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记录现今土豆的文献,竟是湖北这地方县志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2-16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文章图片1

马铃薯

《现代汉语词典》:马铃薯通称土豆,有的地区叫洋芋、山药蛋。

回到几十年前,湖北人是把马铃薯称为洋芋的,可能现在年轻人不相信。

权威专家研究认为,湖北十堰1788年版《房县志》上记载的“洋芋”,是中国最早记录马铃薯的文献。

马铃薯叫土豆,早先只是东北地区的方言,全国多数地方叫洋芋、山药蛋等。随着普通话推广,土豆一词成为马铃薯的通称。

但历史上,土豆却是指其他植物,如黄独、香芋、花生。台湾地区,福建、广东闽南语区,土豆一词至今仍是指花生。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作物名称相互混淆,文献资料记载中对作物描述不足,对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说法不一。

近年来,语言学家也参与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专家通过严密论证,认为湖北十堰《房县志》(1788年)上记载的“洋芋”,是中国最早记录马铃薯的文献。

(一)《松溪县志》中的马铃薯,实为“黄独”

我国最早出现“马铃薯”一词的文献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福建《松溪县志》,最早出现“洋芋”一词的文献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房县志》。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项梦冰撰写的论文《中国马铃薯历史札记》指出,《松溪县志》(1700)中记载的“马铃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原产南美洲的马铃薯,而是中国本土植物“黄独”。日本学者小野兰山误会《松溪县志》后,1808年引进到日语中,把马铃薯作为现今马铃薯的一个名称。后来,“马铃薯”从日语借回到汉语,成了现今土豆的学名。

《松溪县志》(1700):“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小大,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不过从文内描述看,应是指的是中药材“黄独”,并非真的是马铃薯(土豆)。

文章图片2

野生黄独

文章图片3

清代马铃铛

“菜依树生”,说明是山上的一种爬蔓儿植物。黄独是藤蔓植物,但马铃薯不是。

“色黑而圆”,黄独块茎外皮紫黑色,但马铃薯是浅黄色。

“味苦甘”,黄独有苦味,但马铃薯没有。

总之,描述的特征与黄独相符,与真正的马铃薯不相符。

民间把黄独称为“马铃薯”,也合情理,黄独属薯蓣科薯蓣属,块茎形状、颜色,与青铜色马铃铛相似。

无独有偶,我国明代从南美洲引进的红薯(番薯),曾经学名为“甘薯”,但早在一千多年前晋代《南方草木状》中,就有“甘薯”一词,指薯蓣类带毛的“毛薯”(甜薯)。

《松溪县志》把马铃薯列入“食货”目录中,与“地黄”挨在一起。黄独、地黄都是中药材,但古时人们也作为充饥食物。

文章图片4

在项梦冰教授之前,天津历史博物馆翟乾祥先生也曾撰文指出,《松溪县志》里的“马铃薯”实为黄独。

(二)明代所称土豆并非当今土豆

在《金瓶梅》第七十三回中,出现了“土豆茶”。“小玉拿上一道土豆泡茶来,每人一盏……”

土豆泡茶是个什么味?湖广渔夫在写湖北“焌米茶”时,曾琢磨许久。台湾及福建、广东闽语区,把花生称为“土豆”,这《金瓶梅》中的土豆,莫不是花生之类地下果实?

以前很多人,把明代文献记录的土豆,当成了今之马铃薯,所以认为马铃薯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至1619)。其实,这是误读。

《金瓶梅》成书年代时间是万历年间。

明代中期大文人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他写过一首土豆诗:

榛实软不及,

菰根旨定雌,

吴沙花落子,

蜀国叶蹲鸱。

……

并注“土豆 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诗的大意是说,榛子仁没有它的质地软,慈姑不及它的滋味美,形状好似江苏的落花生或四川的野芋头。

明蒋一葵——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在《长安客话》中,全文(连注与诗)转载了徐渭(徐文长)的“土豆诗”,影响较大。

徐渭说的土豆,是现今马铃薯吗?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宝霖先生就发文否定——《长安客话》中之土豆,非是马铃薯,而是黄独。

黄独也有黄药、零余薯、土豆、山慈姑之别称。

项梦冰教授《中国马铃薯历史札记》进了一步,指出《长安客话》中之土豆(即徐谓诗之土豆),非是马铃薯,也不是黄独,而是“土圞儿”。

为什么不是黄独呢,因为黄独味有点苦,不好吃,人们度饥荒时才吃。黄独这种味道,徐谓不会当“美味”写诗赞美。

土圞儿是豆科植物。圞,音luán峦,义为“圆”。

土圞儿别名很多,地栗子、土芋、香芋、土子、土蛋、土卵、土鸡蛋、土栾儿、野凉薯、香参、罗汉参、九连珠、土凉薯、黄皮狗圞、九牛子等。

文章图片5

海门香芋

上图:江苏海门产香芋,即土圞儿。像不像土豆?

文章图片6

单县罗汉参

山东单县产罗汉参,即土圞儿。像不像土豆。

而多种文献记载中,土圞儿还有土豆的别称。土圞儿的地下块根皮黄形圆,形似小马铃薯。

味道既非山芋、芋艿,又非马铃薯,好似板栗,甘而芳香,食后余味不尽,故一些地方也称土圞儿为香芋。

但此香芋非彼香芋。广东等地所说的香芋,是芋头的一种,实为“香芋艿”。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附香芋”条: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这段“土芋”文字,也被很多人解读为是“马铃薯”的记载,但“蔓生,叶如豆”的特征,更像是土圞儿。

(三)湖北房县县志为记载马铃薯的最早文献

文章图片7

房县山区

排除徐渭“土豆诗”、《松溪县志》之后,项梦冰教授认为“《房县志》就成了记载马铃薯的最早文献”。

乾隆《房县志》(1788年)“物产·救荒类”中提到“远山有赖可以为粮者”:

“洋芋、花荞、需有谷、乱草谷若逢六七月大旱,则山中以上四物大收。”。

后同治年间新修《房县志》(1865年)卷十一“物产·蔬类”的“洋芋”条:

“洋芋产西南山中。房近城一带有稻田,浅山中多包谷,至山深处包谷不多得,惟烧洋芋为食。形似白薯而圆,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如枣栗。近则有力之家多收芋、稞以为粉,亦间有积以致富者。”

包谷即玉米,白薯即红薯。

“形似白薯而圆,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如枣栗”,可以烧食,可以为粉,这洋芋就是今天的马铃薯。

文章图片8

从实际情况看,包括房县在内的鄂西大山区,一直是湖北传统马铃薯产地。

从洋芋名称中之“洋”,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洋芋就是马铃薯。

其一,房县所在的湖北省,及房县周边的陕西、四川、重庆、湖南,过去都是称马铃薯为洋芋的。

其二,以“洋”冠名的植物,都是清代及近代引进的。

明末清初引入的境外作物,一般皆冠以“番”字,如番麦(玉米)、番薯(红薯)、番茄(西红柿)、番豆(花生)等,而清代中末期引入的植物或物品才冠以“洋”字。“洋芋”的称呼正符合这个习惯。还有谐音表述如“羊芋”“阳芋”“扬芋”等。

洋笔(铅笔)、洋火(火柴)、洋伞、洋枪、洋油(煤油)、洋船(轮船)等“洋”系列物品,都是清代中晚期及民国时期引进的。

从植物来说,有洋白菜(结球甘蓝),洋葱,洋姜等。

根据各种资料可以认定,中国的栽培马铃薯源自欧洲,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而欧洲马铃薯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才得以培育成适于大田栽培的品种,因而马铃薯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早于18世纪,可能是在欧洲人普遍认识马铃薯优异的食用价值后,由传教士们带到中国的。

乾隆《房县志》(1788年)记录“洋芋”,与日本国引进马铃薯时间也大致相近。中日两国都是在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成功引种马铃薯的。

文章图片9

(四)马铃薯学名是阳芋?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权威全面的“户口簿”,但在植物志上找马铃薯,查来查去查不到;查土豆,还是找不到。原来马铃薯的在植物志上的正式名称是阳芋。

阳芋(Solanum tuberosum L.),别名洋芋、土豆、马铃薯、地蛋等,茄科(Solanaceae)茄属多年生草本,常做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高30-80cm。地下茎块状,扁圆形或长圆形,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原产热带美洲的山地,现广泛种植于全球温带地区。

在农业科技书上,该植物的学名是马铃薯,《中国植物志》为何选定阳芋为学名,应该是承袭《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瀹斋)撰于19世纪中(约1841~1846年),该植物学古籍,首次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了相当准确的描述,“有图有真相”。

在《植物名实图考》里,土圞儿称“九子羊”,马铃薯称“阳芋”,文字与图片展示的很具体,区别明显。

阳、洋同音,阳芋为谐音表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