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练•诗歌鉴赏第十六期】

 徐老师大语文 2022-02-17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庭院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飘满洛阳古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故园:指故乡,家乡。

(6)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7)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8)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9)闻:听;听见。

(10)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11)柳:暗指“留”。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炼字:“暗”、“满”、“散”字。

3、后两句是如何传达出思乡怀亲之情的?

4、拓展含“柳”诗句。

5、拓展思乡之情的诗句。

答案

1.“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暗”是隐约的意思,指笛声断续。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听众,引起人们 无限的隐忧。“满”是充满,无处不在的意思。“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夜之宁静,笛声之 优雅,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之情。“散”是遍布的意思。写出笛声无处不在。前两句写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以客观写主观,渲染了诗人浓重的思乡怀亲之情。

3. “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折柳”指《折杨柳》曲调,其曲 哀怨,作者借此传达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