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舒适区的悖论

 氧气是个地铁 2022-02-16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走出舒适区是一种被强调的人生解放模式,经常被绑定上进心,也是成功非常关键的要素。舒适区意味着个体接受新的挑战,原理是在激活被掩盖或者不活跃的潜能,最终获得兑现更多能力的趋势。但走出舒适区可能是一种奢侈品,因为这看起来就是在尝试提升上限,达到更有质量和高度的生活水平。如果连最基础的世俗任务都成困难,走出舒适区就显得特别不理性了。

确实有些人被迫必须做出挣扎,或者有没包括精神属性和功能价值在内的基础保障的野心爆发后的冒险,也算在走出舒适区。只是这样走出舒适区有一定的盲目在,理论上甚至是在走向另外的舒适区,所以还是不太科学。真正走出舒适区,确实需要智慧和天赋。

历史上被传世的伟大或者成功人物,都是舒适区的代表。当然,普通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搞这么宏观的操作,但他们的故事以及细节对应的思维,仍然能给足视觉冲击力。所以我是喜欢看传记的,特别是这些人物历史前期接近普通人的阶段,全部都能让我产生无法共鸣的代入感。

另外,有时走出舒适区是存在可参考的大量公式,可想要执行就是特别困难。有跟天赋绑定,因此个体率先吃亏。还有跟毅力和耐心这些精神属性有关,这些同样也可以被视为天赋的一部分。公式当然有,而且一直存在且有效。比如读书,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这是常规操作。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利用读书质变人生,天赋和努力不过关,只能被抛弃在舒适区中。

读书没有走出舒适区,不意味着人生也这样。我们总会有擅长的优势,就看这些途径是否能利用好。如果个体在有领先别人的地方仍然没有奏效,那大概就可能被困在舒适区。有时屏蔽娱乐,最大化个体层面的精神属性,广义上的专注,还有信奉“一万个小时”定律,都不一定能摆脱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运气也经常主导趋势。因为走出舒适区必然是在放弃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就等于提前“放弃”,加上万事开头难的现象,如果天赋和时机还不友好,那就是太容易吃瘪了。当现实没有支持理论,个体的心态会受到严重打击。这不是旁观者随便几句安慰就能解决的,更何况很多人在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中都并没有得到任何支持,以及所谓的走出舒适区说不定也是美丽的误会。

缺乏天赋同样可以做走出舒适区的尝试,但前面提到,缺乏资本会遭遇更大的挑战。有句话是:方向错误,越努力越失败;就是成语:南辕北辙。不具备大局观地走出舒适区,在必须尽量好地应付任何细节的过程中,有可能满盘皆输。好在生活的容错率未必太低,任何弥补都可能让结果向好。

走出舒适区的悖论在于,有时不能走出舒适区,才能走出舒适区。这里面涉及的是方向问题,当个体在走出舒适区的操作中甚至出现反向效果,就意味着大概在犯错。于是停止“走出舒适区”才能备战真正有效走出舒适区。无论如何,尽量保证是自己的觉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