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

 謨地方 2022-02-18

我觉得可以用“自作孽不可活”来形容刘裕为何要彻底消灭司马家族再合适不过,毕竟这个家族太够坑爹,不除掉的话国家有可能难以恢复平静,因而刘裕直接灭了司马家族建立了刘宋政权。

司马懿确实是位厉害人物,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位雄主,最终来了一场高平陵之变,搞死了一般曹魏忠臣,让自己一举成为曹魏第一话事人,他虽没有夺取曹魏大权,但也为自己孙子司马炎改朝换代建立西晋奠定基础。

司马炎登基后做了利国利民的事情,本以为是一位有为之主,奈何这一切都是假象,司马炎见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后,觉得自己努力打拼怎么多年,应该好好犒劳自己,最终他放弃勤俭节约开启了骄奢淫逸之路,在其一番操作下,整个国家管理系统开始结党营私,宗室的力量大肆扩张,外族内迁和汉民族时常发生冲突,这让原本安宁西晋帝国危机四伏。

司马炎没有发现国家困苦,反而又继续作妖,直接让傻儿子司马衷担任西晋下一任君主。司马衷继位后没有啥政治才华,一切都由皇后贾南风做主,贾南风又不甘寂寞接连作妖,最终爆发了惨烈的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消耗了西晋大量的有生力量,让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机会发动灭亡西晋战争,经过一番征战后,刘渊成为了西晋的终结者。

西晋灭亡后,剩余宗室成员在司马睿带领成功南迁并建立了东晋王朝,跟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对峙。东晋这个王朝很有特点,他是一个靠士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所以司马家族一直对士族很尊重,毕竟他们可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东晋建立后,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分别跟司马家族共享国家权势,东晋各位皇帝虽有回收权利想法,奈何四大家族力量过于庞大,让他们时常保持防守姿态,压根不跟和他们正面交锋,毕竟他们一句话有可能让自己皇位飞灰湮灭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只能维持和平状态。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可他始终爆发一定野性,那就是收复曾经的故土,为此进行了数次北伐,奈何北方力量过于强大,东晋大规模军事行动没有获得成功。打仗虽没有成功,可他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这让东晋百姓身上的负担很重,发生多次起义。

这些起义中规模较大起义有孙恩和卢循起义,他的举动不仅打乱东晋北伐的战斗部署,同时也对司马家族政权产生一定影响。桓玄在这阶段站了出来,可他并没打算平息叛乱,而是利用手中的力量控制很多富裕地方,并且攻进建康,斩杀了东晋宗室成员司马道子跟司马元显等人,废掉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建立了属于自己国号楚。

桓玄能顺利取代东晋在于,王、谢、庾三大家族的衰落,让他在朝中没有一丝威胁,因而让他有了取代东晋王朝的王法,最终这个梦想实现他建立了属于自己政权楚。

那么桓玄为何敢打破长期以来的平衡,很大原因在于数次北伐让百姓生活困苦,孙恩、卢循忍无可忍最终率领民众发动了灭亡东晋的战役,而那些高高在于士族老爷压根没打算跟桓玄作对,毕竟保住自己眼前的财富大于一切。

所以说门阀士族内部其实已经烂透,如若能出现一位有才华的人完全有机会搞定这些门阀,建立一个新政权,刘裕便是结束这一腐败制度关键人物。

刘裕是汉高祖刘邦,楚王刘交的二十二孙,其家族在西晋宗室南迁时来到江南,并定于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因而他算得上士族出生,只不过其家族已经没有往日的辉煌,所以只能算是低级士族。

刘裕家里情况有些糟糕,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因为难产去世,父亲身上连为他请奶妈的钱都没有,从中能看出,刘裕家族属于穷人中的穷人,毕竟他们连温饱都没有办法解决。

稍微长大一些后,刘裕开始自我谋生,为的就是改变自己命运,毕竟人生低谷期如若不拼一把压根没有翻身的机会。贫穷让刘裕看透世间炎凉,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做努力,奈何东晋门阀制度让他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所以,刘裕想要逆天改命完全不太可能,毕竟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给他一丝机会,但人在危难之际总会有曙光,孙恩的起义,让刘裕看到翻身机会,所以他加入了军队成为北府军大将刘牢之旗下一名将领。

从军后刘裕很快发挥了自己军事才能,多次在和孙恩战斗中立下功勋,最终逼迫其跳海而死,孙恩死后,刘裕因功勋获得朝廷赏识,最终成为北府军一名中级将领。

后来,桓玄在荆州发动叛乱,司马元显担任讨逆大军统帅,刘牢之作为副将跟随,刘裕自然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战斗爆发不久后,刘牢之部和桓玄部遭遇,刘裕请求发动进攻,刘牢之拒绝了其请求,打算以和谈的方式结束这场纷争,桓玄拒绝了其要求,最终双方经过一番战斗,桓玄成功攻破建康,建立了属于自己政权楚。桓玄掌控大权不久,刘牢之被剥夺兵权,成为会稽太守,可他因害怕桓玄追究责任自缢而亡。

桓玄兄弟桓修在刘劳之被剥夺兵权后,成为这支军队的统帅,刘裕认为桓玄势力庞大,这阶段和他作对完全就是早死,所以选择投靠桓玄,确保自己的安全。

桓修表面上是这支军队主帅,实际上刘裕声望早就超过他,这让桓玄不堪小视其重要性,不断给他升官,让他成为北府军的实力派。刘裕表面上听从桓玄安排,实际上一直在找机会,看看有没有机会彻底击败桓玄。

桓玄表面上重用桓玄,实际上对其多番提防,多次让他出去进攻卢循为的就是削弱他的力量,为此他拒绝了皇后的安排,毕竟刘裕确实是位才华之人,这样的人一定要发挥自己最大的用处方可对国家有利。

后来,卢循起义被平定后,桓温认为处理刘裕时机已到,开始排挤北府军旧人,安插自己的亲信,他的行为让很多北府军旧将感到害怕,因而他们开始聚拢到刘裕身边,希望他能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刘裕本就不满意桓玄,因而他们开始筹谋叛乱。

最终,刘裕找准机会发动叛乱,他的举动很快吸收了各方力量,寒门出身的他十分懂得收买人心,因而很多民众来到了他旗下,希望能推翻这个腐败不堪的国家。

要知道晋王朝建立后,国家大权被士族控制,无数百姓被压得受不了,十分希望有人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刘裕刚好就是这个带头人。

刘裕起兵后,桓玄十分害怕觉得一旦其做大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他必须排除军队围剿,奈何桓玄朝廷过于腐败,军队根本没啥战斗力,很快他的军队数次被刘裕打败,桓玄最终死在了刘裕之手。桓玄死后,刘裕拥立晋安帝司马德宗担任皇帝。

这一刻,刘裕成为晋王朝的杠把子,但他并没有夺取司马家族的江山,而是对这个腐败不堪国家进行改革,先是将门阀力量赶出中央,接着对土地、经济、赋税、官场轮番改革,在其努力下国家获得了新生。

刘裕见国家情况稳定后,便打算发动北伐战争看看能否夺取先祖曾经故土,先是搞定了南燕、接着又灭亡谯蜀,降服仇池,大败北魏军队,可谓风光无限。

因为,刘裕长期率领军在外征战,这让东晋宗室成员夺取部分军权,这当中实力较大当属司马休之,这家伙占领了军事要地荆州、扬州,已经对都城建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司马休之力量强大后,便有除掉刘裕想法,希望以此夺回司马家族权势。

刘裕本就不是老惹的人物,在其察觉到司马休之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后立即斩杀了其留在建康的家人,接着发动击败了司马休之的军队,司马休之看情况不对,立即投靠了前秦,当了可耻的叛徒。

司马休之败亡后,刘裕权势又一次达到巅峰,毕竟他已经完美结束了桓玄之乱后破烂不堪的局势,同时也会东晋增加了不少领土,这让他地位又一次上涨,距离帝位就一步之差。

这时候,刘裕也想当这个皇帝,毕竟这个位置太过诱惑,说不想当皇帝没人会相信,之所以没有迅速动手,在于其还得需要一个好理由彻底让天下人臣服,所以他拒绝了所有人请求。

一段时间后,刘裕发动对后秦军事行动,经过一番波折后,刘裕成功灭亡后秦,让晋朝的力量又一次控制关中地区,可谓风光无限,其功劳完全能让他当皇帝。

拿下后秦后,刘裕开始布局夺权事宜,经过其一番布局,晋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司马德宗结束了自己人生,他的弟弟司马德文成为新皇帝,也就是晋恭帝,一年后,刘裕找了个理由让司马德文彻底让出皇位,自己则顺利登基,建立新国号宋,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

当上皇帝刘裕依旧不放心司马德文,便派人时刻监视这位晋王朝末代君主,希望能找到他的破绽成功送他归西,司马德文退位后,依旧不懂得收敛,跟自己当皇帝死后没啥变化,这让刘裕难以忍受,找了一个将其毒死。

司马德文是死后,刘裕开始大规模捕杀司马家族成员,经过一番屠戮后,司马家族成员基本上被杀光,仅有一小部分人改名逃过一劫。司马家族失败后,刘裕削弱藩镇力量,收揽大权到中央,让政权更加稳定。

刘裕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奢靡成风,毕竟苦出身的他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所以他出台了有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家为此富裕了起来。

刘裕虽然大肆屠戮司马家族成员,但其没有受到各阶层批评,会有这种情况在于司马家族本来就不得民心,刘裕收拾司马家族刚好顺应民生,反正一句话刘裕是位好皇帝。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