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节,撑起做人做事的精神脊梁

 彭允好 2022-02-17

中华民族历来英雄辈出,猛士如云,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世人津津乐道,传扬歌颂,而最让世人为之动容,肃然起敬的,莫过于他们在危难面前,在生死关头,所体现出来的高贵气节。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气节,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正气、骨气、志气,及坚定不移的道德修养、信念、节操。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了十二例铮铮铁骨、威武不屈的忠义守节之士,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养成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十二例分别是:1、齐太史简,2、晋董狐笔,3、秦张良椎,4、汉苏武节,5、严将军头,6、嵇侍中血,7、张睢阳齿,8、颜常山舌,9、管宁辽东帽,10、诸葛出师表,11、祖逖渡江楫,12、段秀实击贼笏。

十二例铮铮铁骨,就如十二根参天巨柱,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浩气长存。

唐太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文天祥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一个人对气节的坚守,彰显着一个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要求,也彰显着一个人最终的精神素养。

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崖山海战兵败后,陆秀夫心知无力回天,决心以身殉国。他劝说赵昺当为国死,不可受人凌辱,于是背起八岁的幼主赵昺,用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束在一起,跳进茫茫大海。随后殉国的军民有十多万人,向世人彰显了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南明隆武元年,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率军抗清,遭遇埋伏,被押送南京狱中。清廷派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暗讽洪承畴失节投降,表达自己效仿史可法慷慨赴义的决心。临刑前,黄道周向南方三拜,咬破手指,留了一封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评价黄道周:“硕学清操,孤忠亮节,克全儒行,无愧贞臣,今谥忠端”。

清道光二十一年,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裕谦在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总兵战死,定海失陷的不利情况下,明知不敌,也要浴血抗敌。战前,裕谦率众将士在关帝庙前祭拜,誓言“毋以退守为词,离城一步;亦毋以保全民命为词,受洋民片纸。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终因战力悬殊,败局难以挽回,裕谦跳入沉泮池中,以死殉国。成为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官职最高的官员。

关帝云: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一个人的气节,是一个人可以顶天立地、昭烈千古的优秀品质。没有气节,人就没有了脊梁骨。纵观人类历史,凡青史留名,卓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守节不移,方能德才配位,受万民敬仰。

孟子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气节,看作为人处世不可少的道德要求时至今日,气节,仍旧拥有股无法估量精神能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文脉

有则故事:陕西商人刘相坤在渭南做生意亏本破产,资产殆尽,儿子送人,妻子死,自己奄奄一息,他将妻子尸体挪于坟墓后,自己仰卧待毙,又在坟外放有纺车、镰刀各一车,上书:人不欠我,我不欠人,有埋我者,以此相酬。

生来清白,死后清白,公正厚道,矢志不渝,这也是做人应有的气节。气节,彰显了做人最后的尊严。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其著作《潜书》中说:“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风气崇尚气节,那么民众就多为正直有德之士;如果一个国家的风气推崇功业,那么民众就多为有才失德之人。

倡导与弘扬做人处事应有的气节,是道德复兴最有力的保障。一个人一旦有了对气节的坚守,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勇于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一个人一旦有了对气节的坚守,在利益诱惑面前,才能见利思义,保住做人的原则底线;一个人一旦有了对气节的坚守,在善恶取舍面前,才能清正身心,扬善止恶,始终把持住正确的方向。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