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从训诂学的角度而言,“书”即“书写”,“法”即“法则、法规”。在不断锤炼书写技巧的同时对书法中存在的法则、法规的了解与认知也在不断地加深,并因此而愈发地热爱甚至生长成自身生命生涯的一部分,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画线条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枯湿燥润,又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趣味与人格修养,知之、好之到乐之,当是从艺者最梦寐的境界。 《琴苑心传全编》里谈到“坐忘古琴曲”是这样说的“是曲师旷所作,古曲也。其曲之趣也,游神冲虚之外,物我两忘,与道同化焉。”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个人主体精神的生发,注入灵魂的作品才是鲜活的。然而“坐忘”并非人人都可以随便达到,即使如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时悲痛欲绝与激越亢奋的情感达到高潮的情况之下,他的意识与思维还是在不断地高速运转着,文辞的构思、表达为力求准确而反复推敲、涂涂抹抹,虽然在有高度熟练技巧支撑的情况下使作品出神入化、异彩纷呈,但要真正地“坐忘”也还是难以实现的。苏轼在其《跋秦少游书》一文中曰:“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秦少游不闲,当是勤于读书,“涉世或始识字,立身却在读书”,书可包罗万象,可通古可鉴今,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而可养,养生、养心、养浩然正气。 近年来中书协也一直在提倡“艺文兼备”,在近三十余年的书法持续发展与升温,各大展赛层出不穷高潮迭起,当代书法事业大繁荣的可观局面之下,这样的倡导显得尤为重要。我接触书法亦有十数年了,期间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在不断临摹古代经典法帖的同时也在总结吸收能为我所用之技巧,并以期可形成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然而人生数十载可说长可说短,能将书法之一面阐述到极致已属不易,更不用说面面俱到,因此与其大精力投身于茫茫技巧之海不如回归书斋文化,寻找古贤修身立命之本源,方能“技道两进”并持之长久。 最近一直很忙,各种琐事缠身,书法创作少了,写文字戳键盘也少了,最近有个个人小专题,要求写篇800字左右的创作感言,没有创作哪来的感言,唉!趁中午的小时光赶紧戳完了事,2020再有十来天就过了,看来只有静待来年花开时节再出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