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光:故乡的麦浪

 微湖渔夫 2022-02-18
因为有你,这个社会无比温暖!
图片
风吹麦浪

故乡者,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中国古代对故乡有许多雅称,如桑梓、家山、故国等。《乐府诗集·木兰诗》就有“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句子。《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名句。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妇孺皆知了。
故乡,是一个很神圣的所在。有一位王姓先生,上世纪初生于诸城。成年后先是在“国军”供事,后来去了台湾,官拜“空军司令、一级上将”。九十年代我在诸城工作时,他已入耄耋之年。有客商到诸城投资,我托他给老人捎了一封信,还有一幅取名《月是故乡明》的水墨画,请他回家乡看看。后来,客商告诉我,老人看了信和画,深叹一口气,说了一句话:“故乡?大陆就是我的故乡啊!我想念故乡的麦浪。”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直到93岁去世,也没能再回大陆,再没有看到故乡的麦浪。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图片


我的老家在山东寿光,我是从小喝着弥河的甜水、光脚踩着小清河边的青草长大的。故乡的土地是大平原,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山东的粮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故乡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小麦和玉米,粮食种植水平在山东、在全国绝对一流。

1976年夏天,我在寿光县委宣传部做通讯报道工作,由我现场调查并执笔撰写的《寿光县曹家大队小麦单产闯过千斤关》被《大众日报》刊登,并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山东电视台也做了报道。故乡的麦浪,是刻在我心中的一幅画,是流淌在我血液中的一首诗,是常响在我耳旁的一首歌,是我今生永恒的不忘。

图片

记忆中,故乡的麦浪是彩色的。我的父老乡亲和天公一起,按照季节变化,挥动如椽大笔,在故乡辽阔的大地上精心涂抹着,绘制着,创造着,笔下的千变万化,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图片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一场透犁的春雨过后,那蛰伏了一个冬天、像地毯一样的麦苗,便眼睁睁地看着蹭蹭地往上窜。起身、拔节、挑旗、打包、吐穗、扬花、灌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长到半米多高,麦田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图片

一望无边的麦田,绿茵茵、清爽爽、亮晶晶、笑朗朗,在微风里泛着绿浪,密密匝匝的细碎白花绽放在无边无际的绿海里,麦穗儿扬起高昂的头颅,露出细细的麦芒,用淡淡的清香纠缠着缕缕白花花的阳光。

站在高处,放眼远望,一方方麦田,一片片蔬菜,与一座座蔬菜大棚交错种植,远远看去,大地被分割成墨绿色、粉绿色、淡蓝色、灰白色几个大色块,所有的农田,又被一条条黑色的道路和纵横交错的绿色农田林网包围着,整个故乡大地,就变成了彩色的棋盘,那一个个村庄,就成了棋盘上的棋子,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形成一幅极美的色彩构成,自然而又和谐。

图片

听过很多关于麦田的音乐,高晓松就是“麦田音乐网”的创始人。北京市很早就举办过“麦田音乐节”,主题是“身在都市,心在麦田”。还有很多世界级画家也喜欢以麦田为创作素材。米勒一生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拾穗者》。梵高更是钟情于麦田,创作了很多与麦田有关的油画,《有乌鸦的麦田》是他的代表作。我想,这麦田的秀、麦浪的美,全世界应该是公认的。

图片

过了立夏,小麦开始泛黄。一望无边的麦田里,先是绿中带着黄,黄中夹着绿,一阵暖风吹来,转眼间,绿色褪去,大地变成一片金黄。芒种过后,生长了八个月的小麦,成熟的季节就到了。这是故乡最忙的季节、最热闹的季节、最激动人心的季节。

图片

麦秆儿一棵棵茁壮地立着,麦穗儿一个个骄傲地挺着,麦芒儿一根根笔直地竖着,麦粒儿一颗颗饱满地鼓着,内行人打眼一看,这一亩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大致多少,单产大致多少,八九不离十。八个月的辛苦终于变为收成,庄稼人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图片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色的大地,滚滚麦浪把故乡的漫山遍野和朗朗天空染成了一片黄。这黄,黄得结结实实,黄得浩浩荡荡,黄得蓬蓬勃勃,黄得翻江倒海、惊心动魄、金光灿灿,故乡满世界变成一片金黄。金黄的麦浪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浓浓的麦香在微风吹送下沁人心脾。

图片

风来了,一波接一波风起云涌的金色麦浪,犹如丝绸柔滑,又如海浪澎湃,肆意地在田间地头漫延流淌。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扑打着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车, 淹没了沟渠,淹没了村庄,淹没了太阳。像一幅浓烈的油彩画卷将大地渲染,比大海的波涛还要壮观。

图片

麦浪翻滚涨碧空,请君同上紫云霄。随着麦浪起伏,天地沙沙作响,好似优美的歌声,又如动听的交响乐,随风飘摇,传遍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金色的麦浪,金色的歌声,金色的果实,金色的梦想! 

图片

静静地站在阡陌纵横的田头,看着一层一层的麦浪,闭上眼,仿佛听到了大地的呼唤,心便有了窒息的沉醉,陡然升起一种情怀。这是种子为土地点燃的辉煌,这是大地为农人回报的壮观,经历冰雪霜冻它不走向枯萎,终于呈现壮丽的华美,让故乡充满喜悦,让天地装满收获,让老人孩子满怀希望。
    
 故乡的麦浪是沉甸甸的。每到风吹麦浪飘香时,男女老少都要忙碌起来。九十年代前的故乡,几乎没有收割机械,人们都是用镰刀割麦的,从收割到贮藏,最少需要两周时间。

图片

割麦子是个非常累人的活,弯着腰一干就是一天,再壮的汉子也得腿疼腰酸。割倒,打捆,还得把它拉到村边场院里,有牲口的人家用板车,没牲口的就得靠人力,后来就陆续用上了拖拉机、农用三轮车。

图片

割下来的小麦,首先梳成小把,割下麦穗,摊在场里,用木叉一遍遍翻动,完全晒干,然后用石头碾子反复碾压,这道工序叫打场。最后是扬场,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让麦粒和麦糠彻底分离。麦子入囤之前必须晒干,防止生虫。

图片

晒干的小麦要装进麻袋,运回家储藏。我最喜欢的活儿是撑麻袋,把两只胳膊全伸进去才能撑起来,很是喜欢麦子顺着胳膊流进麻袋里的感觉,那是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的滋味,再苦再累,一切都觉得值了。

图片

儿时的打麦场,是大人的繁忙场,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那麦秸垛就是现在游乐园里的蹦蹦床,爬上去,跳下来,大声喊,哈哈笑。雨来了钻进垛里避雨,还躲在里面捉迷藏。尽管弄得满身尘土浑身痒,但是很高兴,很幸福。
图片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故乡的麦浪年年依旧,儿时麦收的场景渐行渐远。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机械化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繁忙苦累的麦收变得轻松多了。

图片

一切都在变,而且变得很快,变得很多,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永远不变的是,农人的勤劳和丰收后的喜悦。

图片

一颗麦粒,一株小麦,一片麦田,一季收获,变化出扎根在每个人记忆里的味道。播种、成长、收获、储藏,麦收其实就是人生一场。

图片

芒种已至,东南风起,阳光灿烂,麦浪翻滚,又是一个麦收季,又是一茬穗儿黄。回老家去,再看看故乡的麦浪!朋友,邀你同行,你去吗?
                               
(2021年5月28日于泉城)

图片
更多推荐→

三上宝塔山 秦岭之巅有朱雀 久久见 小吃 胡杨和雁 万家灯火时 岁月 在那遥远的地方 春的梦 书的梦 海的梦 房的梦 粮的梦 小寒瞎想 找到北了 清冷之美 呼伦湖的冰 根河在流淌 又是一年 做好三篇文章 重塑鲁酒品牌 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布局问题 股份合作制是搞活县域中小企业的好形式 来到了伊犁 伊犁的杏花 美丽的那拉提 梦中的可可托海 鲁川情(三) 鲁川情(二) 鲁川情(一) 大山情 杏村情 盐工情 天域天堂的路 生命禁区的魂 圣洁深沉的湖 冰雪覆盖的山 神秘庄严的寺 雪域高原的城 涛声依旧 新的客船 把根留住 老人与狗 去年今日 孤帆一片 神户的牛 新潟的酒 静冈的茶 大阪的城 九州的面 京都的寺 札幌的雪 箱根的山 风雨剑门关 雨中的扬州 探幽千岛湖 关于“被狗咬”的讨论 真实的宏村 八谈活着 七谈活着 六谈活着 五谈活着 四谈活着 三谈活着 再谈活着 春天走了 也谈“活着” 再读《德川家康》 我喜欢孤独 海棠花飘落的时候 苦菜的馨香 感恩所有的相遇 窗外的红玉兰 泰山脚下的“家园小厨” “惊蛰”的雷声 “雨水”季节的雨 我与副总理的君子协定 政研室酒事儿 春的印象 我与共和国风雨同行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聪明智慧与勤奋 黄河情 高原情 难忘的几件事 诺尔盖的黎明 漫山红叶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