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恶寒,不欲近衣”,如何治之?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21条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病吐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因而劫之,中满者泄之以内,有邪渍行以为汗,在皮者汗而发之,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泄之”。太阳病属于“在皮者汗而发之”,本应以麻桂剂发汗解表,却用了“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吐法,吐法为胸膈中痰饮而设,病在表而吐之,是为误治。
“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太阳病,用吐法是可以解表的,表解则不恶寒,里解则不恶热,此处是表解里未解。“不欲近衣”是恶热的一种表现,伤寒论第11条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首次出现不欲近衣,但11条的不欲近衣有前提,身大寒,是真热假寒证。而本条吐后不恶寒,说明已无太阳表证,不是太阳病了。“不欲近衣”就是恶热的意思,“不恶寒反恶热”,成了阳明病。如果有口大渴,脉洪大,就是阳明病的人参白虎汤证,但就条文中现有的证候来看是没有,一问患者,医生刚给用了吐法,哦!这原本是太阳病,医生没有用汗法,反而用了吐法,伤了胃中津液,虚热内生,化虚化燥,胃中燥热扰心,使人产生了“不欲近衣”,而非真的高热使人“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这种“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仲师称为“内烦”,这种热与恶寒发热不同,体温不一定升高,但患者自觉发热,并且为此而烦躁,是烦热引起的不欲近衣,应该属于“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初级版。
同样是误吐,为什么120条不烦热,而是不能食,朝食暮吐,本条却是不欲近衣呢?因为患者体质不同,病机转化也不同。素体脾胃虚寒,误吐之后伤阳气,化寒。素体胃阳旺盛,误吐之后伤阴,化热。
仲师只是讲了内烦的病因,没有出方,怎么治疗呢?刘渡舟刘老认为可以参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反不恶寒,不欲近衣就是不恶寒,但热,这是实证,虽然病因不同,一个是因为发汗,一个是因为吐,但病机相同,所以也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和胃气。
吴谦则认为,“今因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我更认同吴谦的观点,对于体温不高,但病人自我感觉发热的,应该归属与虚热,益气生津的方法更稳妥。
 
第122条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课前思考:
1.什么是“膈气”?为什么“膈气虚”会造成“脉乃数”?
2.什么是“客热”?“客热”造成的不能消谷,胃中虚冷,以何方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