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体解析3

 新用户49272060 2022-02-18

实体解析3

在莱布尼茨那里,任何“复合物”都是可分的,每一个复合物都是由一些组成它的单纯实体构成,单纯实体就是不能再分之物。但是,如果单纯实体可以在空间中延展的话,那么单纯实体也就进一步可分,因为任何具有一定长度的事物,无论多小理论上都可以一分为二。因此他得出结论:这些单纯实体必定是非物质的,它们没有广延也没有部分,因而是不可分的。莱布尼茨阐述道,唯一超级单子即“上帝”,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毁灭;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而所有其他普通单子,却可以被创造或毁灭,但创造或毁灭不是通过任何“自然的”方式,而是“一下子”被创造或“一下子”毁灭。而由单子构成的复合物,即“物质对象”,是可以“自然地”被创造或毁灭的。

“如何区分不同的实体或单子?”,莱布尼茨说,自然中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存在者,唯有上帝知道每一个单子的一切。他据此提出:“没有任何两个单子具有相同的特性”。如果两个单子相同,那么上帝也没有任何理由让其中一个单子处在一个位置,而让另一个单子处在另一个位置。根据定义来看,不同的实体是彼此独立的,相互之间不能有联系,那么单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斯宾诺莎设定只有一个实体从而回避了这个难题。莱布尼茨说,单子里面不能有任何移动,也无法在这个实体内部设想任何可以激发、引导、增加、减少的内部运动;“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单子不同于牛顿式的原子,单子是活跃的,其变化来自于内部,而不来自外面(最初的创造除外)。单子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内部包含了它要发展和变化的所有信息。他举例说,就像一粒橡子可以长成橡树,单子的所有变化都是内在的,都由上帝在创造它的那一刻编入了所有的信息。单子是非物质的,它的“生长”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发展,这种生长是内在的。最后,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必定是单子自身知觉中的变化。

必须承认,依赖于知觉的事物无法用机械原因来解释。假设有一部机器,创造水平达到能够思想、感觉、知觉,可以设想按同样比例把它放大,直到人能够走进去,就像走进一座磨坊。那么察看它的内部,会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而绝不会找到任何可以解释知觉的东西。莱布尼茨说,物体(复合的单子)只是看起来相互作用,这种表面的相互作用,其实发生在每一个单子内部,是上帝根据“前定和谐”原则编定的。根据定义,实体是不能相互作用的。但是复合的单子能够看似在相互作用,只要它们的知觉协调一致。比如两个人打架,是这两个人以及在场观看着的人关于两个人打架的那些知觉的和谐。莱布尼茨的结论在17世纪似乎比牛顿宇宙观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这说明范畴不仅仅是逻辑思维的规定,而且是存在的意义,实体作为后者更加重要。笛卡尔的“我思”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在这里主体是表述主体的认识能力,近代的“主体”是从认识能力出发,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中确定的,这就造成了思维和存在分立的二元局面,也使实体分成思维和广延两个部分。斯宾诺莎试图把二元拉回一元,却对实体的“能动性”有所忽视。康德、费希特倒是把“实体”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却把实体限制在主体中,对于外部世界避而不谈。最后黑格尔收拾“残局”,实体和主体不是分立的,客观和主观能动并不冲突,赋予实体能动性,摈弃二元对立局面,把近代和古代的精华对接起来,这种看法只能由体系本身的陈述予以证明。

在黑格尔那里,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实体自身就有“能动性”,这意味着实体自身内部就蕴含着矛盾,会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现实。举个栗子,我们在小时候,做错事情被爸妈训斥,总是想离家出走,长大之后明白了家庭本身就是我们的“根”,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是把家庭视为一个“客观对象”,而认识到自己(主体)就是家庭(原本的客体)的一部分,生活于家庭的我们,即使去了再远的地方,家的理念作为整体都会一直牵引着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的纽带,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自然界就是绝对精神展开的结果,绝对精神本身就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引导着自然运动和人类精神的运动,人类精神对宇宙奥秘的领会,就使绝对精神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这一番“怪话”的意思是:实体是自身运动着的整体,它自带目的,人类认识的推进,和整体的运动是同步的关联着的,所以实体本身也是主体。实体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只有实体从“潜在”状态展开,表现自身并重建自身的同一性之后,它才会从彼时贫乏的“起点”,返回此时丰富的“终点”。

马克思曾指出:“在黑格尔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必然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改了装的以上两因素的统一,这是对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最佳诠释。斯宾诺莎的“实体”把笛卡尔的“广延”和“思维”都包括在内,广延和思维在实体内的同一,即哲学史上“思维与存在同一”原则的发展。黑格尔主张的实体是“活的实体”,所以不满足于斯宾诺莎的“实体”,而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结合进来。

可是作为抽象自然界,实体怎么可能是活的呢?这是机械论自然观所无法理解的,但在西方哲学史上,认为自然界是活的实体的观念古已有之。黑格尔所谓“活”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思辨意义上的,即思维能够展开自身,能够自我否定,然后扬弃否定,通过否定和否定的扬弃,而实现自身的成长。他把这一过程概括为:首先“单一东西分裂为二,然后对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最后“重建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他认为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才能实现。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对“形式”与“质料”之间关系的看法得出结论:人的认识形式是由理性提供的,而内容是通过感性直观从对象得到的。在理性方面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在对象方面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则表现为:从演绎推理所得出的那种介于一般和个别之间的东西,与由归纳推理得出的那种介于一般和个别之间的东西(黑格尔称为普遍和个别之间的“特殊”)的同一。亚里士多德说:人类的智慧是推理式的,人类的知识是零散式的,是一步一步前进的。而上帝的智慧与人类大不相同,上帝没有类似于人的印象、感觉、欲望、意志那样的东西,上帝的思维是直觉式的,于瞬息之间明察一切,不需要通过现象及其形式的推理过程,就能一下子实现对本质的整体把握。

黑格尔的过程哲学只承认亚里士多德关于认识一步步发展的思想,认为绝对本身(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式本身就应当被宣布为本质。黑格尔说,正因为形式就象本质那样,形式对本质是更本质的东西,所以应该把本质理解为形式,本质有着展开了的形式的全部丰富内容。按照“绝对”的本性,它是现实、主体、自我形成”,在形成的结果中,包含着发展过程的全部丰富内容。这些内容以“中介”的形式表现出来,“中介”是自为存在着的自我的环节,纯粹的否定性。例如:胎儿自在地是人,而有教养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在自为的那个东西”。黑格尔指责那种“否认外在自然中含有目的性”的哲学,他解释“实体即主体”说: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不动的东西;不动的东西自身却能引起运动,所以它是主体。它引起运动的力量,就是自为存在或纯粹否定性”。目的已实现或具体存在着的现实,这就是运动,这就是展开了的形成过程,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个运动上,这个过程就是实体“自身”,因此,实体是作为结果而存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