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少并病的治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66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这是讲病之来路,本来是个太阳病,“不解”说明还有太阳表证,但由于不解,转入少阳,出现了一系列少阳证。
“胁下硬满”,胡希恕胡老说胁下硬满就是“胸胁苦满”,值得商榷。“满”是“懑”,闷的意思,“胸胁苦满”是胸胁部位气机不畅,憋闷的难受。“胁下硬满”则在憋闷的基础上加了“硬”,少阳为小阳,少阳气机不畅,气化无力就会形成水饮,饮停胁下则硬满。所以“硬满”比“苦满”要重,但又轻于“胁下痞硬”,胁下水饮多就会出现“痞硬”,这是客观证候,医生做触诊检查时会有抵抗。而“苦满”、“硬满”是主观证候,自觉证候,触诊没有抵抗,没有硬块。所以仲师对“胸胁苦满”和“胁下硬满”都是小柴胡汤治之,而“胁下痞硬”,则会“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这是仲师对有形之水邪与无形之气邪作出的区别对待。
“干呕不能食”,“干呕”就是吐不出来胃内容物,“不能食”是吃不进去东西,是胃家的证候。注家大多认为这是少阳证,我认为值得商榷。参98条,少阳是“喜呕”,可以伴“默默不欲饮食”,不欲是不想吃,不是不能吃,少阳病与能不能食没有关系。反而是阳明病可以出现不能食,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而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现在只是干呕不能食,没有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说明病邪有进阳明的趋势,但还没有彻底陷进去。
总结下来,三阳病都有呕,但太阳病能食,少阳病不欲食,阳明病中寒不能食,中风能食,用到小柴胡汤的230条“不大便而呕”,231条“时时哕”为阳明中风,应该能食。
“往来寒热”,唐容川曰:“出于阳争则寒,入于阴争则热,故往来寒热”,这是人体将邪正交争的战场从太阳退到少阳时出现的证候,典型的少阳证。
“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清代医家吴谦认为:“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证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参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由此可以看出,仲师特意指出“尚未吐下”,就是提示后人,没有触犯少阳三禁的治疗,脉证不是必须相符,必要时可以舍脉取证或舍证取脉。少阳为枢,脉象由太阳病“脉浮紧”变为“脉沉紧”显示出风寒由太阳之表枢转入里,至于是入少阳还是入阳明,可以分析。从“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来看,病位主要在少阳,阳明很少,仅有不能食一证,而且未经吐下,所以仲师提出“与小柴胡汤”,使陷入之风寒从少阳转出太阳而愈。那么,如果是已经吐下的脉沉紧呢?那就要看看到底陷入何处,是阳明腑,还是三阴,具体办法就是“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第267条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课前思考:
1.此为太阳病坏病?还是少阳病坏病?
2.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何法治之?
3.坏病与变证有何不同?

因特殊原因,附删了的264条,265条
第264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这是讲病之来路,不是从太阳传来的,而是少阳自中风邪。
“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这个需要参考足少阳经的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两耳无所闻),至目锐眦后(目赤);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以下胸中(胸中满而烦)”,少阳为小阳,阳气很弱,中风,风为阳邪,风邪直中少阳,郁热在经,不得疏泄,少阳之气闭郁,所以“两耳无所闻”,耳聋、耳懵。少阳本火而标阳,标本同气,故从火化,再加上中风之阳邪,所以出现“目赤”、“胸中满而烦”。仲师没有处方,小柴胡汤条文中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心下悸”,没有“两耳无所闻,目赤”,所以用小柴胡汤原方力有不逮,加石膏以清郁热即可。 
“不可吐下”,本条与265条被后人总结为少阳三禁,禁汗、禁吐、禁下,少阳半在里半在外,误汗伤阳明,出现“谵语”。误吐、误下伤少阴,出现“悸而惊”。医生为什么会想到用吐法?“胸中满而烦”,医者将少阳中风的胸中满而烦,或当成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鼓汤主之”,而用栀子鼓汤吐之。或当成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以瓜蒂散吐之。至于误用下法,则是医生将将“目赤,胸中满而烦”这种为无形之邪热当成了有形之燥热的缘故。在没有全身壮热,蒸蒸汗出,燥屎内结等有形之燥热时,“不可吐下”。
当下,我们更多见误下而非误吐,面对一个耳聋目赤胸闷心烦的患者,很多医生都会以上火的名义开出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片、清开灵等等清热泄火药,心狠手辣之辈更会开出牛黄清心丸或牛黄安宫丸,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误治的古人都是庸医,误治无处不在。
“吐下则悸而惊”,误吐误下,伤其津液,津液虚则阴血虚,心阴虚则动悸,肾阴虚则惊惕。仲师在此处没有出方,是因为在太阳病篇已经详细做过解读,如果出现心悸,炙甘草汤治之,如果出现惊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第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课前思考:
1.脉弦细,头痛发热,以何方治之?
2.为什么少阳发汗则谵语?与太阳病发汗谵语有何不同?
3.胃和则愈,以何方和胃?
4.胃不和,烦而悸,如何治之?
第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上一条刚讲了“少阳中风”,马上来一条少阳伤寒,之所以不说“少阳伤寒”,是因为主证“头痛发热”为在表之证,没有独特性,太阳病、阳明病都可以有,真正将“头痛发热”限定于少阳的是“脉弦细”。仲师深恐后学纠结于少阳病“往来寒热”而忽视“头痛发热”,特意指出伴随“脉弦细”的“头痛发热”才属少阳。脉弦主寒、主痛,脉细主津液虚,少阳本火而标阳,标本同气,故以本气之火以概少阳之标。少阳五行属木,主升发,少阳本火升发不足则郁,所以少阳有火郁的特点。在本条中,伤寒是造成火郁的直接原因。脉浮紧的头痛发热是太阳病,脉弦细的头痛发热是少阳病,火郁则发热,弦寒则头痛。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使郁火透发,小柴胡汤治之。
胡希恕胡老在治疗少阳病头痛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说:“像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这个情形。像乙脑那样的头痛,如果这种情况现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是极有效验的,我治过很多很多的。如果现大柴胡汤证,舌苔也黄了,就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所以柴胡证的头痛挺常见的。通过这一节告诉我们,柴胡剂能治头痛,这我用得很多很多的,像有一个脑肿瘤病人,开刀后发现是骨质的,不能动手术,肿瘤像棋子那么大,用针头都刺不进去,只好封上,后来找我看,也是用这个法子,就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上次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过了,人现在还很好的。所以头痛是柴胡证的很多,各种各样,但是一定发热,还是有热”,胡老无所保留的给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一定要珍惜。 
“少阳不可发汗”与264条的“不可吐下”,组成少阳三禁,“禁吐、禁下、禁汗”,参《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多气,脉弦细的少阴病患者,更禁不起汗吐下伤津液。
“发汗则谵语,此属胃”,“此属胃”,康平本为小字旁注。如果不诊脉,看到头痛发热就当做太阳病,用发汗之法治疗,就会造成胃中津液亏虚,燥热上扰心神而谵语。柯琴说过一句话,“胃燥是谵语之根”,古人治谵语大多从胃下手,补充津液,故曰“此属胃”。虽然是少阳病,但既然误治而出现谵语,就是属胃,就要遵守胃家的规则。陆九芝曰:“六经邪热,总清阳明”,伤寒学派治疗神昏谵语时总以清阳明之热为先。可是从温病学派兴起之后,只要见到神昏谵语,就认为是热入心包,必须醒神开窍,不说药品贵贱,治疗过程惊心动魄,经常将患者治得死死生生,需要中医人反思。
“胃和则愈”,成无己认为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有道理,但既然病属少阳,发汗导致津液不能自回胃腑,那么,用小柴胡汤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也不失为一良法。
“胃不和,烦而悸”。康平本为小字旁注,如果胃气不和,胃热扰心则烦,心血亏虚则悸,我认为可以参70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但高继冲本《伤寒论》作:“胃和则愈,不和即烦而悸,宜柴胡汤”,我认为“宜柴胡汤”不是用于“不和即烦而悸”,而是“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柴胡汤”。

第266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课前思考:
1.本条文是太少并病还是三阳并病?
2.清代医家吴谦认为:“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证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那么本条文到底是脉沉紧还是脉沉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