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印中:聂绀弩诗诠释(1)

 鄂中京山 2022-02-18


NO.1  搓草绳

冷水浸盆捣杵歌,掌心膝上正翻搓。
一双两好缠绵久,万转千回缱绻多。
缚得苍龙归北面,绾教红日莫西矬。
能将此草绳搓紧,泥里机车定可拖。

句译

把预备用来搓绳的草,放在冷水盆里浸泡一下,用木棒轻轻地捣得绵软些,笃笃笃的声音,就是一首“捣杵歌”。把两小股草,放在膝盖上方腿上,用掌心一去一来搓成一大股。

这两股草好好地、紧紧地缠在一起,经过千次万次来回翻搓,似乎产生了深长的感情,难舍难分,谁也离不开了谁。

搓好的草绳,威力极大,可以把苍龙捆来,让它面朝北下拜归降;又可以绾个结,系住红日不让它向西坠落下去。

如果能够把这草绳搓得紧些更紧些,多根草绳合力,那么,就算是陷在泥里的拖拉机,也一定可以拖起来的吧!     

解说

首联写搓草绳的动作,叙事含情。读首句,使人耳畔似乎响起有节奏的捣杵声,想起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意油然而生。第二句既是搓草绳的写真,而“掌心”、“膝上”四字,又泛出许多亲切之意。

颔联,诗人移情于物,草绳于是有了人的感情。“一双两好”传情,“万转千回”状物,都是搓草绳所独有。“一双两好”,巧用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句,“杜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把草绳子写活了。   

如果说颔联写缠绵缱绻,一往情深,是中国诗词婉约派中之少见者,那么颈联则写得气魄壮阔,为豪放派本色。融婉约、豪放于一诗之中,古律能有几首?李白有句,“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日”。白居易有句,“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李商隐有句,“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毛泽东有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聂诗“缚得”、“绾教”两句,对仗工巧,比前人诗又另有一番韵味。颔联委婉,颈联豪放,俱带浪漫色彩,而尾联则是写实,这是大写实,透出来的是北大荒人的大气概。


全诗婉约、豪放、浪漫、写实,各得其妙。虚实并举,刚柔相生。

NO.2  锄草

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
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
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句译

田垄里什么地方只长苗不长草的?没有;所以每次锄草总是容易伤及秧苗。

培苗时,常常恼恨苗和草相互混杂,有时,连草也留下来了;而锄草时,一不小心就伤了秧苗,又可惜秧苗太娇嫩了。

都还没有见到新苗长高一尺,可来锄草已经三几回了。

停下锄来,不觉不知地手挥汗水,心里在想,事物的道理真是难以通晓啊——越想,心里就越是焦躁不安。

解说

诗题是“锄草”,着眼点是“伤苗”,全诗中心是锄草伤苗,“物理难通”。

前六句草与苗两两对照写:草多、伤苗,草混、苗娇,苗难长、草易生。字句写的是锄草的情况,内涵是锄草时的心情。这种心情集中在“恨”字、“怜”字上,也就是说,在整个锄草过程中,都心潮难平。第七句,“停锄不觉手挥汗”,一心想思考出究竟,但仍然“物理难通”,于是“恨”、“怜”而至于“心自焦”,在内心波澜最高处,全诗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索。

全诗似自然挥锄上下,信手写来,毫不费力,没有用一个典故,没有一个文言词语,然而轻快的语句之中,浓缩了上一世纪一次政冶运动的沉痛教训,有很深的思想容量。

如果不提“重字”二字,读者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感到这首七律用了重字,如“草”字就有六个之多(连诗题),前四句每句都有“草”字。这也难怪,所长的,所见的,所锄的,所思的,萦绕于心的,全都是草,焉能不重复出现?想来,诗人不会着意用重字,当然也不会着意避免重字,用所当用,辗转反复而又一气呵成,于行云流水之间,读者也不觉其重,反觉其妙,这就是艺术功力所在了。

NO.3  刨冻菜

白菜隆冬冻出奇,明珰翠羽碧琉璃。
故宫盆景嵌珠宝,元夜花灯下陇畦。
千朵锄刨飞玉屑,一兜手捧吻冰姿。
方思寄与旁人赏,堕地惊成破碗瓷。

句译

隆冬季节,在冰雪中还来不及收的白菜,冻成了出奇的样子——像明亮的珠玉耳坠,像翠绿的羽毛,像青绿色的琉璃。

又像故宫里的盆景镶上了珍珠、宝玉,又像元宵夜晚的花灯下到了田间、地垄、菜畦。

锄往下一刨,飞溅起千朵玉花的玉屑,手捧着一兜这样的冻菜。口哈着气,简直就想趁此吻一下这奇美的冰雪姿容。

心里正想把这奇物拿给别人共同欣赏,不经意间,一不小心,冻菜掉到地上,吃了一惊,定神一看,冻菜已经碎成一摊像破碗瓷一样的冰碴了。

解说

诗人自己说过,在北大荒,“劳动现场的一切”,“都是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又有很多都是我想写或能写的”。刨冻菜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新事物,这首诗是作者热爱生活的诗心流露。

首句写冻菜出奇,以下二、三、四句,一句比一句写得奇。

首联、颔联写的是冻菜的静态,是状物,第三联写的是刨冻菜的动态,不仅状物,并且抒情。如果说这两联写的闪耀着珠光宝气的冰晶奇景或许在前人的诗词中有过的话,那么颈联所写的千朵花屑迸溅的刨冻菜情景,则是前无古人的。

前三联都是写诗人自己的欣赏,既然自己赏之不足,既然情溢于怀,于是“方思寄与旁人赏”,这里诗笔的运用极富波澜。末句于波澜起伏处陡然收笔,大大出人意表,真正是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的奇句。“明珰”、“翠羽”、“碧琉璃”,“珠宝”、“花灯”,“玉屑”、“冰姿”,连用七个比喻,都已经够奇的了,而冻菜还能成为“破碗瓷”,则更奇,所以诗人才会“惊”,而这一个“惊”字里所包含的意外、失悔、惋惜等感情,则是十分奇妙的。
 
NO.4  挑水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
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
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
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

句译

挑一担水,如果扁担在肩上的位置不对,那就不是这头高了,就是那头低了,水从桶里往外晃,这时,放一块木片在水面上,就不会有波纹了,水就不会往桶外晃了。

担子在肩上,好像挑着一担天和地在颤悠,臂膀前后摆动,前后两只桶,一边挂着太阳,一边挂着月亮。

从井里打水,水面像一面古镜,照出挑水人的影子,挑水上路以后,在洒着水的路面上留下一些不清晰的脚印,让人想起飞雁的爪偶然在泥土上留下的印痕。

担子重,路程长,坡又陡,挑一趟水实在不容易,可是正在这时候,鹧鸪鸟偏偏对着井边在啼叫:“行不得呀——哥哥”!

解说

首联写挑水起步,本是平常事,但经诗人一提炼,一合律,平平仄仄相和,韵脚和谐相叶,便萌生了诗意。

第二联写在行进途中,担子在肩膀上下颤悠,手臂在两边前后摆动,挑水的形象便鲜明突现,而工巧的对偶,更使诗意盎然。李白有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颂的是皇帝西巡。聂诗拿来为己所用,把第二句化作两句,颂的是劳动,平添一股雄赳赳、气昂昂之气。

有别第二联的豪壮,第三联写得十分细腻,这既是诗人细心观察的结果,也是诗人多种风格的展现。其中化用苏轼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贴切无痕,使挑水此一等闲之事有耐读的文化意味。

但诗人已老,挑水于他毕竟太艰难,尾联的一个“又”字、其实是多个:担又重,路又远,坡又陡。那么,怎么办呢?此时的鹧鸪啼叫声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这啼叫声真不合时宜——虽然这难那难,“行不得也,哥哥”,但“哥哥”也只能硬挺着往前行呀!结句着一“偏”字,境界全出。

全诗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蕴含着深深的沉痛和辛酸。

聂诗引鹧鸪声是从相反方面烘托。古诗词中多用鹧鸪句,点染烘托各有不同,选六首于下备欣赏参考。

潮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韩愈《晚次宣溪酬张使君》)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唐·窦巩《南游感兴》)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唐·郑谷《席上赠歌者》)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宋·梁栋《鹧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