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学研究】许谦及其门人

 流星雨工作室 2023-01-17 发布于浙江

                  许谦及其门人

许谦1270—1337),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东阳人。六世祖许宝徙至金华,居城区。祖父应鸾由金华迁东阳笠泽村,村距白云洞里许。谦出生于此,后人称其为白云先生。6岁过继给居住金华的堂叔许觥为嗣。自幼好学,常向人借经、史、子、集诸书,自定日程,昼夜勤读,虽病不辍。后从金履祥学。数年之后,融会贯通,尽得金履祥所传。对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释老等皆悉心钻研,得其精义。尝说:“我无超越他人之处,只是为学功夫从不间断而已。”曾作《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待人处世“不胶于古,不流于俗,介而不矫,通而不随”。宣扬程、朱之学甚力。元延祐元年(1314),官府多次辟举其出任官职,皆坚辞不就。廉访副使赵宏伟礼聘至署,曾暂去但未久留。时已患眼疾,门人许孚吉迎其到东阳八华山居住,众多学子随往。不久,开门讲学,撰《八华讲义》及《学规》。从学之士远自幽冀齐鲁,近如荆扬吴越,执教近40年,著录于名册的学生有千余人。鼓励学生讲求义理而不追求利禄,故不以科举之文授人。著有《读书丛说》、《诗集传名物钞》、《四书丛说》、《白云集》及《温故管窥》等。卒后,谥文懿。

许谦的众多门生,其年长者大多为元代后期的学者,其年少者,多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故有不少入明出仕。
许谦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他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金华朱学,在传播金华朱学的过程中,他用心培育出了众多弟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谦的门生著录的有千余人,据《宋元学案》载有范祖干、朱震亨、刘名叔、李国凤、叶仪、敬俨、唐怀德、揭、朱公迁、欧阳玄、苏友龙、吕洙、吕权、吕机、戚崇僧、胡翰、刘涓、蒋玄赵子渐、楼巨卿、张匡敬、王麟、江起、合刺不花、何宗映、何宗瑞、方麟、卫富益、方用、李唐、马道贯、王余庆、李裕、李序、朱同善、苏伯衡、何宗诚、江孚等。许谦的这些弟子由于受他的影响,也多隐而修身,终身从事教学工作,正如黄宗羲所说:“白云弟子虽众,皆约自修,非栖谷汲,则浮沉庠序州邑耳。如子长、正传,文采足以动众,为一世所指名者,则又在师友之间,非帖帖函丈之下者也。然白云非得子长、正传,其道又未必光显如是耳。”其中弟子以祖干、叶仪、胡翰、朱震亨、戚崇僧等对传播金华朱学的影响最为突出,可见,许谦通过传播金华朱学,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弟子通过这些弟子,又使得金华朱学得以传播更广泛、更深远

范祖干,字景先,号柏轩,范浚八世诸孙。性至孝,金华知府王宗显立纯孝坊以褒,郡人又为建二贤道学坊以昭祖干及范浚理学之功德。受业于许谦门下,研究慎独之学。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下婺州,驻跸金华,祖干受召,以《大学》进讲。上命剖析其义。祖干说,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上喜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朕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类此道也。甚加礼敬,寻辟谘议,以亲老辞。

朱震亨(1281~1358),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丹溪先生"
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叶仪字景翰,号南阳。明金华 (今浙江金华)人。从白云先生许谦学, 从白云先生许谦学, 研深探奥,卓有成就。许谦令二子从之学。开门授徒,东南之士多归之。明太祖朱元璋克婺州,召见授谘议,以老病辞。知府王宗显聘为《五经 ,亦辞归。洪武初,为金华府五经师,学者称"南阳先生"。著有 《周易集解》、《南阳杂稿》。《明史》有传。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
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

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
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
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唐怀德,字思诚,金华人。性敏好学,于六经百家之言无不研究,受业于许文懿而以濂洛为宗,粹然一出于正。尝与宋濂宿钱塘,辨诸子是非凡九十馀种

揭傒斯(1274-1344819),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村)人,元朝文学家、书法家。
延佑元年(1314),揭傒斯由程钜夫卢挚荐于元仁宗, 因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撰功臣列传。元文宗时,任奎章阁授经郎。曾上《太平政要策》,为文宗亲重。又与赵世延虞集等修《经世大典》。元顺帝时,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至正二年(1342),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宴事。次年,参与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辽史》编成后,揭傒斯因寒疾逝世, 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在朝廷任职三十余年,既做官又做学问,文学造诣深厚,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作诗提倡和平雅正,讲究作诗法则。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散文。善楷书、行、草,著有《文安集》。

朱公迁,生卒年不详,元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县)人。字克升,一作克生,学者称明所先生。至正元年(公元1341)领浙江乡试,七年征授翰林直学士,因直言朝廷过失,出为婺州学正,后改处州学正。以病归,卒于家。著有《朱子诗传疏义》二十卷、《四书通旨》六卷,均传于世。(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六、《元史类编》卷三十四、《元书》卷八十八。)
欧阳玄(1283-135827) ,字原功,号圭斋,又号霜华山人、平心老人。原籍居庐陵,至曾祖辈迁潭州之浏阳。中国元代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欧阳玄自幼博学,延佑元年(1314)为湖广省试第一。延佑二年(1315),登左榜一甲进士第三名,成探花。初授承事郎,历任平江州同知、芜湖县尹、武冈县尹等职。在地方颇著治绩。后召入朝为任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于两都之战及元文宗登基之初为其草拟诏檄,因而在奎章阁任艺文少监,参与纂修《经世大典》。后升艺文太监。元顺帝时改佥太常礼议院事,拜翰林直学士。曾负责编修《四朝实录》,并担任《宋史》《辽史》《金史》的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年多次因病乞休,最终以湖广行省右丞致仕。至正十七年(1358),欧阳玄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获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楚国公,谥号""

欧阳玄"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常负责起草各种诏书,朝廷高文典册,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造诣。其文章、书法极负盛名。当时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墓隧之碑,都以得其手笔为荣。后世将其与吴澄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元四学士"
苏友龙字伯夔,受业许谦之门,官至朝列大夫、浙行省左右司都事。明师下浙东,坐长子仕闽,谪徙滁州。李善长奏官之,力辞归。苏友龙尝欲回蜀展谒先茔、通谱牒,至河南拜二苏之墓。但世事已变,其志弗克,因自号曰"栗斋",示谨且畏之意。

苏友龙生子六人,四仕于元,一仕明朝,一早卒。长子苏祖允,将仕佐郎、浦城县主簿。次子苏师道,广东宣慰使司,奏差继兄肖德后。三子苏伯衡,《明史》有传。元末贡于乡。明太祖置礼贤馆,伯衡参与其中。后为国子学录,迁学正。被荐,召见,擢翰林编修。力辞,乞省觐归。明太祖复征入见,仍以疾辞,赐衣钞而还。洪武二十一年聘主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伯衡警敏绝伦,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有《苏平仲文集》16卷传世。友龙四子苏思诚,夭。五子苏止善,东阳县尉。六子苏崇德,将仕郎、行枢密院管勾。
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翰,字仲申(1307~1381)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王不相上下。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授翰为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胡翰,学博无所不究,为文章明洁简峻,论议出人意,款句洒然,不落坌俗之态。雅好泉石,幅巾短杖,著书以自乐。有劝之仕,剧谢之。太祖聘致,授衢州教授,预修《元史》。初学古文于吴渊颖菜怜,宋潜溪攻举于业,移书招之同学。
曾撰《赠杨载序》。杨载,明初官员,明太祖遣琉球使。

卫富益,自号耕读居士,人称正节先生,宋末元初人,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父卫淇曾任崇德县令,遂开始定居崇德。曾从理学名家金仁山、许谦习儒,终成理学大儒,建白社书院(白莲书院)于屠甸,论道讲学。宋亡,毁书院,官府屡征而不仕,归隐于湖州金盖山。享年九十六而卒,葬于金盖山。著有《易说》、《性理集义》、《耕读怡情录》等。

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军大举南下,宋军大将张世杰兵败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又复遭飓风,覆舟溺水,丞相陆秀夫负帝蹈海,自此南宋灭亡。消息传到崇德,读书人卫富益设祭坛一座,南向遥祭宋帝及陆秀夫、张世杰,呼天抢地,日夜悲泣,观者无不黯然神伤。自此后,他隐居石泾(今屠甸一带),创立白社书院(白莲书院),以授徒为生,传道讲学,不闻世事,为了表示不与新朝同流合污,他立下院规:凡入元做官的缙绅,无论是谁,不得入书院就座。新朝统治者知他是一个饱学大儒,几次推荐他出山入仕,他均不理睬,坚辞不从,说:我世代受宋朝恩赐,岂能再为他姓人谋事办事?他常常教育弟子:士之品有三,以道德为上,功名富贵何足慕哉?他创立的这所书院,在今屠甸镇东南院基里自然村,是桐乡一带最早的书院,后世称桐乡书院之名,无古于此者,现已无遗迹可考,仅存村名知其来历。

元朝至大年间,地方官吏再一次推荐卫富益出山为官,他便以死拒荐,为逃避之计,他拆毁了书院,带着儿子等人归隐于邻郡湖州西南之金盖山,誓言不入城市半步,绝口不与官僚一言,整日徜徉吟诵于山水之间,以读书耕种自娱,长达十年之久。直到至元年间,他才由长子迎归故里养老。一天,他生了重病,自知身将不起,便将平生所著之诗文尽数焚毁,说:我生不逢时,苟安于乱世,一生志在晦迹,不求闻达,生不仕元,死不留名,何以将此糟粕留于世上?卒时已九十六岁,乱世享高寿,可谓殊异。卒后,门人沈林麟等将其归葬于隐居之地金盖山,并根据他一生事迹和道德品质,按宋朝之例,谥号正节,故后世称他为正节先生,并入祀乡贤祠。

晚清桐乡文人严辰曾撰《桐乡十景》,中有石泾访社,诗云:小小石人泾,卫公有遗踪。松岭南源清,桃漾北流浊。清风化乡里,书多闭门读。白莲社复兴,斯人不可作。”“卫公即指卫富益,白莲社即指白莲书院。
李裕1294—1338元婺州东阳人,字公饶。文宗至顺元年进士。少从许谦学,撰《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令宿卫禁中。文宗时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陈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时裕已卒一月。

李序(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字仲伦,元东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末前后在世。从许谦游,为文以左、国、史、汉为标格。隐东白山,与陈樵相唱和。序著有絪缊集《元诗选》传世。
朱同善,字性与,幼承父朱杓的家学,年轻时又至东阳八华山拜许谦为师,学习数载。凡天人性命之本,礼乐行政之原,古今治乱之得失,莫不知悉。曾受聘两淮屯府僚佐,只数月即辞职归家,荷锄躬耕,教子课读。自号居所曰:"裕轩"。因此宋濂称他"裕轩先生"。
苏伯衡(1329~1392),字平仲,金华人。明代散文家,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苏辙九世孙,苏友龙三子。苏伯衡1362年中举,后授国子学录,迁学正。明太祖辟礼贤馆,伯衡亦被延致。擢翰林编修,乞省亲归。学士宋濂致仕,荐伯衡自代;称他"文词蔚赡有法,殆非虚美。"复以疾辞。1385年聘南京主会试,1387年为处州教授,坐笺表误下吏死。有《苏平仲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