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贺龙元帅,人们就想起他的烟斗;说到苏东坡,第一个想起的应该是他戴着竹笠、披着雨蓑,脚穿木屐的样子——如果你真的了解他的话。
这个形象最早出自苏东坡的画家朋友李公麟。李先生画了一幅《东坡笠屐图》,他在题记中说:苏东坡在儋州时,拜访黎人扑了空,暴雨大作,借了农人的竹笠,穿着木屐回来,经过街市时被大家围观,他却得意洋洋觉得好玩。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的“载酒堂”,有一幅石刻的《坡仙笠屐图》镶嵌在墙上,图中的苏东坡也是戴笠着屐冒雨而行。 竹笠木屐成了东坡的标配,成为东坡在海南生活的写照。人们从“老农”模样的东坡身上,看到一个邻家大叔、一个“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诗人。 竹笠木屐的东坡,从宋代起一直是画家给东坡造像的题材。很多著名画家都画过,像明代的仇英、唐伯虎、陈继儒,民国的张大千,当代的刘旦宅、程十发等。画家通过各自的演绎,表达着对东坡的热爱,延续着人们对他的景仰。东坡像一枚印章,到过哪个地方,那里的什物就盖上他的戳号,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蜜酒、东坡饼、东坡茶、东坡帽、东坡巾、东坡井,东坡大肠不好听,叫“炒东坡”。它们绝大部分并不是苏东坡自己的发明,只是被他用过、吃过,或者在他的诗词文章中出现过,就成了“苏记”产品。东坡头上的竹笠和脚下的木屣,也被人们称为“东坡笠”和“东坡屣”。 无独有偶,因为从海南获赦“量移”内陆时,在合浦呆过,当地也有“东坡笠”的传说。清末的一则史料称:合浦妇女“每出入必戴凉笠,以细草编成之,围以短巾,藉障其面,相传为东坡遗教,咸称东坡笠”。这种“围以短巾”的草笠,与李公麟以及海南东坡书院中的东坡画像颇有不同,明显有所“改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合浦收集的关于“东坡笠”的民间传说也证明这一点。一位叫“蔡达如”的老人讲述:东坡笠又叫“凉笠”,是过去合浦廉州妇女出入必戴的一种凉帽,用细圆草编织而成,直径约一尺多,圆盖形,笠顶像倒扣的碗口,笠周围用一尺来长的短麻布围帘,交接处可启可合。戴笠时交接处在正面,头置于“碗”内,系紧笠带。东坡笠美观实用,日头猛时可将围帘放下,日头不大时可将围帘撩放在笠顶。东坡笠比一般竹笠或草笠阴凉,可避免日头晒到脸上。 三、形状不同:海南竹笠没有围帘,合浦草笠有可启可合的围帘。四、对象不同:海南竹笠男女老少咸宜,合浦草笠是妇女专用品。有趣的是,合浦的“东坡笠”引起了洋人的注意。在清末英国人保 尔(Paul)撰写的《中国海关北海关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宋朝,一位人们尊敬的政治家和诗人苏东坡兼任廉州知府,他发现当地妇女的行为习俗有悖“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设计了一种“遮羞帽”,现在廉州人还普遍戴着这种帽子。它是用草茎编织而成的圆盘,半径约一英尺,中间凹进套在头上,周围有蓝布流苏,大约6—8英寸,沿帽子的边缘缝合,如果愿意,可把戴帽人的脸和脖子完全遮掩,但摆一摆头也可看见。英国人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讹,苏东坡没有当过廉州知府,他只是从海南获赦回来路过合浦廉州,在这里住了近两个月。但所记的“东坡笠”,与合浦民间传说倒是十分相似。我感觉,如果说海南的东坡笠得名,只是因为“被”东坡戴过,那么北海合浦的“东坡笠”真有可能是东坡“发明”的。 东坡为什么发明这种草笠?洋人的说法是苏东坡“发现当地妇女的行为习俗有悖'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设计了这种'遮羞帽’”。合浦民间传说是苏东坡看到宋代的妇女不方便抛头露面,束缚了她们的社会交往和外出劳动,于是苏东坡设计设计了这种“解放妇女”的草帽。想起那个著名的段子:两个人把一瓶酒喝了一半,一个说:只有半瓶了,慢点喝吧。另一个说:还有半瓶,喝!宋承唐风,并不像后人认为的“封建”,宋代的刘辰翁有阙元宵节的词称:“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说明那时候男女都上街看花灯。宋朝涌现许多女名人,文的如李清照、朱淑真,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唐琬,武的有杨门女将、梁红玉,还有《水浒传》中的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可见女性不仅抛头露面,更要扬名立万。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禁锢,实际更多是明清之后的事。同一件事,角度和看法不同,这就叫“世界观”。我觉得合浦人的说法更符合北宋的实际和苏东坡的世界观,英国人的记述则出于对中国清朝“男女授受不亲”文化普遍观感形成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