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哲学(欧陆唯理论)

 茶香飘万里 2015-12-10

     近代哲学(欧陆唯理论)——

    绪言

    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把颠倒了的理性与信仰、人与神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教会权威的衰落与神学的失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第次发现了人(人的尊严;人的才能;人的自由),第二次发现了自然(和谐的自然;能动的自然;经验的自然)。近代哲学是人类理性的第二次自觉,经验论对唯理论都属于理性主义。科学与哲学相互交织,互相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具有探索自然奥密的求知精神,重视实验和观察的求实精神,通过精确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理解世界的机械论模式,表明自然科学具有丰富的哲学精神;哲学适应了科学需要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阵营的对峙渗透着对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机械论特征;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建立起来的。近代哲学还具有深厚的思辨和实践精神,并自觉将思辨与实践相结合(这已经包含着哲学向生活回归的某种倾向)。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能在中世纪哲学中找到渊源,如奥古斯丁的“光照说”对唯理论“天赋观念论”的影响,罗吉尔·培根的实用科学精神对经验论的影响。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中世纪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在近代的变种。直至现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依然继承英国经验论传统多些,欧陆哲学继承唯理论传统多些。

    部分由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作祟,“唯理论”或“理性主义”和“经验论”这些词容易误导我们,仿佛“唯理”便不重视经验,“经验”便不重视理性似的。我想强调两点:第一,“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些分类适宜于哲学的学理领域,而不是针对日常生活(常识)而言,也就是说,哲学家们是在哲学学理而非“常识”层面上讨论“唯理”或“经验”的。第二,唯理论不是不重视经验,而是以不同于经验论的方式重视经验;经验论则在某种意义上,比唯理论或“理性主义”还更为理性。

 

    (一)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所有的科学门类都统一于哲学之树(形而上学是树根,自然哲学/物理学是树干,各门应用学科是树枝),这种统一性以普遍数学作为方法。普遍数学方法有二:度量(比较)和顺序(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形而上学的方法是分析到综合,其方法论原则有四:充分怀疑;充分分析;充分综合;充分列举,达到完全真理。

    笛卡尔的怀疑论站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他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试图通过怀疑来夯实认识论的基础:为人类知识找到不可怀疑的地基。普遍怀疑各类知识的地基是不牢靠的,它们都与梦境事物有关:我们都有过被感觉(梦境)所欺骗的经历,因此感知到的现象世界经不过怀疑的推敲;无法区分梦中的自我与清醒的自我,用有无外物对应来区别梦幻与真实也无济于事;可能有一个“邪恶的精灵”把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置于我们心中,因此数学观念作为思想的对象也不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思想可以怀疑一切对象和内容,却不能怀疑自身:我无法怀疑“我在怀疑”(否则陷入逻辑悖论)。因此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反思意识),一切思想(意识)活动的核心是对这些活动的自我反思。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自我”),主体就是实体,这里的“故”表示的是作为本质的“我思”与作为实体的“我在”之间的必然联系,“自我”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像“自我”观念那样自明的观念就是真观念(包括“自我”观念本身),按照观念的不同来源,有三类观念:天赋的、外来的(由外部原因引起);虚构的(思想自己创造)。“上帝”观念具有无限完满性,它不可能得自于“自我”的有限完满性,因此人人都有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上帝存在的唯理论证明)“我思”是单纯的思想原则,“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从前者到后者建立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过渡,进而保证了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确定性。“广延”观念同样满足天赋观念的“来自上帝、自明、与实在相符合”的标准,我们关于外物的数目、形状、运动等观念是确定的:它们之所以与实在相符合,是源于无限完满的上帝。一切外物的本质不是它们的可感性质,而是与我们的天赋观念相符合的广延。

    实体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心灵与物质都不依赖它物而存在,思想和广延没有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人是两个实体的结合: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这是身(物)-心二元论。心灵活动通过位于脑部的“松果腺”牵动精气的活动,从而可以支配身体活动。

    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的存在,心灵的认识能力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造成认识的错误,同样来自非理性的欲望造成伦理上的恶,因此要用理性克服非理性。(理性主义)

 

    (二)斯宾诺莎——

    为了避免方法论的无穷倒退,斯宾诺莎设定了作为获得真理的原初工具的方法论。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方法不是别的,只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为了打破反思的观念的恶循环,他提出方法论的反思始于天赋观念,“真观念”即是这种方法论的出发点和前提:“正确的方法在于真观念的确认”。真观念是对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思,又是判断这一思想内容是否为真的标准。为了知道“彼得”的观念是否为真,我们不能把此观念与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相比较(观念与外物没有共同之处),而只能用一个真观念与“彼得”的观念进行比较(反思):“真观念是真理自身的标记”,“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区分四种知识:由传闻和符号得来的;由表面经验得来的;由推理而来的;由直观而来的。前二种是意见和想像,是错误的根源;第三种是理性,由真观念推理而来;只有直观知识才是对事物本性的直接认识,它们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它最完满,最简单,最自明,是第一个真观念: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是惟一的,因为它包含了无限属性和状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于其中(但并非存在与认识的总和)。实体、自然和神是同一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在神之内”;作为整体的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作为实体的部分的总和是被产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作此区分可避免泛神论及区分哲学自因与科学因果的关系)。属性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内在规定性),无限的实体有无限的属性,但人所能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样式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外在表现),是个别事物,都处于因果链条之中。实体就是上帝。

    斯宾诺莎“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把人的情感看作“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他的自然观是严格的决定论,认为一切事件都发生在因果系列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是个体的“现实本质”和人类德性的“惟一的基础”。善不过是所有快乐及欲望的满足,恶不过是所有痛苦及欲望的折磨。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人的完善性表现为控制情感的自由,是和最高知识(关于神的知识)统一的。关于神的知识是灵魂的拯救之路,由它通往最高的幸福(这是哲学的目的),所谓“最高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连续地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它与财富、荣誉、感官快乐带来的世俗幸福是势不两立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至福:通过形而上学思辨能达到“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一致”的境界。理性主义自由观。

 

    (三)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的实体观既不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心-物),也不是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实体),而是多元论(无限多的单子)。单子论反物体实体(原子可分论)、心灵实体(笛卡尔)和唯一实体(斯宾诺莎)。单子有如下特征:没有广延,不可分,不是物质实体;不能以自然(组合或分解)的方式产生和消失,以非自然方式由上帝“突然”创造并最后归之于无;不受外部影响,没有“窗户”,不能接纳其它实体或偶性的作用,单子之间靠上帝的“先定和谐”(而非其内在本性)互相联系进而组成世界;不同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其区别是质的而非量的。单子的本性是表象,其按照表象清楚程度可分为三级:最低一级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非动物及非清醒的人);较高一级具有动物灵魂,它们有记忆;最高一级具有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理性有两特点:按照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来思维(“精神”);能够以“自我”为思维对象进行反思(即“统觉”,相当于笛卡尔的“我思”)。单子具有间断性,因此存在不同的物种;具有连续性,因此“自然界从不飞跃”,从而解决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困境:身心之所以一致,并非由于“松果腺”的作用,而是源于上帝精心安排的先定和谐。他把有知觉能力的单子当作决定万物的实体,把世界看做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而不是无生命的、需要外力的推动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代的生机论思想,用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机械论世界观。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因为一切完善性的主语即最完善的“有”必然存在或能够设想);宇宙论证明(作为宇宙整体/偶然事物的充足理由的神必定存在于宇宙之外);永恒真理证明(不同于偶然真理的永恒真理一定是某个必定存在的永恒精神的一部分),上帝是所有可能存在事物的源泉,因此是一切必然理由的根据;预定和谐证明(无“窗户”的单子只能依靠必定存在的神才能组成世界)。上帝是最完善实在的存在物,它超理性,但不反理性。

    上帝作为全能的造物主,按照必然理由律创造出无数的可能世界(逻辑上不矛盾的所有事物组成的类),它们彼此和谐,没有矛盾。上帝又按照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上帝依据其全善的自由意志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挑选出来的最好的世界。

    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是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关于前者,莱布尼兹把恶分为物理的恶和伦理的恶:物理界充满预定的和谐,“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不是对人类有意的伤害,它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伦理的恶则是为了衬托善的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善就毫无价值了,作为局部的恶是为作为整体的善而存在的。(此论证可上溯到斯多亚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关于后者,莱布尼兹是微积分和符号逻辑的发明者,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是其哲学的逻辑前提。普遍数学能用计算来代替思考,“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像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万一发生争执,正好像两个会计员之间无须乎辩论,两个哲学家也不需要辩论。因为他们只要拿起石笔,在石板前坐下来,彼此说一声(假如愿意,有朋友作证):我们来算算,也就行了。”

 

    近代欧陆唯理论的代表,除上以上三位,还有马勒布朗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