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病与寒湿发黄的鉴别诊断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98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本条主要是讲少阳病与寒湿发黄的鉴别诊断。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得病六七日”是为“医二三下之”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外台秘要》记载,“然得时行病,一日在皮毛……六日热以入胃,乃与利汤下之愈……时行病当待六七日下之”,所以才出现了“医二三下之”的情况,医生认为从得病时间上考虑,自己是对的,所以才反复攻下。那么,从脉证来看,“脉迟浮弱”,浮脉可以兼见迟脉,但是否可以兼见弱脉,弱脉是否能浮起来,个人表示存疑!迟应该是主脉,《难经·九难》:“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有“恶风寒”,有“手足温”,应该是太阴伤寒,桂枝汤主之,但医生按阳明病用了攻下的方法。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反复误下,伤了胃气,导致“不能食”,“不能食”是吃不下饭或者咽不下去,“不欲食”是能吃下饭但不想吃,这是第一个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要点。
“胁下满痛”,反复误下,中焦虚寒,寒则生饮,饮停胁下则满而痛,小柴胡汤证“胁下痞硬”是因为三焦不畅,饮停胁下,痞满坚硬,按之有抵抗但不痛,这是第二个鉴别要点。
“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参第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太阴病如果小便不利就会发黄,黄是太阴本色--脾色外现,也是因为湿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颈项强,皆属于湿”,从十九病机来看,误下之后的颈项强不是因为寒邪束表,也是因为湿邪。脾虚湿盛,转输不利还会造成“小便难”,想尿尿不出来,或者有便意,但尿的很少。与小柴胡汤证的“小便不利”不同,小便不利是或者尿的太多,或者尿的太少,但不费劲,这是第三个鉴别要点。
“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显然医生没有认出是湿邪为患,错认少阳证,根据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开出了小柴胡汤,方中的参、草、枣、姜都能助湿,湿邪的力量更大了,湿性粘滞,湿邪闭阻气机,大便不下来,所以说“后必下重”,下重可以理解为里急后重。虽然一直有便意,肛门重坠,但上厕所却拉不出来或不爽。
那么,如果临床上遇到这样的黄瘅病患者,该如何诊治呢?如果没有“小便难”的里证,那就可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果没有“恶风寒”的表证,那就可以用茵陈蒿汤。既有“恶风寒”,又有“小便难”,还有“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参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反复攻下造成中焦虚寒,只好于寒湿中求之,用治疗寒湿的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加减治之。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康平本中这句为十三字一行,独立成条。湿邪越重,津液越亏,所以会渴,患者中焦有水饮,不能纳谷,才会“饮水而呕”,这是太阴病,不是少阳病,所以用治疗少阳病的“柴胡汤不中与也”。不只是饮水会呕,“食谷者哕”,“哕”是呕吐时发出的声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在变动为哕”,哕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体内有湿。对后世医家所说的哕是胃气败亡的观点,我保留不同意见,虽然误用小柴胡汤,但还不至于造成胃气败亡的后果。“饮水而呕”与柴胡证的“心烦喜呕”是第四个鉴别要点。
整体来看,仲师剖析了一个小柴胡汤证的类证,警示后学,小柴胡汤虽好,不可“但见一证便是”,见证治证,易成坏病。
 
第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课前思考:
1.98条恶风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本渴,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汤?
2.本条也有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为什么没有“医二三下之”?
3.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可否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