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默默奉献的英雄—— 参观涪陵816工程

 僰俗 2022-02-18

荣昌  赵良

这些天正在央视1台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其中一个情节让我感动。周氏兄妹的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老党员,八级技工,为了国家利益,义无反顾地从东北来到重庆的荒僻大山之中支援大三线建设,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剧中多次出现周志刚工作的山洞洞口,很像我前些时去涪陵参观的816核工业工程遗址的洞口。不知是否真是这里,我想借此说一说涪陵816核工业这项宏大的工程。

说起涪陵,首先想到的是榨菜。可不是吗,涪陵榨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说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榨菜,涪陵还有武陵山大裂谷和记载长江千年水文信息的白鹤梁。前些时同几位朋友去涪陵游玩,就专程去体验了武陵山大裂谷的壮美。

这是且不说武陵山十里大裂谷的雄阔壮美,也不说白鹤梁的千年题刻,单说一说参观涪陵816核工业工程遗址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

说起涪陵816工程,还得先了解我们国家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抽调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他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从此不用再惧怕核武这个纸老虎的威胁。

原子弹爆炸成功,给中国内外交困的外交环境打开了突破口,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积贫积弱,虽然建立了新中国,也在抗美援朝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核威胁依然是一朵笼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乌云。原子弹的爆炸,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信,中国人从此站得更加高大,更加伟岸。

在此背景之下,816工程被提上了日程。1964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196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央军委8342部队前往重庆涪陵白涛镇深山,开始进行816工程施工,史称“816”地下核工程。

816工程是专为生产原子弹所开展的重要工程,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即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及化学处理工程,代号“816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为此,白涛镇的居民迁出,白涛镇这个地方自此在地图上消失。

816工程全程秘密建设,自1966年起建至1984年停工,工程历时18年,动用6万余人,总投资7.4亿元。停工时其主体工程已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0%。

由于816地下工程为人工开挖建造的,因此也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

在岩石山体内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堪称世界之最。为了挖掘洞体,战士们渴了就喝山体渗水,累了就靠石休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充分体现了当年三线建设者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工程停建以后,主要设备都被拆卸运走了,但从留下的很多痕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经那个核工厂的森严景象。

导游告诉我们,与一般宏大空旷的洞体不同,这里大部分进出的门都极其狭小,门洞却有2米多厚。“如果建成投产,洞内会产生很强的辐射,为防辐射,才会有这么厚的墙和铅制的厚重门板。”

在原来的反应炉锅底洞体内,坑坑洼洼的墙面上还能看见拇指粗的铁条。据说当初拆卸工人进来这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整个墙面都是由厚重的不锈钢板铺成。导游说,数吨重的钢板是如何被运到山体内部的,至今没人猜得到。

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控制室内密密麻麻的核反应堆监控仪表。“这里有2001个仪表,监控着2001个核反应工艺管,保障生产流程不出问题。”导游说,别看这些表和家用电表长得挺像,但当时都算高科技产品。在1978年,一个表造价就高达1300多元。

距离洞体不远,有一处叫麦子坪的地方,是原“816”厂的生活区。很多当年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居住于此。如今,他们还时不时会到洞口附近走一走、看一看。

1966年,正是三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的第二年,中央批准建设“816”工程。“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了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数万建设者拖家带口,一头扎进了涪陵的小山沟里。

“我跟着父母来的时候,这里处处都是荒山老林。”816景区员工金莉说:最困难时,一顶帐篷挤进100多人。下雨的时候,被子上盖塑料布,床头还要支把伞。最好的房子叫“干打垒”,也不过是用泥土或石块盖起的简易房。

生活条件的苦,并不影响工程建设的火热,乌江两岸的工程会战一个接一个。“那真是火红的年代。”

参与建设的老兵回忆,“入夜之后依然在施工,站在高处向工地眺望,夜景极美。金子山下灯火通明,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小火车专列南来北往,车辆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工兵们的号子声还有广播声,汇成一曲美妙乐章。”

816工程军工洞体紧临乌江,背靠武陵山。为修建该工程,工程所处的整座大山都被挖空,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高达151万立方米,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总长24公里。

在山林和周围山丘的隐藏之下,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

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

万多人参与建设

2009年12月,816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816工程遗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8年1月27日,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7月29日,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整个洞体建筑体量庞大,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楼层功能分布明确。

我们也知道,现在洞中已看不到什么原有的设备了。尽管这样,穿行在宛如迷宫的庞大洞体里,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是无比巨大的。

伸手触摸略显粗糙的洞壁,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个头戴安全帽的工程参战人员,正挥汗如雨地清理洞内的石渣,他们的头顶上矿灯闪烁,满是尘土的脸上汗水成串滴下。洞内开山炸石的炮声隆隆,震耳欲聋。

816工程遗址轴向叠加全长20余千米,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

洞内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建筑布局宛如迷宫。我们紧跟导游,生怕走丢了找不到出去的道路。

说实话,参观816工程遗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洞内的设施绝大部分已经拆除,剩下的都是些外壳。

整个参观过程都是在洞体里穿行,不断的跟随导游上楼下楼,穿行在大大小小的洞体中,似乎有爬不完的楼梯走不完的洞体。

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革命先辈们为了祖国的安全奉献自己的一切。“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壮严宣誓后,数万名士兵、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走进了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硬是在乌江之畔的金子山腹中“挖”出了一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

“816”这个曾经神秘的工程代号,牵系着一段不应忘却的国家记忆。

致敬,默默奉献的英雄们!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