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论及“心下”与“心中”的证候甚多,如“心下悸”、“心下痞”、“心下有水气”,“心中悸而烦”、“心中痞”、“心中懊憹”。古人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所以不做解读。现代人则望文生义,将心下与心中视为不同部位的概念。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必要将二者搞清楚。 先看“心中”,参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心中悸而烦”就是心慌加心烦,心气血两虚,用小建中汤治疗就是“子能令母实”的具体应用。 《金匮要略》:“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心中痞”就是心中痞塞,心里感觉憋得慌。“诸逆心悬痛”就是气逆、呕逆、冲逆等造成的心痛如悬,相当于现在的心肌梗塞、心绞痛。桂枝生姜枳实汤经常与瓜蒌薤白汤合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67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心中懊憹”是心中烦热闷乱、懊悔不已的感觉,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 “心中三证”,全部与心有关。“心下”则不然,既与心有关,也与胃有关,所以“心下悸”既可以是心悸,也包括胃引起的心慌。治“心下痞”的黄连黄芩泻心汤治疗心火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覆杯即愈,治胃火引起的吐血也是一剂知,二剂己。而根据黄连黄芩泻心汤加减化裁的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更是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个“心下悸,欲得按”,明显是心悸,所以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以补心中阳气。而真武汤证的“心下悸”、小柴胡汤或然证的“心下悸”,明显是胃脘部的悸动。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与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证,心下可以是胃脘,可以是肺之下,膈之下,就是不包括心。 所以得出结论,心下与心中都与心有关,但心下还可以与胃有关联。心五行属火,脾胃五行属土,为什么泻心汤类方可以治脾胃的问题呢? 从务虚的角度看,心属火,法时夏,从立夏至立秋这段时间都是心主令。脾属土,法时长夏,从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都是脾主令。于是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这段时间就重合了,心也管,脾也管,双重管理。所以,泻心汤既可以泻心,也可以泻脾胃。 从务实的角度看,《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之经、胃之络都与心有关联,经脉相通,病情相契,所以才以“心下”一以贯之。而泻心汤泻心火于小肠(小肠是胃家的成员),既治了上热,又祛了下寒,才能上治心,下治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