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曾被父母逼迫分享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夏晴风 2022-02-17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总会听到父母说:“这孩子太自私了”“这孩子太小气了”。每次带孩子出去,若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食物,我们就会给孩子下这样的定论。

前两天,闺蜜和我诉苦说:“这孩子就是小气,也不知道遗传了谁,我和他爸都挺大方的,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的小气,都要愁死我了!
原来,前几天闺蜜的表姐来家里做客,表姐的女儿拿起闺蜜孩子的玩具,孩子就不乐意了,很不愿意的跑来告诉自己,为此让自己很尴尬。
于是闺蜜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姐姐玩一下又不会玩坏,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听完大哭了起来。
闺蜜苦恼的说:“不知道怎么了,这孩子这么小气。
听完闺蜜说的,我反倒有点心疼闺蜜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妈妈逼着分享,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其实,只有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太多人,都是如此做,他们逼迫孩子分享,让孩子成为那个人人赞美的孩子,若孩子不愿意分享,父母就会很没面子,所以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逼迫孩子去分享。
但若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一味的逼迫孩子分享,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反而还会影响还的心理健康。

今天晴风为大家分享“物权归属意识”,让家长明白,我们是否真的要逼迫孩子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该怎么办?
是什么“物权归属意识”?
所谓“物权”,是指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
“物权归属意识”也就是孩子明白一件物品是谁所拥有的,他是属于谁的,谁有权对这件物品做决定。
也就是说,面对一件物品,孩子明白它属于谁,并且谁可以支配。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对于“物权归属意识”的分享,真的很棒。
她说,曾经有次,带孩子在小区玩,孩子拿着自己心爱的小汽车,可是不一会过来了一个小朋友,他也想玩孩子的小汽车,于是他的奶奶对孩子说:“孩子你的小汽车能给弟弟玩一下嘛?谢谢你!
听完老奶奶的话,孩子不知所措的看着自己,于是自己走过去对孩子说:“宝贝,没事的,小汽车是你的,你可以自己做主,你想让小朋友玩,就给他玩会,若是不愿意,你告诉小朋友就好,没关系,无论你怎么做,妈妈都尊重你。
孩子听完妈妈的话,对小朋友说:“实在抱歉,我还想玩一会。”说完,孩子的奶奶说:“真小气”。于是,她对儿子说:“不用在意,因为汽车是你的,你有权利做主。”孩子听完,继续开心的玩了起来。


假如,她没有让孩子做主,而是逼迫孩子分享,也许孩子会分享,但是孩子的内心一定是不开心的,并且会觉得妈妈不够爱自己,不为自己考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物权归属问题不够敏感,所以总会做出错误的引导,让孩子对物权产生错误的理解。只有我们明白了物权归属问题,并意识到他的严重性,才能合理的引导孩子。
为什么“物权归属意识”对孩子很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总以为还太小气,不懂事。可是想想,换做我们成人,我们愿意随意的将自己的物品分享给他人吗?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曾说: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也就是2~3岁的时候,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
也就是说,孩子是通过占有自己的物品来感觉“我”,若在此时,父母强迫孩子分享,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那么孩子就对“我”不能有准确清晰的认识,这会影响孩子自我人格的建立。
同事小楠是一个很大方的人,我们全公司的人都觉得她抬过去大方,甚至都有点蠢。每次有人和小楠借东西,小楠从来不拒绝,而且当别人不还,她也从来不好意思要回来。
有次发生了一件让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公司一个男同事,有段时间和小楠走的很近,后来男同事突然离职走了。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却对小楠的影响非常大。


原来他借了小楠的信用卡,虽说额度不高只有8000元,但是男同事却瞬间花光,而且小楠莫名其妙的就背上了这笔债,后来无论怎么联系都联系不到男同事。
小楠的月工资只有3000多,每个月紧紧张张的努力了半年多才还清债务。我们问小楠的时候小楠却说:“我不好意思拒绝,觉得借了不好,但是不好意拒绝,总感觉拒绝我就是小气的人。
小楠说,从小父母叫教育她要大方,不要小气,有次因为自己不愿意小朋友玩自己的洋娃娃,而被爸爸打了,所以之后她一直很大方。
其实,小楠不懂拒绝的背后,是因为“自我人格”的缺失,小时候父母在小楠建立“自我人格”的关键期。
没有对小楠做出正确的指引,而是逼迫小楠分享,让小楠大方,所以小楠对自己的物品没有自我归属的意识,最终导致小楠“自我人格”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对孩子来说“我”很重要,而对我们父母来说,能在此时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感受到“我”的存在。

只有我们了解了“物权归属意识”,才能在孩子“自我人格”发展的初期,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人格。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自我人格建立的初期阶段就是2~3岁的时候,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物权归属问题,最终帮助孩子强化“自我人格”。
01多理解孩子不愿分享的心情
其实,很多时候,一旦孩子不愿意分享,父母就会这样说:
你怎么这么小气;
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小气的人;
别这样小气,丢不丢人;
你再这样小气,我就不爱你了。
其实,父母这样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话语让孩子意识到,不分享是不对的,应该分享,只有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其实,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孩子分享,反而会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只有父母理解孩子不愿分享的心情,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帮助孩子强化“自我人格”。
前两天,和儿子一起出去。
儿子骑着自己的扭扭车,可是中途,过来了一个小朋友,上来就推儿子,准备将儿子推下车,自己骑儿子的车玩。
此时,我和孩子的母亲都看到了孩子的行为,我过去后,孩子不敢推了,随后孩子的妈妈和一起聊天的几个人都过来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孩子小,不懂事,小事,小事”也有人说:“小朋友,你让他玩一下嘛?他喜欢你的车”,儿子不知所措的看着我。
我笑着安慰儿子,:“没事不怕,妈妈在,妈妈保护你。”然后问儿子:“你想让他玩吗?”孩子摇头。我抬头对面前的一群人说:“抱歉,孩子还想多玩会。”说完带着孩子离开了。
离开后我对孩子说:“宝贝,刚刚为什么不愿意让他玩。”孩子说:“他推我。”然后我耐心的对孩子说:“妈妈很理解你不愿意让他玩的心情,没关系,扭扭车是爸爸妈妈送给你的,你说了算。”孩子轻松的笑着,继续玩了起来。
其实,每次孩子不愿意分享后,自己心中会很不安,而此时就需要我们父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并给予孩子肯定的答案,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拥有物权归属意识,而且更会增加亲子关系。
02不逼迫孩子分享
孩子不愿意分享,并不是孩子小气,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孩子还小,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随意逼迫孩子去分享。
其实很多父母担心的不是孩子小气,而是若孩子不懂得分享,未来交不到朋友,就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所以每次总是逼迫孩子分享,希望孩子变为大方的孩子,从而交到更多的朋友。
但是孩子和我们成人不同,他们的认知和思想都不没有发育健全,很容易因为父母的逼迫,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小气的人,是一个不好的孩子。


而父母通常会用这样的话语来逼迫孩子:
再这样小气,我就不要你了;(安全逼迫)
再这样小气,你就别吃饭了;(生活逼迫)
再这样小气,以后就不给你买了。(需求逼迫)
这些逼迫的话语,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更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我意识,从而变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我们要做的是不逼迫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理解孩子不愿分享的心情,并允许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逐渐强化孩子的自我人格。
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没关系,你自己做决定;
你要不要分享,你自己做决定;
你的东西,你做主,妈妈尊重你的决定。
03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尊重孩子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决定,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是可以强化孩子的自我人格,二是让孩子学会拒绝他人,不做老好人。
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和夸赞,一旦孩子拒绝就会遭来他人随意的责骂,这会影响孩子对物权归属问题的认知。所以此时,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并且肯定孩子,给孩子一颗定心丸,让他认为他不是不好的孩子。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分享。
她说有次带孩子在海边玩沙子,过来了两个小女孩,她们也想玩女儿的装备,于是过来直接拿起女儿的叉子,女儿不愿意的一把夺走。两个女孩的妈妈过来说:“小朋友,给姐姐玩一下,玩一下我们就走了”。
她对女孩说:“你自己做主,妈妈尊重你”。女儿礼貌的对阿姨说:“阿姨,抱歉,我想一个人玩会”。女人听完后生气的说:“孩子你要懂得分享,不能这样小气。
听完,自己对女儿说:“没关系,你不想分享,我们就不分享,妈妈始终都尊重你的决定。”女人听完,生气的带着孩子离开。
也许看起来妈妈的行为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却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爱,孩子明白妈妈对自己的尊重,更明白妈妈的话是给自己勇敢的力量。
作为父母的我们,面对他人分享的要求,我们要做的是首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若孩子不愿意,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且肯定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没错。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强化自我人格。
04适时引导孩子懂得分享
当我们帮孩子建立起了物权归属意识后,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分享,因为分享可以培养出孩子感恩的心和一颗有爱的心。
上个月,带着孩子去邻居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