进士业。十五,乡人皆师之。宋亡,科举废,栎慨然发愤,致力于圣人之学,涵濡玩索,贯穿古今。尝以谓有功于圣门者,莫若朱熹氏,熹没未久,而诸家之说往往乱其本真,乃著《四书发明》《书集传纂疏》《礼记集义》等书,亡虑数十万言,凡诸儒之说,有畔于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辞隐义,则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备者,复为说以补其阙。于是朱熹之说大明于世。教授于家,不出门户者数十年。临川吴澄尝称栎有功于朱氏为多,凡江东人来受业于澄者,尽遣而归栎。元统二年卒,年八十三。”陈栎著有《百一易略》《四书发明》《书集传纂疏》《深衣说》《论语口义》《中庸口義》《书解折衷》《礼记集义详解》

〇 三月,诏儒人免役等悉依旧制

〇 九月,董真卿《周易会通》十四卷刊成   董真卿,鄱阳(今属江西)人。尝受学于胡一桂。《周易会通》今存

顺帝至元元年  甲戌(1335)

〇 正月,傅定保卒  晋江(今属福建)人。南宋咸淳七年礼部第四,为贾似道所阻未赴廷试。入元为儒官。著《四书讲稿》。卒年八十六

〇 五月,遣使致祭曲阜孔子庙

〇 十一月,诏罢科举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纪一》:“十一月庚辰,敕以所在儒学贡士庄田租给宿卫衣粮,诏罢科举。”清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八载:“至元元年十一月,巴延(注:即伯颜)矫诏罢科举。时诏已书而未用玺,参政许有壬力争之曰:'科举若罢,天下才人觖望。’巴延曰:'举子多以赃败。’有壬曰:'科举未行时,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而议已定,不可中辍。”

〇 龙仁夫卒  永新(今属江西)人。历儒学提举,又书院讲学。善《易》,著《周易集传》十八卷(存八卷)、《读书台集》。卒年八十三

顺帝至元二年  丙子(1336)

〇 正月,王结卒  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深于理学,累官翰林学士、中书左丞。著《易说》一卷。卒年六十二

〇 本年,赵若焕卒  宋宗室子。入元不仕。著《中庸讲义》一卷。卒年八十

顺帝至元三年  丁丑(1337)

〇 十月,许谦卒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许谦传》:“许谦字益之,金华人。金华今属浙江。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其观史,有《治忽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亡,著其善恶。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尝谓:'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其后吴师道购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延祐初,谦居东阳八华山,学者翕然从之。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焉。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不出里闾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缙绅先生之过其乡邦者,必即其家存问焉。或访以典礼政事,谦观其会通,而为之折衷,闻者无不厌服。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朝廷赐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適。江浙行中书省为请于朝,建四贤书院,以奉祠事,而列于学官。《读四书丛说》《读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今存

〇 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初稿成  新安人。举泰定三年浙江乡试,归以经学教授宣、歙间。著《经礼补逸》《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顺帝至元四年  戊寅(1338)

〇 正月,诏修曲阜孔子庙

《元史》卷三十九《顺帝纪二》:“是月,诏修曲阜孔子庙。”

〇 四月,汪炎昶卒  婺源(今属江西)人。著《四书集疏》。卒年七十八

〇 脱脱谏言帝王当日与大臣宿儒讲求治道  帝纳其言

〇 孛术鲁翀卒  生于顺阳(今河南邓州)。累官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论者谓自许衡之后,能以师道自任者,惟耶律有尚及翀而已。卒年六十

顺帝至元五年  己卯(1339)

〇 敕赐曲阜宣圣庙碑

顺帝至元六年  庚辰(1340)

〇 十一月,孔克坚袭封衍圣公  孔子第五十五世孙

〇 十二月,诏复行科举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八《科举学校之制》:“六年十二月,诏复行科举。时科举既辍,翰林学士承旨巎巎从容言曰:'古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废也?’帝纳其言,复诏行之。”

〇 梁寅《周易参义》十二卷成  梁寅,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元末辟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辞。隐居教授,学者称“梁五经”。著《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诗演义》

顺帝至正元年  辛巳(1341)

〇 脱脱领经筵事,遴选儒臣劝讲

《元史》卷一百三十八《脱脱传》:“至正元年,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诏天下。脱脱乃悉更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法,复行太庙四时祭,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以劝讲,而脱脱实领经筵事。”

顺帝至正二年  壬午(1342)

〇 十月,遣官致祭孔子于曲阜

〇  十一月,柳贯卒  始用察举为江山县儒学教谕,仕至翰林待制。受性理之学于金履祥。著《字系》二卷、《近思录广辑》三卷、《金石竹帛遗文》十卷。卒年七十三

顺帝至正三年  癸未(1343)

〇 三月,诏修辽、金、宋三史

〇 倪士毅《重订四书辑释》四十五卷成  倪士毅隐居徽州祁门山,陈栎门人。著《重订四书辑释》《帝王传授图》

〇  是年前,汪泽民建议升衍圣公品秩  廷议从之

顺帝至正四年  甲申(1344)

〇 八月,吴师道卒  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元至治初,登进士第。累官国子助教,升博士,其教一遵许鲁斋成法。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著《易书诗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卒年六十二

〇 九月,翟思忠序梁益《诗传旁通》  梁益,江阴(今属江苏)人。尝举浙江乡试,不及仕宦,教授乡里以终。《诗传旁通》今存

〇 本年  陈深卒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於宋,习举子业,宋亡不出。著《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

顺帝至正五年  乙酉(1345)

〇 五月,巎巎卒  

《元史》卷一百四十三《巎巎传》:“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巎巎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始授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改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御史,升河东廉访副使。未上,迁秘书太监,升侍仪使。寻擢中书右司郎中,迁集贤直学士,转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迁领会同馆事尚书,监群玉内司如故。寻兼经筵官,复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留为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除浙西廉访使,复留为大学士、知经筵事。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巎巎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即位之后,剪除权奸,思更治化。巎巎侍经筵,日劝帝务学,帝辄就之习授,欲宠以师礼,巎巎力辞不可。凡《四书》《六经》所载治道,为帝䌷而言,必使辞达,感动帝衷,敷畅旨意而后已。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特赐只孙燕服九袭及玉带楮币,以旌其言。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帝闻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存设如初,就命巎巎董治。又请置检讨等职十六员以备进讲。帝皆俞允。时科举既辍,巎巎从容为帝言:'古昔取人材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废也。’帝采其论,寻复旧制。一日,进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因言国家当及斯时修辽、金、宋三史,岁久恐致阙逸。后置局纂修,实由巎巎发其端。又请行乡饮酒于国学,使民知逊悌,及请褒赠唐刘蕡、宋邵雍以旌道德正直。帝从其请,为之下诏。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于其门。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今秘书所藏裕宗仿书,当时御笔于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呈,其敬慎若此。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史治乱,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家国咸乱。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儒者或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然腹中贮储有过人者,何可易视也。’达官色惭。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时中书平章阙员,近臣欲有所荐用,以言觇帝意。帝曰:'平章已有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巎巎,不复荐人。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为震悼,赐赙银五锭。其所负官中营运钱,台臣奏以罚布为之代偿。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谥'文忠’。

〇 十月,辽、金、宋三史皆成

〇 十二月,程端学《春秋本义》三十卷、《春秋或问》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刊行  程端学,鄞县(今属浙江)人。至治元年进士。官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春秋本义》《春秋或问》《三传辨疑》今存

〇 程端礼卒  程端学兄。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以台州教授致仕。著《读书工程》。卒年七十五

顺帝至正六年  丙戌(1346)

〇 正月,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四卷成  陈应润,天台(今属浙江)人。《周易爻变义蕴》今存

〇 四月,钱义方《周易图说》二卷成  钱义方,湖州人。尝举进士。《周易图说》今存

〇 黄泽卒  其先资州内江(今属四川)人,后家九江。著《易春秋二经解》《三礼祭祠述略》。卒年八十七

〇 朱升《大学中庸旁注》二卷成  朱升,休宁(今属安徽)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寻命与诸儒修《女诫》。著《周易旁注图说》二卷、《尚书旁注》六卷、《诗旁注》八卷、《书传补正辑注》一卷、《四书旁注》十九卷。卒年七十二

顺帝至正七年  丁亥(1347)

〇 五月,朱倬《诗经疑问》七卷刊行  朱倬,建昌新城(今属江西)人。至正二年进士。官遂安县尹。《诗经疑问》今存

〇 冬,朵儿只升右丞相,崇圣学  木华黎六世孙

〇 李孝光进《孝经图说》  李孝光,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

〇 铁木儿塔识奏升衍圣公阶为三品

《元史》卷一百四十《铁木儿塔识传》:“孔子后袭封衍圣公,阶止四品,奏升为三品。”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纪四》:“(至正八年四月)乙亥,帝幸国子学,赐衍圣公银印,升秩从二品。”

〇 朱公迁《诗经疏义》二十卷成  朱公迁,乐平(今属江西)人。历婺、处二州教授。著《四书通旨》《四书约说》《余力稿》《诗经疏义》

顺帝至正八年  戊子(1348)

〇 七月,遣使祭曲阜孔子庙

〇 七月,王充耘《书义主意》六卷刊行  王充耘,江西人。元统初,以《书经》成进士,授同知永新州事,寻弃官养母。晚益潜心《尚书》,考订《蔡传》,名曰《读书管见》,凡二卷。另著《四书经疑贯通》八卷、《书义主意》《书义矜式》各六卷。

〇  八月,赵汸《春秋师说》三卷成  赵汸,新安人。师黄泽,因本其意著《春秋师说》。《春秋师说》今存

〇 张枢卒  婺之金华(今属浙江)人。著《春秋三传归一义》《弊帚编》《续后汉书》《刊定三国志》 。卒年五十七

顺帝至正九年  己丑(1349)

〇 仲春,周伯琦《说文字原》一卷、《六书正讹》五卷成  周伯琦,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官至兵部侍郎。《说文字原》《六书正讹》今存

〇 七月,李廉《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刊行  李廉,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至正二年进士。官至信丰令。遇寇乱,死。《春秋诸传会通》今存

〇 开端本堂,李好文进《端本堂经训要义》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注曰:“至正九年,顺帝以皇太子渐长,开端本堂,教皇太子。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因取《孝经》《大学》《中庸》《语》《孟》,删其要略,释以经义,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有关治体而协经旨者,加以所见,仿真德秀《大学衍义》 为书,表进。”

顺帝至正十年  庚寅(1350)

〇  王元杰《春秋谳义》十二卷成  王元杰,吴江(今属江苏)人。至正间领乡荐。以兵兴不仕,教授乡里以终。《春秋谳义》今存

顺帝至正十一年  辛卯(1351)

〇 仲夏,建安同文堂刊董彝《四书经疑问对》八卷成  董彝,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八年进士。授庆元学正,继拜瑞州路录事。明初,召拜国子学录。《四书经疑问对》今存

〇 赡思卒  赡(一作瞻)思,其先大食国人,自大父东迁丰州,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赡思官至江东肃政廉访副使。著《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卒年七十四

顺帝至正十三年  癸巳(1353)

〇 孟梦恂卒  黃岩(今属浙江)人。著《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笔海杂录》。卒年七十四

顺帝至正十四年  甲午(1354)

〇 七月,杨维桢序魏德刚《春秋左氏传类编》  序称“巨鹿魏生德刚”

顺帝至正十五年  乙未(1355)

〇 十月,孔希学袭封衍圣公  孔子第五十六世孙

顺帝至正十六年  丙申(1356)

〇 二月,遣使致祭曲阜孔子庙

顺帝至正十七年  丁酉(1357)

〇 十二月,欧阳玄卒  浏阳(今属湖南)人。治《尚书》,延祐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四十余年,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修《实录》、《大典》、三史。卒年八十五。

〇 赵汸《春秋集传》十五卷成编  《春秋集传》今存

〇 赵汸撰著《春秋属辞》十五卷  《春秋属辞》今存

顺帝至正十八年  戊戌(1358)

〇 八月,郑玉卒  歙县(今属安徽)人。覃思《六经》,尤邃于《春秋》,绝意仕进,而勤于教。学者门人受业者众,所居至不能容。著《春秋阙疑》《周易纂注》

顺帝至正十九年  己亥(1359)

〇 十一月,胡瑜论宋五贤从祀

《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志六·宋五贤从祀》:“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据杭州路申备本路经历司呈,准提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胡瑜牒,尝谓:'国家化民成俗,莫先于学校,而学校之设,必崇先圣先师之祀者,所以报功而示劝也。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已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爵,俾从祀庙庭,报功示劝之道可谓至矣。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遂使盛明之世,犹有阙典。惟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朱、张、吕氏之学,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者也。故宋处士、延平先生李侗,传河洛之学,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旨也。故宋中书舍人、谥文定胡安国,闻道伊洛,志在《春秋》,纂为《集传》,羽翼正经,明天理而扶世教,有功于圣人之门者也。故宋处士、赠太师荣国公、谥文正、九峰先生蔡沈,从学朱子,亲承指授,著《书集传》,发明先儒之所未及,深有功于圣经者也。故宋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谥文忠、西山先生真德秀,博学穷经,践履笃实。当时立伪学之禁,以锢善类,德秀晚出,独以斯文为己任,讲习躬行,党禁解而正学明。此五人者,学问接道统之传,著述发儒先之秘,其功甚大。况科举取士,已将胡安国《春秋》、蔡沈《尚书集传》表章而尊用之,真德秀《大学衍义》亦备经筵讲读,是皆有补于国家之治道者矣。各人出处,详见《宋史》本传,俱应追锡名爵,从祀先圣庙廷,可以敦厚儒风,激劝后学。如蒙备呈上司,申达朝省,命礼官讨论典礼,如周敦颐等例,闻奏施行,以补阙典,吾道幸甚。’本省以其言具咨中书省,仍遣胡瑜赴都投呈。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书判送礼部,行移翰林、集贤、太常三院会议,俱准所言,回呈中书省。二十二年八月,奏准送礼部定拟五先生封爵谥号。俱赠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李侗追封越国公,胡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德秀追封福国公。各给词头宣命,遣官赍往福建行省,访问各人子孙给付。如无子孙者,于其故所居乡里郡县学,或书院祠堂内,安置施行。”

顺帝至正二十二年  壬寅(1362)

〇 十一月,京星自序《四书集说启蒙》  京星,浙江余姚人。明洪武中,以儒士保升杭州儒学训导。其学特萃于经,尤长于《春秋》。《四书集说启蒙》今存

〇 十二月,追谥朱熹父为献靖,改封朱熹为齐国公

〇 李士瞻上疏,建言御经筵以讲圣学  李士瞻,先世河南新野人,徙居荆州(今湖北荆门),时官枢密副使

〇 皇太子抑儒崇佛

《元史》卷四十六《顺帝纪九》:“皇太子尝坐清宁殿,分布长席,列坐西番、高丽诸僧。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书多年,尚不省其义。今听佛法,一夜即能晓焉。’于是颇尚佛学。”

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癸卯(1363)

〇 六月,诏授江南举人为儒学教授

〇 是年后,吴当卒  吴澄之孙。陈友谅辟之,卧床不食,以死自誓,舁床载之舟,送江州,拘留一年,终不为屈。逾年,以疾卒,年六十五。著《周礼纂言》

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甲辰(1364)

〇 三月,张理《易象图说》成  张理,清江(今属江西)人。泰宁儒学教谕,勉斋书院山长,进福建儒学副提举。著《易象图说》《大易象数钩深图》

〇 三月,胡一中《定正洪范集说》一卷刊行  胡一中,诸暨(今属浙江)人,官至绍兴路录事。《定正洪范集说》今存

顺帝至正二十六年  丙午(1366)

〇 三月,舒天民《六艺纲目》二卷刊成  舒天民,鄞县(今属浙江)人。《六艺纲目》今存

入元后

〇 祝泌卒  德兴(今属江西)人。著《观物篇解》《皇极经世书钤》

〇 丘国富卒  建安府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人。南宋淳祐七年进士。仕宋,官端阳佥判。入元不仕。著《周易辑解》十卷、《经世补遗》三卷、《易学说约》五篇,发明朱氏宗旨

〇 婺源胡一桂卒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胡方平子。《易》学得于家庭。入元不仕,退而讲学,远近师之。著《诗集传附录纂疏》二十卷、《周易本义启蒙翼传》四卷、《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

〇 永嘉胡一桂卒  永嘉(今属浙江)人。著《古周礼补正》一百卷、《四书提纲》、《孝经传赞》、《字义口义讲义》

〇 郑君老卒  长溪(今属福建)人。南宋咸淳四年进士。入元不仕。著《五经解疑》。

〇 蔡逢甲卒  漳浦(今属福建)人。从陈淳学。南宋咸淳四年进士。入元不仕。创悟道书院。著《使公讲录》

〇 郑仪孙卒  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易图说详解》《大学中庸章句》《史学蒙求笺注》《性理字训》
〇 张清子卒  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入元不仕。著《易本义通释附录集注》十一卷
〇 包天麟卒  江阴(今属江苏)人。南宋咸淳间举博学宏词科。注《诗》《书》《易》《春秋》四经传义

〇 杨叔方卒  吉水(今属江西)人。著《五经辩》《历法五行》

〇 张庆之卒  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人。宋亡不仕。著《四书讲义》《孔孟衍语》《测灵》(拟《太玄》)

以上摘录
郑杰文玉编  周春健、吴国武著
《辽金元经学学术编年》
小黑字据史补充
小蓝字或括约书中引文或据史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