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分享or抢占他人的玩具, 父母该拿“熊孩子”的物权主义怎么办

 湖南周慎 2019-07-16

昨天孩子想去小区楼下玩沙子,本来不太想让孩子去,天气好,出来玩的孩子多,大家挤在一堆,容易发生摩擦。

可孩子又吵又闹就想去那里,没办法,只好听孩子的意见。

果不其然,刚到时那里已经围着一大群小孩子,看到小朋友多,孩子很兴奋,拿着自己的铲车、铲子就往沙子堆那边走。

后来又来了一群孩子,有些人带着自己的玩具,有些人没有。

没有的小朋友就借其他孩子的玩,没过多久,还是有孩子因为玩具争抢起来。一个小男孩抢了一个小女孩的铲子,不肯还回去。

小女孩没有办法,只好向妈妈求助。

可能是为了缓和孩子间的气氛,就对女孩说:“铲子给别人玩一会没事,你先玩其他的。”

小女孩听到妈妈的话觉得委屈,于是大哭起来。

这时男孩的妈妈也过来了,知道是自己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一把夺过来塞到了小女孩手上。

指着男孩说:“在家怎么教你的,不要和别人争抢,你倒好,连小妹妹的东西都抢”。

可能是妈妈的指责过于严厉,男孩有些忿忿不平,倔强着不说话。

女孩妈妈见状赶紧打圆场:“没关系,都是孩子,玩具本来要一起玩的。”

小女孩插话了:“才不要给他玩,这是我的玩具。”

女孩妈妈显得有些尴尬,连忙说:“你怎么能这么小气呢?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

01不懂分享or抢占他人的玩具,是孩子到了“物权敏感期”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也很为难。

本来孩子抢玩具,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过好像过分批评不对,轻易宽恕也不对。

说孩子强势,孩子会觉得不服气,说孩子小气,孩子心里又会受伤。

其实,要正确处理孩子间争取玩具的情况,首先得了解他们的心理。

儿童心理发展学中指出:2岁左右的幼儿会对物体归属权有段敏感期。

即“物权敏感期”,是指孩子对特定的人或物品产生物权意识的特殊时期。孩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但并不清楚“我”与“物”的关系。

▼具体表现有:

①语言上开始多次使用“我”、“我的”这样的主语。

②开始有意识地争抢,甚至攻击他人

③情绪起伏变大,物权意识出现时,情绪尤为突变。

因而,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不管是谁抢了玩具,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他们并不想伤害其他孩子,只是受了“物权意识”的影响。

02孩子出现“物权敏感期”的原因:

1)“自我中心主义”的外在表现

“自我中心理论”是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士提出的,他认为2-7岁的儿童的判断和行为,受感情和自己需要的影响十分强烈。

他们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不太会听旁人的意见,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决定物品的归属权,也就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因此常常会表现出自私、任性的行为。

美国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写到: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2岁孩子的物权意识就如歌中唱到的一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前面提到小男孩和小女孩抢玩具的例子,小男孩想要玩具,抢别人的占为己有,小女孩一直在强调玩具是我的,也没有考虑别人想玩玩具的感受。

说到底,还是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发挥作用,而这是孩子“物权敏感期”的常见特征。

2)孩子的道德观水平不够完善

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亲社会道德理论中指出: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处于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享乐主义阶段”。

这阶段的孩子没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只有自己开心最重要。

因此才会发生孩子抢东西,父母批评,孩子却全然不理会的情况。

可见,“物权敏感期”是培养孩子道德、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如果对孩子异常行为处理不当,会影响正确分享观的形成。

3)孩子被“占有欲”填满,尚未形成“所有权”的意识

处于“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会对物品产生占有意识,只要是自己看上的,就要想方设法得到。

甚至自己抢不到,还可能指派父母帮他拿到,这是具有强烈“占有欲”的表现。

“占有欲”是主观情感意识,并不符合客观条件。

孩子被“占有欲”影响,做出争抢的行为,主要还是没有“所有权”意识。

这个东西本来是属于谁的,孩子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拿到,这也是家长们头疼的地方。

可即便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父母也要在此阶段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分享观,以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强占有欲。

03父母该拿“熊孩子”的物权主义怎么办?

1)对孩子“物权敏感期”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尊重

既然知道孩子正处在“物权敏感期”,父母就需要特殊对待。

也就是说,不要期待这时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懂事,理解他们“霸道”动物行为,更能照顾到孩子的感受。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放任孩子不管,家长在认同他们感受的同时,也要进行正向引导。

首先要做到的是,父母不受孩子影响,克制住情绪,对孩子的“占有欲”可能会觉得讨厌,但要多忍耐。

只要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分享观,又会重新变得可爱啦~

2)建立起孩子的“所有权”意识

让孩子分清楚什么是你的、我的、他的,是建立分享观至关重要的一步。若不如此,孩子会觉得所有东西都可以归属自己。

▼具体做法:

家长可以给孩子制造专门的储物空间,让孩子直接感受到自己的归属意识。

比如家中的物品也要让孩子有个概念,哪些是父母的,哪些是自己的,妈妈的化妆品不能随便乱动,爸爸的电脑不能乱碰,自己的玩具要收好。

在让孩子认清物品归属权的过程中,要明确物权界限。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东西,父母也不能随便乱拿。要征求孩子的同意,才可以动用。

这样的以身作则,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处理好物品归属问题。

3)让孩子坚定自己的“物权归属感”

对于自己的物品,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物权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他有权利给别人,也有权利拿回来。

一旦孩子坚定了自己的“物权归属感”,对于分享这件事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了,会大方地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

▼具体做法:

★不强迫孩子分享

孩子既然有物品支配权,那么父母就不该强迫孩子分享。

比如有小孩看上了自家孩子的玩具,哭着闹着要,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要强行把玩具拿给其他孩子玩。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长适当干预

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时,有时会不知道怎样正确处理问题。

有其他小朋友抢自己东西时,孩子可能会大哭叫妈妈帮忙。如果遇到妈妈不在的情况,孩子可能就没有主意。

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方法,碰到争抢时要如何解决。不过关键是孩子心里要真正认同这种做法,最好不要把事情弄复杂,不要让矛盾升级。

教育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不要着急,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孩子教好,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如果遇到孩子和别人发生争抢的情况,父母要先理解其行为,然后再就行纠正。

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对于将来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家长要学会以上三点,建立起孩子的分享观,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友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