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记忆 】难忘的拾荒岁月 (五)编织加工

 乡土大河南 2022-02-18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乡村记忆  】难忘的拾荒岁月 (五)编织加工



作者 |万象更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五、编织加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还基本上处于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塑料制成品还不普及,一块塑料单子都是农民家中的“金贵货”,绝大部分生产、生活用品依靠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农作物副产品制作。
农作物除了供给食物外,其副产品秸秆在农民生活中浑身宝贝,作用非凡。路边沟里种植的白腊条、紫穗槐、簸萁柳、塘麻(茼麻)是制作多种用具的必备之物。
白蜡条编织筐子
河边滩涂地、水沟里的芦苇、岗柴(芦狄)是建房的材料,三棱草(水毛花,又叫水三棱草)是编织蓑衣的材料。

在所有农作物中,桃黍的副产品作用是第一位的,所以农民对桃黍的收获十分重视。当年的桃黍不像现在的品种十分矮小,个头都在三米以上。
每年秋天桃黍成熟后,生产队都会按垄分配给各户。砍伐后,用一种比较锋利的签刀把最上面一节秸秆连同穗子签下来,剩下的部分叫“桃秆”。运回家后用棒槌轻轻捶净穗子上的高梁籽,将最上面一节秸秆再与穗子签开,这一节秸秆叫“莛子”,桃黍穗叫“扫帚毛”。
梃子
农作物中另一个作用大的是小麦秸秆,当年的小麦不像现在的品种越种越矮,个头都是在一米二左右,而且秸秆柔软结实,当地人叫“麦茬”。
麦秸杆
每年麦收季节生产队都会挑选长势好、无倒伏的地块组织劳动力薅麦,打捆运回麦场后认真垛起。组织打场时用铡刀切除麦根,再安排劳动力人工“摔麦茬”。
摔麦茬有多种形式,劳动力撵着打麦场上碾场的石磙摔,在固定的石磙上摔,遇上连阴天拿着棒槌在打麦场上捶,去掉麦籽的麦茬打捆后按人头分配给各农户。
唐河岸边的岗柴林
当年农村建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岗柴、桃秆(高梁秸秆)、麻秆(去除表皮纤维层的塘麻秸秆)织成“箔”做房坡里子,打坡泥巴和搪墙泥巴需要掺麦秸麦糠充当粘合物,麦秸是建草屋顶材料选择之一。墙体材料除了烧青砖、拓坯外,还可以在村庄附近的河边挖垡子。
当年的厨房用具,除了铁锅、勺子、铲子,几乎全部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制作,“簰子(锅盖)”、蒸篦、“矬几(篮子)”,用桃秆“莛子”制作。“锅帽(加热食品用具)、馍篓(装馒头用具)由莛子和麦茬(小麦秸秆)串成,编织“锅帽”时不能用麻绳,只能用莛子篾子编织。
刷锅用的“刷子”和扫地用的笤帚由“桃黍毛(高梁穗的副产品)”捆扎而成。舀水用的瓢用葫芦制作。制作簰子叫“纳簰子”,制作矬几、莛子筐叫“勒”,这些劳动在当地好像历史上约定俗成必须由妇女干,男人干了会被人讥笑为“婆娘儿调的”。
农家的日常生活、劳动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制成。挑东西用的箩头、箩筐,装粮食用的浅筐、粮食篓,养小鸡、小鸭用的鸡笼、鸡罩,用白腊条或紫籽槐编织而成,这些硬实的条子不足时,还会夹杂一些柳条充数。
囤粮食用的茓子和天热季节睡觉用的席子,用桃秆篾子编织,这两种用具也可以用芦苇编织,而且质量相对较好,但平原地区可供种植芦苇的地方不多,当地绝大部分农户是用高梁篾子编织的。

以前南阳人床上铺的稿,估计好多年轻人都没见过
睡觉铺床需要的“箔(铺板)”和“稿荐(作用与现在床上的铺板和棕垫子一样)”用桃秆和麦茬织成。
麦秸秆编织草帽儿
拾柴火必需的大耙子耙排要用桃秆或麻秆织成。避日挡雨的草帽、“凉帽(圆锥形斗笠)”、蓑衣,分别由小麦秸秆、桃秆篾子和三棱草编织而成。
柳条编织筐子
日常生活劳动必需的簸箩、簸萁、八斗筐,则由簸萁柳收割后经制软编织加工而来。
在编织制作这些生产、生活用具时,麻皮、麻绳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当地主要使用本土出产的塘麻(茼麻,茼麻麻砍伐后必须在堰塘中沤上一段时间才能把表皮的麻剥下来,故名塘麻)制作麻皮、麻绳。
用麻除了生产队种植分配一部分外,宅基地大一点的人家都会自己种一点,也可以寻找一些野麻补充。当年村子的树林里、村外荒沟荒坡上,到处长有与塘麻同一品种的野麻,只是比田里正规种植的塘麻棵低茎短,长有枝杈。
为了筹措家中需用的麻,记得上小学后就经常跟着爷爷在秋天去村外薅野麻,并且学会了怎么沤麻、剥麻、用“拧车(一种拿在手中转动使麻纤维合成的小型专用工具)”拧“经子(单股麻绳)”。
爷爷在世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箔的编织方法。用一根比较粗的木杆子固定在两棵树上,上面搭上一领成品箔,就完成了场地的准备工作。裁剪好几根经子,每根分别从两头把经子缠绕在两个砖块上,形成两端两个经子疙瘩,把它搭在木杆成品箔上面。织箔的经子根数是单数,一般五根,叫“五道经箔”,只有人死未下葬前使用的箔是四道经子,叫“停箔”。
经子的长短根据床的宽度裁剪,小床箔折叠铺两层,大床箔折叠铺三层,盖房子房坡里子用箔是房坡多长织多长。
织箔两个技术要点,一是在砖块上缠绕的经子固定时要挽成“活捆”,便于织箔时经子抽出。二是织箔时双侧经子疙瘩交替互迈时方向要对头,如果织成“一顺腿”,织完箔一提桃秆全部散掉。

织睡觉用的“稿荐”和织箔同样的设备和程序,只是用料是麦茬,和箔不一样的是大床用的栅子织七道经子,小床用的织五道。

高粱可以铺床用,晾晒棉花、建房用作“里子”
高粱杆做的“箔篱”
先用麦茬编一道长度与栅子宽度一致的“栅子头”,放在搭好经子疙瘩的木杆成品箔上,开始交替互迈双侧的经子疙瘩织压好,然后捋好一束束麦茬重复向上编织,每一束麦茬用经子织压好后,都要用从第一个“栅子头”两头起步的两束麦茬拧边,以固定栅子的每一束麦茬,直至长度够了,再从两侧用拧边的麦茬各编一条辫子,用经子织压、打结后,形成另一个栅子头。用剪子再分别剪齐双侧超出拧边以外的麦茬,一条栅子就织成了。
上初中后自己就制作了一套“扎笤帚”、“扎刷子”的专用工具,平时家中厨房使用的刷子、扫地用的笤帚,一般都是自己动手捆扎的,家中用的“栅子”、“馍盖”,“馍篓”自己也会串,并且尝试编织过乘凉用的桃秆篾子席,掐(编织)过“草帽辫(缝制草帽的初级产品)”,搜集白腊条、紫籽槐、柳条编织过自家用的箩头、浅筐、鸡罩等,每年秋天还要专门去河里薅三棱草,晒干后编织家人雨雪天气使用的蓑衣。
苇子席
当年农村供销社销售的雨具有两种,一是百货门市部的桐油布伞和纸伞,二是生产门市部销售的龙须草或棕丝蓑衣,但当时家中缺少钱去购买,每年秋天都要去村边沟里和河里去薅三棱草,晒干后编织蓑衣。
这种三棱草类似旱地生长的蓑草的中心枝干,但没有上面的一簇果实,每年春季在水边或草丛中一簇簇生长出来,各自独立挺拔、无叉,高度都在二尺左右,尖顶下部结有三五粒棕色小籽,秋天可以下水很轻松地把它一根根拔出来,而且不带根系。
时至今日,我在百度上查阅了所有与“三棱草”有关的野生植物品种的介绍,最后根据上面的特征描写,我确定当年织蓑衣所用的三棱草学名叫“水毛花”,织蓑衣的工艺环节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来,只是对其中个别关键性技术细节现在实在想不起来了。
进入老年后,回味自己年少时经历的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多少次跟随父亲拉一根宅基地上砍伐的树木到年集上去卖,在年集的热闹声中焦虑的期盼着能够卖到钱,全家人好度过年关,若干年份曾经为过年时二三十个招待亲戚的白面馒头而发愁、无奈。
虽然全家人为温饱问题而起早贪黑的劳碌、奔波,但总体感到少年儿童时代的生活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了辛勤劳动的收获和快乐。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经历即是财富”,艰辛的青少年生活经历,支撑着自己从庄稼地里走出来,唯有勤奋是安身立命之本,淡泊得失才能从容面对人生。
优越富裕的生活就能抚养出阳光向上的孩子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未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后,社会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带来那么沉重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未必是孩子之福、社会之福。
现在看看都市里每个家庭的小宝贝,爷爷奶奶护,姥姥姥爷爱,孩子们没有小伙伴,缺乏户外和社会活动,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发育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本人家中五六岁的小孙子,手机、IP玩的溜溜转,还没有到上学年龄,儿子、儿媳妇就给他报了两三个特长班,我说:“孩子这么小,你们折腾他干啥?”儿媳妇说:“爸,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咱不学就落后啦!”

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了人类无尽的追求,认识世界之有限和人类欲望之无限,实际上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平衡的矛盾,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遵循着此消彼长的平衡规律,福祸相连,有得有失。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们,还真是没有我们年少时那样欢乐快活、自由成长好啊。

  

全文完

作者简介

万象更新,社旗县退休人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