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新识·抓帔掩井

 小玉声 2022-02-17

看旧影,难免提及各位前辈,为保叙述顺畅,斗胆免去先生老师之类的敬词,但绝无不敬之意,在此要先说明一下以及致歉。

武生戏里有几个桥段是“封神”的:在典籍中常看人记载老前辈来得如何如何出神入化,但现实中基本没见过太如意的版本,《长坂坡·掩井》这“抓帔”就是一例。

一提这下,则言必称杨小楼。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提到和杨小楼合作的时候,《掩井》这场占篇幅最大。所述令人神往,走的东西不多,但很醒脾:一抓帔发现没抓着,一个反蹦子,跪下,帔往椅子上一盖,开唱。说来轻巧,但后来几乎少有能够完全还原那电光石火一瞬间的版本了。

所以厉慧良另辟蹊径,用了杭嘉湖流行的走法,抓完帔走一倒插虎,接跪蹉,晚年不来这高难度的,抓下帔来,扔高儿,转身抄住接一翻身,脸朝“井”跪右腿,再接一串跪蹉。这么一来几乎有夺朱之效,目前更流行的反而是这个路子。毕竟,抓帔未必如意,不管抓得好坏,接下来走个大点儿的技巧,也能赢一堂彩声。天长日久,后学的着力点基本都放在倒插虎和跪蹉了,抓帔这下能走得好的反而越来越少。可回看厉慧良几份录像,这一抓虽不一定每次都够脆,却也是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且扔帔、转身抄住,都自然顺当,起落都在掌握间。马玉璋走这个,就还得探身够一下。老角儿走技巧,安排是否合适或可商榷,妙在自然。

王金璐爱要个脆劲儿,也不多难为旦角儿,糜夫人到这场就是披着帔了。这下固然是一抓即脱,极聪明,只是若在老剧评家眼里,未必是可取之道。京剧有些妙处,是要把“笨拙”的东西练得顺了,熟极而流,才有动人的力量。直接走“聪明”的,难免让人觉得“换我也能来”,虽然实际上并不是换谁都来得了那么紧那么脆的,但给人这种感觉,终归可惜。

王金璐长坂坡,糜夫人这场就是披着帔了

俞大陆和刘秀荣配合,是最接近传说的,只是用了倒插虎,又不全是杨派了。留下一版电影,一版舞台录像,细节处理有异:其一是抓帔时候,喜神是抱着还是放地下,其二则是抓帔用左手还是右手。电影是右手,舞台版用的左手,按梅兰芳叙述,杨小楼用的是左手。李玉声曾在微博分享过左手抓帔的身段要领:

脚底下有步法,左手抱着阿斗,向上柱垫右步,顺势把左手的阿斗交右手,往上门儿一望,然后,向上柱上右步,左转身,看糜夫人,急上三步,左手抓披,反蹦子,跪右腿开唱

不能让糜夫人招架不住,有往前奔的感觉。抓披动作要快,先用手指向上推搓,使披和褶子分开,再以手指推搓势,变为满把抓

我开始学的是右手抓披,正蹦子杨老板的左手抓,是我父亲给我说,左手抓有戏,好做戏!戏出来了,动人心弦;戏出不来,反而不顺。

李玉声微博

学杨的,自然也少不了有用左手一试的欲望。奚中路早年用右手,后来有一版史依弘来糜夫人,是用左手抓的。朱家溍用的也是左手,但和宋丹菊配合没平时默契,有点儿求脱反固的感觉。整出《长坂坡》里糜夫人虽然是配角,但这一场肯定得用点儿头路的心思。

回头看俞大陆的版本,电影多少吃了剪辑的亏,连着两处给赵云推了个脸部特写,要“内心表演”、“刻画人物”,整个的气韵反而中断了,不怎么顺畅。抓帔那下,都是刘秀荣已经上了椅子,俞大陆才入画,看似迟了,可要的就是这种“眼看着来不及”的紧张感,赵云疾步上前,抓住帔时糜夫人从另一侧下椅子,其实尺寸正好,不早不晚。

电影《长坂坡》,给赵云的特写之一

这里头糜夫人不光要提前把零碎儿拾掇利落,位置要求更严苛。刘秀荣对舞台位置的把控极准,“曹兵他杀来了”,朝外指是为了把赵云支远些,自己看似要往前走,但是“本地窝儿”一转身就奔井口去了。若非如此,赵云转身时发现有变,三两步就赶上了,糜夫人必然死不成。窃以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李玉声录《名段欣赏》的《掩井》,谭娜朝外指时候,站的位置也是不动的,得留出跑动空间来。相比之下,邓宛霞就太实在了些,跟着赵云往前上,再转身顺线帘子时,也没往回撤步,这么一来给李玉声留的空间就极其有限了,很影响发挥。

但搞不明白的一点是,现在的不少糜夫人都爱往前窜两步,有的甚至比赵云窜得还靠前,顺完线帘子转身又得跛着奔井口去,赵云转身看见,又要追又不能疾步,因为稍微快一点就追上了,所以变出了一些奇怪的步法,比如趋步上前赶的。无奈之举,其实没道理。情急之下,脚底下最快的步法就是圆场,其他任何的蹉步倒步都没这个快。糜夫人前面一拐一拐,赵云在后面一溜趋步,到底是想追上还是不想追上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