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到一句话,鉴于后半句碍口,只说前半句:人生两大恨,一恨名角儿年迈。 昨天刷着个“京武会”奚中路演《反西凉》的视频,剧目确实很抓人,平时不见他贴这戏,还是盼着他能来点罕见的。毕竟他的戏太准了,准是个好处,但准到极致也难免让人觉得少变化,比如《铁笼山》的起霸,圆场儿,那能叫好儿的地方都是固定的。可每回都是“死好儿”,略缺新鲜感。 然而看完视频,忽然就想起这一大恨来了。 头场不穿红,大概箱上赶不过来再扎一回靠,就直接墨靠褶白蟒了,能理解。连人带椅那一个下高儿,就实在没什么走的必要。技巧如果走不顺,大可不走。为走而走,仅剩噱头了。一惊而坐,起身时已略显狼犺。下来时不求桌子垫多高,关键是好看,若要好看,还是椅脚落地更顺。双脚落地,手带着椅子,人肯定是撅着的,造型实在有失美感。 耍下场掉枪,观众也原谅。第二番再走背后接枪,是接住了,但也不似往日从容。那一瞬间真觉得,他是老了。 其实感慨他的衰老不是从昨天开始的,四五年前,有个《挑华车》摔叉的录像,侧幕条视角,落地再起身的时候已颇显疲态,没那种“弹”劲儿了。 平心说,同代武生里,奚中路绝对算数一数二的人物。其他人有嗓子的,转工文武老生,身体条件衰退的,考虑转入教职。唯独他,始终坚守本行本工一线奋战,甚至到温州跑码头,六十开外的人,还能让人觉得是“没有感情的圆场机器”,很见功底。 这种“坚守”足以让人感动。但坚守同时有个界限,就是不能让观众看戏的时候觉得心疼。一旦在台上开始让人揪心了,有害英名。论资历,他绝对是有资格对演出的戏做一做调整的,论年纪,也到了该琢磨变范儿的时候了。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怎么克服衰老,让观众看不出老态来,那就是要走心叠褶儿的地方了。 看下一场他贴什么吧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