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那会儿专利肿么办?故纸来告诉你答案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2-02-18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61)——1941年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专利文稿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变卖藏品以换瓷砖,此件可交流。

去年曾偶获两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部公文。此类国府中央部门的故纸,因上面常有政要的亲批,也常被视为名人墨迹一类,故价格不菲。N年前我曾倒过几张理论上是陈立夫亲批的KMT中执委文稿,占用成本甚大而利润微薄,更兼我也向来不喜名人墨迹,这几年就未再涉猎。此番“重操旧业”,乃是觉得这两件公文所涉之事,颇有新意。

国民政府经济部,系1938年由实业部等部会扩大改组而成,隶属于行政院,掌全国经济事务,首任部长为翁文灏博士(此前任行政院秘书长,学者从政之代表人物)。经济部最初的业务范围很大,后因利益集团之间的倾轧,粮食、水利、农林等陆续分出单独设部,至四十年代初,所辖主要业务大概就剩下了工商业,翁文灏也被折腾的畏畏缩缩,难施拳脚。 
 
这两份公文分别是在1941年1月、12月由经济部下发给一位名叫吕燻的人。这种两个字的名字若非极出名者一向很难检索,果不其然,我没有找到关于吕燻的任何记载,仅从这故纸中得知,他从事炼油方面的研究,曾居住在重庆打铁街,祖籍也许是浙江的。吕燻是否为经济部的下属职员这很难说,他与经济部发生联系,是因为他发明了一种“经济油”(第二份公文中写为“精炼油”,不知是两种油还是同一种油的两种叫法)向经济部申请专利,并最终得到了经济部的核准。 
 
我对于专利这一领域完全陌生,正好借此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我国专利制度的正式出现晚于世界几百年。有学者认为,我国第一件专利是在光绪八年(1882年)诞生,当时由光绪皇帝御准上海机器织布局“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别行设局”,我觉得这种所谓的“专利”,更像是一种建立在皇家意志上的垄断经营权,只能说是略具雏形。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可谓我国第一部有关专利的法规,但由于戊戌变法很快夭折,此案亦未及实施。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于发明或改良的新产品,经考验合格,授予五年以内的专利权,其后有数次修订。同时,南方政府也曾在1923年由孙中山先生签署公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至国府成立,在孙先生这份章程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法规并不断完善,于1932年公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

在经济部成立后,专利权即转归该部办理,所以吕燻就向经济部呈请呗。过程大概是这样的:①吕燻先是提交了一份关于“经济油”专利的材料;②大概是经济部认为不够详细,于是吕燻在1941年1月补呈了一份详细说明书,经济部收悉,并批复交给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审查;③1941年9月,在通过审核并经六个月公示之后,经济部审定批准了吕燻的“精炼油”专利期三年(资料来源于另一孔网卖家2019年的已售藏品,单件即1100大洋),并发给了专利证书;④1942年12月,吕燻可能是对所获专利的级别不甚满意,于是再次呈文希望获得“发明”并请示补注发明物设厂贷款,前项被经济部“无情”否决(但很奇怪公文上这句最终被涂掉了),后项则转发了一份《贷款暂行办法》给吕,让他自行研究再来呈请;⑤按我所藏第二件公文中所留地址,此时吕燻已离开重庆,在巴县青木关开办了一家“建国精炼油厂”,至于该厂情况如何,贷款有无批复,后面的事我就一概不知了。

对此,让我感到些许遗憾,由于早年文献流出时被人拆开贩卖,事隔多年,早已星散不全,我所藏这两张仅仅是其中一环而已(上段中标红的部分)。这些原应是吕燻本人留存的,当年肯定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关于他身份一类的,还有专利证书。而他的呈文及经济部相关底稿即便尚有存世,也是尘封在档案机构之中,民间人士难以一睹。这事于我来说,也就到此为止了。

大概查了一下,自民国以来,北洋时期批准专利97项,国府1928-1944年间批准了595项(数据仅参考了一个文献,未必完全准确,另,1944年国府颁布《专利法》之后的数据不详),吕燻的这个精炼油应就是其中之一。按说,批准专利的绝对数量也不算太少,但专利证书在市场上却极为罕见,我至今也未上手过实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十年前的拍卖记录中找到一张,供大家一睹为快吧。
 
 (非自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回到我所藏这两份文献上来,除了专利之外,从中亦可管窥当时在经济部内是怎样一层一层走流程的。此两份文稿,是由范寿x(应是科员或“笔帖式”一类职员)拟稿,然后逐级上达,钤印我皆已辨识,先后审阅并盖章(或亲批)的人有:

经济部工业司科长:秦宏济(我国第一部专利法专著《专利制度概论》的作者)
经济部工业司科长:张文潜(江苏南通人,纺织技术专家)
经济部工业司司长:欧阳仑(安徽天长人,第一届国大代表)
经济部主任秘书:陈廷煦(第一届国大代表)
经济部常务次长:潘宜之(桂系要员,曾任五战区政治部主任)
经济部政务次长:秦汾(数学家,曾任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地质学家,首批中研院院士)
 
 我也来凑个热闹,当个“参事”算了

这其中两位次长的批示应为亲笔,只是都是简笔,我所见过的基本所有的此类文献均是如此,似乎没人会好好写下自己的名字,是因日理万机忙不过来(从编号可知,全年收文量巨大,平均每天得八十多件,处理全靠人工,翁文灏本兼各职奇多显然是管不过来的,只是秘书给盖个章,一般事务估计到次长签批即可),还是另有诸如“职场习惯”等其他缘故,我至今不明。在这一张纸上,曾有这许多人的“雁过留痕”,也真当得上是内涵丰富了。

科技日新月异,如今再回首看这八十年前的专利,程度或许都无法与目前大学所授相比拟。但却不应忘记,我们每一次前行的起点,其实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在那个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艰苦年代,曾有一个人和一些不知姓名的人为炼油技术的改良而不懈努力,这其实也是在挽救同胞的生命。故纸背后的抗战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静思斋  于岳
                            2022年2月1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