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首山游记

 文超公馆 2022-02-18

如果你现在是在甘肃省山丹县,那么,向北一抬头,就会看到一座高大巍峨、形似龙首的山脉,它像一列天然屏障,大致呈东西向横亘在你的面前。

龙首山(龙头山),为河西走廊中段北山的一部分,东起金昌市石羊河以西,西至张掖市,北达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部。

文章图片1

历史上,自汉至清初的千余年间,这座山脉即是河西走廊汉民族政权与阿拉善高原漠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汉族与游牧少数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它既阻挡了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脚步,也守护着蒙古人通往河西走廊的大门,自古即为军事要地。

文章图片2

此山在山丹县境内的最高峰海拔3076米,位于山丹县东乐、清泉二镇交界处。与祁连山遥相对应,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管辖。

而要想比较完整地了解山丹境内的龙首山,那么你至少要去三个地方:山顶龙王庙、石门峡谷、东乐大口子。

文章图片3

龙王庙

自县城向北观龙首山之南面,似乎荒凉死寂,了无生机,且陡峭险峻,从此面登顶是极为困难的。然而想要到它的北坡登顶,最快捷而方便的路线,便是向北经龙首山口穿山而过,再由红寺湖村向西南绕行至北坡山底。

文章图片4

山丹县清泉镇红寺湖村位于县城北面龙首山东北处,与内蒙古阿拉善盟右旗巴丹吉林接壤,距县城车程也只有半小时左右。境内景观奇特,融古朴村落、高山戈壁、丹霞沙漠、山泉湿地、牛羊驼群等于一体,是休闲美食、徒步体验、写生摄影的好去处,常年游人如织,也是游览龙首山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章图片5

山口有两道关隘,东西山顶各有烽燧一座,像两座门神,依山势扼据山口,山势突兀高大,很是险要。且沿山脊以土石筑墙,沟壕与城墙并行而上,清晰可辨。

文章图片6

众人在检查站停车登记后继而开始登顶。一路上却见与南坡风景迥异,情形大变。攀援而上,沿途峡谷巨石,草坡松林,野兔奔突,不一而足,甚至还发现了一条蛇。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因列河西走廊之北面高海拔处,又与内蒙荒漠相邻,日照与山风强烈,故树木均矮密却不高大。脚下的茵茵草坡与远处赤橙的山体戈壁相互映衬,对比强烈而奇特,令人过目难忘。

文章图片9

及至山顶,巨石林立,松柏其间,这里应该是龙首山在山丹境内的最高峰。沿山脊曲折东行,在峰顶的东端,有一座龙王庙,面东而座,上竖悬一玄底金字“圣天宝殿”牌匾。这是在原处一块巨石上筑建而成,石顶为龙首塑像,供奉尚丰,据说颇为灵验。因几无道路可行,当年修庙所需砖瓦等材料皆为羊驮而上,甚是艰难。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龙王庙前面几步远就是绝壁陡崖,深不见底。向东而望,目之所见豁然而开,千沟万壑伸向无际,飞鹰翔空,乱云飞度,颇具气象。

而向南回望山丹县城,只见在祁连、焉支、龙首、瞭高四山的环抱之中,东南高而渐倾西北,高楼耸立、道路纵横,至郊外又是田野阡陌,树木成线,像一串串绿色的项链交织环绕全城,至西边的最低处,是祁店水库,恰似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县城的尽头,在阳光映射下闪耀着璀璨而神秘的光芒,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所以,特别标明要来此处,并不是它有什么特殊的渊源,而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视野所见。

文章图片12

此行一路上还听说了许多关于此山之民间传说故事,如在龙首山间,有一道“斩龙槽”,崖壁尤如刀劈斧砍,直削而下,此即为相传刘伯温斩龙脉之处。说是刘伯温当年为了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到处寻斩龙脉,也在此斩断了龙脉,红寺湖遍地赤红,草木荒芜,据说就是因为龙脉被斩,龙血浸染而成。还有“龙眼应雨”、“龙首山上戴帽帽,雨水下的起泡泡”等说辞和谚语,说的是预示天气之神奇现象,颇有《山海经》之风,听之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文章图片13

石门峡谷

初秋时节,与朋友们又从山丹县城向北环绕进山。沿途驼队羊群,不时闪现。龙首山的北面,依次路过有被称之为象山、桃花拉山等山峰,两山间还独立一山,山顶似有烽燧矗立,像是个警惕的哨兵,在默默地据高瞭望着四周,不知其名。

文章图片14

站在“后石门护林防火检查站”的大门前,和工作人员交谈中,才知沿对面山谷而行,可通山而过,到达山南312国道,但约需3、4个小时。又见办公室墙上有工作人员管护责任区域图,题有'后石门'字样,但一般地图上却查不到,不知究里。询问方知,此为本地俗名。由此好奇心大起,便向对面山谷一路进去,不想却是千回百转,内藏玄机。

文章图片15

至此不远后向东转进入腹地,一峡谷突现面前,与别处景象又是大不相同。只见悬崖陡壁高耸,河谷巨石遍地,紧窄处只有约十米左右之距,宛如石门一般。向东南在石隙间一路行去,转得几转,又有相似之处,称为二道石门,此谷间依然是惊喜不断。既有巨峰绝壁、松柏森森,又有山花烂漫、坡草青青。上有苍空雄鹰,鸟鸣阵阵;沟壑纵横,山雨成溪。天造地设,鬼斧神功之处俯拾皆是,这是此行意外所获,颠覆和刷新了我们对此山的认知。

文章图片16

初自城中出发时尚感溽热,可未到山前便有山风呼啸,凉意顿生。进山后更遭雷雨冰雹,令人瑟缩,避之不及,须臾间却又风和雨住。阳光漏泄,云霞乍现。

但见山顶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山下光影倏忽,明灭不定。如此一日四季的奇幻之境,令人恍如梦中,一时不知身在何处,真乃仙界也。

文章图片17

虽美不胜收,流连忘返,却见山色忽暗,乌云如墨,恐暴雨来袭。一众也便迅速下山,一路疾行而返,上车不久便大雨随至,幸甚。

山下戈壁无际,茫茫苍苍。驼影常现,羊群星布。更有沙鸡飞纵,猪獾野狐奔突。因几日阴雨,遍地青绿。沙柴土石间,沙葱地耳等野菜郁郁葱葱,遍地丛生。令人顿生口腹之欲,竟幻生出种种食用之法,不禁咋舌生津,口腹有声。

文章图片18

回程中大雨倾盆,才七点多却已天地昏黑。虽打开车灯,亦是视线迷濛,景物难辨。遂一路慢行,好不容易进得城来,却见满街水流哗然,宛如泽国。一路水花四溅,如坐冲锋舟一般乘风破浪回到了家中。

此半日之旅,却幸遇难得经历。赏山间奇景,品四季轮回,阅丰富人生,得诸多感悟,实不虚此行也。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东乐大口子

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龙首山,沟壑遍布,峡谷纵横,许多峡谷山口成为联通塞外和走廊的天然通道。巍巍龙首山脚下,就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山口赫然在目,这就是东乐大口子。

文章图片21

“东乐大囗子 西至甘州六十里,即耀碑谷。山径四达,东走龙首,北迤居延,西连灰谷、观音山口。”(清 钟赓起著《甘州府志校注》)

据《秦边纪略》载:明清时期,龙首山有设防的隘口,竟达三十四条之多。其中在山丹县境内就有:东乐大口子、龙头山口、白露山口、白土口、红寺山口、羚羊山口等等……

但此处与东面的龙首、红寺等山口又有不同,一路沿河谷迤逦而上,沟口最宽阔处约有百数米之开,与龙首山其它狭窄的沟口相比,称作大口子确实名副其实。

文章图片22

冷兵器时代,龙首山雄踞甘凉咽喉,扼守南北交通要塞,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前哨,东乐大口子的军事位置亦便愈显重要。山脊上还隐约有一条堑壕遗迹,沿着山脊如龙蛇般迤逶而行,山顶堑壕低洼处,有一“心”形聚水之处,可供当地人牧羊之用,称为“天涝池”。

有人怀疑此处可能是甘州十二关之“居延塞”(遮虏障),但仍需考证。

明《甘镇志》载:“…右寇路凡三十二,惟自东乐大口子迤北至破山等口一十三处,虏骑出没无常,尤为要害。”随着朝代的更迭,大口子的名称也屡经变换。

五凉时期,被称之为三门关。元代谓之耀碑谷。明代时,叫做铁门关。曾发生过著名的耀碑谷大战和甘山之捷,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沿河谷颠簸而行,两侧石壁仞立,却不见一树。偶现山间牧人石屋围栏缩在山角,却难觅人踪。渐至高处,因雨水冲刷而至的山路沟壑纵横,越来越崎岖难行,而山坡却愈显高大。草场已泛黄,却满目皆是高原牧场之相。羊群渐多,似珠玉般洒落在草坡山崖,仿佛与天上的白云咫尺之间,触手可及。

文章图片23

及至峰顶,环顾四周,向南,是魏巍祁连,雪峰如壁,恰似屏障。向北,则是苍茫的蒙古高原,云天相接,一望无际。而下面的一线低谷,由东而来,把片片绿洲穿珠缀玉般连接起来,向西而去……正是赫赫有名的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蒙两省之分界之处,也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衔接所在。

文章图片24

仰望着天际间,云卷云舒,雄鹰高旋,光影变幻莫测。山谷中,团团雾气如烟云四起,袅袅而升,聚散无定。有马群若有若无,如梦似幻。

我正坐其间,心无旁骛,脑海中竟是一片澄澈。不由浮现出摩诘居士绝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文章图片25

我面向祁连天山,俯观河西走廊,双手合什,微合双眼。而我的背后,茫茫无际的大漠与天空相连之处,正是那有无数神奇传说的——苍天般的阿拉善高原……

这里没有天人胜负,豪言壮语,只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情此景,置身其间,观白云苍狗,思沧海桑田,令人生发出无限感慨。

文章图片26

这就是神奇的龙首山。

无论你来过多少次,但每次不同的路线、不同的季节,甚至不同的天气,都会使你有不同的心境和感悟,体会到不同的境界,而使你身不由己的一次次踏上旅程,朝拜而来。

作者简介

王少军,男,甘肃省山丹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诗文散见于各级报刊媒体。

文章图片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