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偶然的机会,接了个访谈。 提出访谈邀请的是doko播客,此前我对这个机构所知有限,但对那句广告语还是很感兴趣的:“让科技、艺术与你的灵感相遇。” 有时总觉得,灵感逐渐成为了生活中的奢侈品。因为生活偏于规律,多少会让激发灵感的因素逐渐消退。这时有一个圈外的人来聊一聊,即使灵光一现即隐,这个过程也还是很愉快的。 但使我踌躇的一点,竟是因为这个访谈和京剧相关。 这种踌躇,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十年前没少在网上“激扬文字”品评各位艺人,甚至搞了个“一句话点评京剧界人物”,那篇日志至今仍不时被各种公众号翻出来转载一下,但是我还不好提出抗议——当时太狂妄了,现在回看,自己都不老好意思的,虽然还蛮怀念当时那种狂妄的状态。如今算是比当年更知深浅了,而对于公开臧否,相比从前也是更趋谨慎。 最终打消我顾虑的,是看到了主播提前一周发来的访谈提纲。这一点我很感动,若干年前我也试着做过微访谈,准备期间还是比较看重这个底稿文案的,至少保证双方都能有备而来,知道对方想问什么,又怎样顺带着说出自己想表达的事情,不至于“掉海里”。 提纲的问题看似浅近,不会涉及太多专业性的东西,妙在提供了一些圈外人的角度,那是一些站在圈里的人很少想的问题。有些问题直到访谈前,我也并无确切答案,何况有答案也未必就对解决问题有效,但想想何妨?至少对于我这个自诩的原教旨主义者来说,遇事换个路子换个角度,不无裨益。 按照提纲整理了答案,并邀请要人帮忙给把了把关。录制当天动用了三件设备:手机、Kindle、录音笔。毕竟不是常做这路节目的玩家,多少有些紧张,差点儿就想照着稿子念了……让我状态松弛下来的,居然是当天信号不好,中断了若干次,有些问题说到中途,没信号了,只能“不行,打头来”,有的表述重复了,有的预先想好的漏掉了,索性不管它,已经这样啦,想起什么说什么吧。 提纲的结尾有两个必答题,似不妨偶尔问问自己~ 1.推荐一两个对你的生活或工作很有帮助的App或智能产品。 2.推荐一个你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渠道或方式,越独特印象越深刻。 尤其这第二题,起码会警醒一下,还在持续学习吗? 扫码可以听,iOS播客和喜马拉雅都行。 给我的头衔是"业余京剧演员",确实很业余,太久没上台了,估计再沉个两年,会找个机会把《铁冠图》搞一搞吧。这是后话了。 节目上线是在2020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周一,所以我决定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一个周末发在这里——这句话挺难说,据我说我没缓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