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服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要有这种共识

 扎南 2022-02-16

前两天是情人节,有很多小伙伴因为礼物和红包这件事情,和我没少吐苦水。觉得这个话题挺经典,打算展开聊聊。

就拿其中一位读者的情况来聊聊,情人节那天,她看到朋友圈从早到晚都在晒礼物晒转账,自己也想收礼物。

但是对象也没有送,不仅没有礼物,花也没有。越刷朋友圈就越生气,然后就来问我:“这个人是不是不爱自己?

相信各位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过情人节,男朋友也不送礼物,连花都没有?

其实送或者不送本身不构成什么大问题,有的情侣对仪式感追求比较高,就会准备各种惊喜。有的情侣比较务实,就不喜欢搞这些。

大家都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就是没送礼物这件事,为什么会跟爱不爱自己挂钩起来了?

表面看是送不送礼物的纠纷,但实际上反映出了两个人的感情不和谐。

你想啊,两个人平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每天过得都像情人节,那到了情人节当天是否送礼物这件事,还会那么重要吗?

大概率是两个人平时就不怎么开心,不满意了。但是呢,自己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是觉得不开心。

恰好情人节到了,就通过让对方送礼物的行为,来让自己确认一下,对方是还爱自己的,没想到,竟然不送,自然就会产生了不爱自己这个想法。

然后我就追问这位读者确认一下:“送不送礼物这件事本身,都能让你产生爱不爱的怀疑,那你对象平时是不是没怎么做过让你觉得爱自己的事情呢?”

读者:“你怎么知道,都说爱一个人就会给对方送礼,可是他从来没有给我送过礼物,别说礼物了,衣服也没给我送过啊。”

我:“难怪了,那你也挺忐忑的,都无法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

读者:“是啊,所以这一次没送礼物,更加坐实了我心中的想法,我才爆发了。”

我:“那他每个方面都不重视你吗?”

读者:“也不是,我想要买什么,他都会二话不说给我钱,基本都不会挑剔什么。但是我也希望有惊喜呀,而不是只会给钱。”

其实到了这里,基本就可以确认根源问题是什么了。表面上看起来是送不送礼物引发的争吵,但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表达爱和感受爱”的方式无法达成共识了。

什么意思呢?比如这位读者是通过收礼物的方式来感受爱的,但是男生表达爱的方式却是直接给钱花。

这种情况就很像大家所说的,我想要一个雪梨,你却给了我一个苹果的情况。很难真正去区分谁对谁错的。

而女生因为在关系当中,长期感受不到爱,就会非常焦虑,忐忑不安。在谈恋爱中一旦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就会用标准行为来替代自己的感受。

什么是标准行为呢?比如,送花,上下班接送,吃饭先给我递筷子,下车会护着我的脑袋,走路会让我在马路内侧,会把合照发朋友圈等等。

因为这些标准行为在世俗的观念下,多多少少是可以证明对方是爱你的。

这个就属于形式大于实际,带来的问题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没有流动的。只有干巴巴的标准和条规,最终沦为彻底的形式主义。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形式主义的最底层原因则是,感知和沟通的问题了。

第一,就是你得感知到两个人之间存在表达爱和感受爱,不匹配的问题。比如找我聊天这位读者本身就是无法感知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于是只能被情绪接替理智,直接给对方扣上一个不爱了的帽子。

感知的前提得先知道是什么,也就是自己本身也要弄清楚,表达爱和感受爱的方式到底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我罗列五种常见的爱的语言供大家参考,分别是:

  1. 肯定的言辞,通过夸奖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意;
  2. 精心时刻,通过仪式感,准备一个特别的场景,来营造一个属于两个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3. 精心礼物,就是前文读者的方式,通过送礼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4. 具体的行动,通过为伴侣做具体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不善言辞的人会喜欢这种方式。
  5. 身体的接触,通过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比如牵手,拥抱,亲吻等等。

第二,感知到了之后,就需要通过表达去让这个不匹配重新回到同一个认知水平线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表达方式。

尽量不要用要求语句,比如:“你要给我送礼物,我才会开心,赶紧给我送礼物,不然我会好难过的!”这类要求语句,天生自带威胁效果。

多用希望语句,比如:“如果情人节能够收到你送的礼物,我会超级开心的。”这种表达方式相对而言就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通过有效沟通让两个人对于感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回到同一个认知水平线上,达成共识,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减少一些摩擦和矛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