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条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自从柯琴将本条视为少阳提纲证以后,中医界基本形成共识。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如汪琥认为:“上三证,不足以尽少阳病,故云,此仅举其病热之大纲耳”。现代中医大家王琦认为口苦咽干目眩“只对上焦无形邪热的趋向及表现作了说明”,并对少阳主方小柴胡汤作了分析,在《伤寒论》中共17条,居然未见“口苦、咽干、目眩”六字。其次,阳明篇中也有口苦和咽干,参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说明口苦、咽干不是少阳的独有证候,不能代表少阳提纲。 但是,既然主流都认为本条是提纲,就肯定有它的道理。古人为什么将它作为提纲证呢?少阳本火而标阳,标本同气,故以本气之火以概少阳之标,而口苦、咽干之热证,就是少阳本气,火气所化。而少阳中见厥阴风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目眩。很多人将目眩解读为头目眩晕,其实不准确,古人将头晕称为头眩,目眩是视物眩晕,比如一些眩晕患者,发作的时候不敢睁眼,不然就会天旋地转。现代医学中的眼底动脉硬化,飞蚊症、眼前飘小黑点,严重的视物变形,也可以视为目眩。此三证都是患者的自觉证,我们通过望、闻、切的手段看不出来,必须详细问诊。 如果说口苦是因为胆汁的缘故,目眩是因为厥阴风木的缘故,那咽干与少阳是什么关系?注家大多顾左右而言他,曹颖甫则用中西汇通的方法解释了一通:“少阳一经,不能独病,而其端常合于阳明。盖胃底原有胆汁,胃气逆,则胃底胆汁上冒而口苦。胆火上灼胃管,故咽干”。似乎有道理,但细一思考,这个解释更像是为阳明篇189条和221条所做,对本条而言,仍显牵强。参《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口苦是胆瘅,这个好理解,重点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所以肝为“中之将”,“取决于胆者”缘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肝是十一脏腑之一,也得取决于胆。使是役使的意思,中正之官与将军之官之间,咽为之使,故胆火发动则口苦,咽干。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口苦、咽干、目眩背后都有肝的影子,都离不开中见之气厥阴风木,这也是少阳病不同于太阳病、阳明病之处,少阳与厥阴若即若离,颇多相似。刘渡舟刘老做出总结:“少阳病有咽干,厥阴病有消渴。少阳病有心烦,厥阴病有心中疼热。少阳病默默不欲饮食,厥阴病饥不欲食。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少阳病往来寒热,厥阴病厥热胜复……两经在证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处,由此而论,少阳病不但从本,亦未尝不从中气之化”。 伤寒六经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之枢机功能从小柴胡汤中可见,从提纲证中也能看出来吗?清代伤寒大家柯琴曰:“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柯琴从象的层面为我们揭示出少阳为枢的生理病理特点。 虽然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胡希恕胡老也说:“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可见口苦就用小柴胡汤治之,肯定是有效有不效。因为除阳明病也有口苦之外,厥阴病的口苦也需要与少阳病的口苦相鉴别。阳明病主要是看脉,221条说脉浮而紧,厥阴病主要看兼证,手足厥冷的口苦患者,小柴胡汤肯定无效,乌梅丸治之。 第264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课前思考: 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用何方治之? 2.既然是少阳病,为什么不是“胸胁满”而是“胸中满”? 3.医者为什么会用吐下的方法?因何证用吐法?因何证用下法? 4.攻下为什么会出现悸而惊? 5.仲师没有出方,如果我们遇到已经吐下的患者,以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