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熙长还原几个古碑未刻时系列,趣味十足!

 青木森森 2022-02-17

一、《秦昭版》

秦量诏版,青铜制。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据史载,李斯手书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山、芝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了方便辨识,笔划方正但结字错落,以刀代笔而落刀出奇不意,笔简意不简。

金熙长认为《秦诏版》为“率真自然、高古隽永”书风之最,后面的《开通褒斜道刻石》等书风受其影响深刻。

Image

Image

二、《汉少室石阙铭》

“少室石阙”为著名的“嵩山三阙”之一,石阙高约四米,宽二米,厚七十厘米。

汉代篆书刻石极少,“袁安”、“袁敞”碑出土以前,“少室石阙”很为学界推重,此刻石笔致圆转,朴茂沉厚,康有为评:“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稀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王澍跋:“石甚粗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则虽未工而字殊朴茂。”

金熙长评《汉少室石阙》:用笔中锋而暗藏古韵,结体端庄而奇趣天然。艺术价值在峄山碑之上。

Image

Image

三、《汉金文》

汉时日用铜器广泛使用,青铜器皿上多为素面,纹饰日渐简朴,铭文渐短。内容一般记载器物的名称、制作年代、重量、容量、管理者等。

上面的文字虽用的是篆书,但明显隶化、体势开阔,笔画瘦硬,笔势流动散漫,大小及布白方正中又错落有致,用笔稚拙而耐人寻味,用笔沉稳爽利,不假雕饰,这种方整而率真的古朴书风为后来的篆刻家所用。

金熙长评《汉金文》亦篆亦隶,亦繁亦简,用笔方正而散漫,结字凝练而有趣,书风似装饰又简约。

Image

Image

四、《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迺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金熙长评《祀三公山碑》:用笔中锋,线条苍劲,笔画往往暗藏波澜,有袁安碑之遗韵;结体奇拙,书风古雅端庄中又见散漫与夸张。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高古书风,独树一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