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任脉(下)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中脘穴可以治印堂痛,就是前额疼痛,这是因胃经经脉循行所决定的,“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胃经的脉气经过前额部位,中脘穴又是胃的募穴,六腑的会穴,所以印堂痛只需要一针中脘。这个用法来自倪海厦倪师,书上没有写,我在临床中反复验证,效果非常好,下针即效。还有就是妊娠反应的恶心呕吐,中脘穴配伍内关、公孙,效果非常好。因为腑会中脘,所有肠胃系统的疾病,包括赤白下利、消化不良、胃疼胃痛胃胀,乃至“饮食不进”,都可以用中脘穴治疗,针刺、艾灸都可以。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之处,吐血禁灸!艾灸会加重吐血。《针灸聚英》把李东垣在针灸上的全部内容节选为东垣针法,《针灸大成》将“东垣针法”拆分列于具体穴位之下,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从中得出几点,第一,东垣老人治疗脾胃病,“取之足太阴、阳明”,脾胃同取。脏会章门、腑会中脘,脏腑同用。第二,脾虚之时,取募穴。第三,因胃虚而气血不足,导致脾不能升清之时,先刺中脘,会聚胃气。

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巨阙穴是心的募穴,“得气即泻”,如果说的浅一点,心痛是本虚标实证,得气以后就用泻法。如果往深了讲,就涉及到《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心为君主之官,藏精气而不泻,心有病,就是邪气占了君主之位,所以“得气即泻”。我在临床中观察过用泻法与不用泻法的区别,常用处方为内关、公孙、天突、巨阙、关元,治疗心痛、心慌、胸闷、胸憋。如果不用泻法,证候缓解几分钟之后,有些人巨阙穴会出现针下疼痛,无法忍受的疼痛,会出现滞针。这时候不能硬往外扯,可以在巨阙穴周围做按摩,或者用手指刮针柄,或者做白虎摇头,把邪气泻出来针下就松了。进针之后,可以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捻转得气,注意不要下的太深,最多下一寸就行了,得气以后稍稍的往下扎一点,叫插豆许,这就是提插补泻的泻法。这个位置尽量少做手法,以免失手刺伤内脏。“心之募”,可以治疗“数种心痛”,古人讲的心痛,包括心痛、真心痛、胃痛。胃痛也叫心下痛,这是有生理基础的,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所以巨阙穴既可以治疗心痛,也可以治疗胃痛。滑寿曰:“如胃脘痛,曰心痛之类是也,学者不可以辞害意”。滑寿是元代大医学家,《十四经发挥》的作者,专门强调了胃脘痛与心痛的关系。“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这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最主要的证候,“短气,胸背痛”是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心痛彻背”是瓜蒌薤白半夏汤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乌头赤石脂圆证。“胸中气塞,短气”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胸满,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是枳实薤白桂枝汤证。“胸中痰饮,先心痛,呕吐,霍乱不识人”,即使严重到昏迷的胸痹病,也可以用巨阙穴治疗,因此我更加认同倪师上纪是巨阙的观点。

“五脏气相干”,《难经·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五脏气相干就是厥心痛,就是胸痹,阐明了胸痹的发病不能只是治心,五脏皆可影响到心。《灵枢·厥病篇》记载了肝心痛、肾心痛、肺心痛、脾心痛等病名,反映出心痛虽然病位在心,但其余四脏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心痛胸闷。肝心痛是木盛火旺,母病及子。肾心痛是水气凌心,肺心痛是金强火弱,金反侮火。脾心痛是子盗母气。在临证的时候,根据脏腑相生相克的理论,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伏其所主,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鸠尾穴:“两岐骨下一寸,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这是讲鸠尾穴的位置,以及命名的原因。“任脉之别”,这句话出自《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鸠尾是十五大络之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治疗肚皮疼痛,又可以治疗肚皮瘙痒。“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针,不然针取气多,令人夭”,鸠尾穴对于普通医生来说,禁针、禁灸,鸠尾穴离心脏太近,心五行属火,心包络五行属火,艾灸伤心气,散心气,所以禁灸。急性心痛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所以巨阙穴下针后“得气即泻”,而鸠尾穴离心太近,泻不得法就会令人夭亡,故曰“大妙手方针”。

膻中穴:“横量两乳间陷中,仰面取之”,膻中穴在两乳连线的中点,凹陷处是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是脾经、肾经、小肠经、三焦经与任脉的会穴,难经的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可以治疗一切气病。人体以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大组织结构汇聚而成,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脏与腑是一对,一阴一阳,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衰。气与血是一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凝。筋与脉是一对,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与髓是一对,骨为髓之舍,髓充则骨实,髓虚则骨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互相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难经为其配备了会穴,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取其相会的腧穴进行治疗。《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临床上,八会穴经常与郄穴配伍,称为“会郄配伍法”。“主上气,短气,咳逆,喉鸣喘嗽”,这些与肺经、肾经、三焦经有关的疾病,根据辨证结果,可以用膻中穴配伍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或肾经的郄穴水泉穴,或三焦经的郄穴会宗穴来治疗。“噎气,膈气,胸中如塞”,这些病可轻可重,可能是功能性的疾病,也可能是器质性的疾病,包括食道癌引起的噎膈,都可以通过艾灸膻中穴治疗。“妇人乳汁少”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疾病,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催乳师,气生血,血生乳,乳汁由气血化生而来,所以可以通过艾灸膻中穴治疗。膻中穴还是心包络的募穴,心包络代君受过,可以治疗“心胸痛”。

天突穴:“在颈结喉下一寸宛宛中”,《灵枢·本腧》:“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天突穴就是喉结下面的凹陷,非常好取。“阴维任脉之会”,是阴维脉和任脉的会穴,《难经》说阴维脉:“其为病也,苦心痛”,天突穴可以治疗心绞痛。《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天突穴成为治疗心痛的必选穴,与阴维脉有绝对的关系。“得气即泻”,对于本虚标实的疾病,都是得气即泻,由于它独特的位置,尽量不要做提插捻转等复合手法,以免刺破气管,伤人短寿,就是很简单的插豆许,就可以达到泻的效果。“灸亦得,不及针”,可以艾灸,但不如针刺的效果好,我也不建议作艾灸,一个是怕烧伤,一个是艾烟能把人呛死。只要小心谨慎,下针浅一点儿,不会出事。“若下针当直下,不得低手,既五脏之气,伤人短寿”。天突穴的刺法比较独特,进针之后,把针放倒,针柄贴住喉结,向下斜扎,针尖向胸骨内侧斜刺,既不能刺到骨头,也不能刺到气管,气管属肺经所管辖,肺朝百脉,刺破气管,不只是伤肺气,也伤五脏之气。“针五分”,下针不要太深,用一寸针比较安全。“咽肿咽冷,喉中生疮,声破,喑不能言”,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化脓,急性喉炎,急性喉头水肿等疾病,这是近取穴。虚火引起的疼痛,可以配伍八脉交会穴的列缺、照海,效果更好。实火引起的疼痛,可以在少商穴和商阳穴放血,下针即效,立竿见影。咽喉肿痛在《伤寒论》中属于少阴病,甘草汤证、桔梗汤证、苦酒汤证或半夏散及汤证,可以经过辩证后配合服药。还可以治疗“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鸡声,胸中气梗梗”,这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中的射干麻黄汤证。对于咳嗽哮喘的病人,如果不敢针灸,就在天突穴贴膏药,配伍后背的肺俞穴,效果很好。“醋心”就是反酸烧心,嗳腐吞酸,“呕吐”,这些与胃有关系,需要配伍中脘穴或内关穴、足三里穴,增强疗效。

廉泉穴:一名舌本,“颈下喉结上中央”。中央是指下巴和喉结这个平面的中央。取穴的时候,用大拇指指缝按住下颌,指尖到处是穴,就是下颌骨后面凹陷的中点,四十五度角斜刺,针尖向着舌根的方向刺一寸。可以治疗嗓子疼、口疮,流哈喇子,临床中主要用于半身不遂引起的舌强不语和呕沫,患者嘴角总有一些涎沫。治舌强不语,用哑门穴效果好,但我是不敢扎,廉泉穴相对安全。

承浆穴:“唇棱下陷中”,就是嘴唇下面那个凹陷的正中间。“开口取之”,不开口也能取,它就在这个凹陷里面,这也是个会穴,“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所以常用于面瘫下嘴唇不正的治疗。承浆穴,顾名思义,能承受水浆,流口水、吃饭吃不进去、嘴歪了以后闭不拢,嘴跑风,都可以用承浆穴。如果是流口水,还可以配伍地仓穴,承浆穴配地仓穴,扎一次第二天就有效果,这个穴位来的很快。直刺就行,用一寸针或者半寸针,直刺一点点就可以。“暴瘖不能言”,就是突然声音嘶哑,说不出来话,可以用承浆穴。其实落枕也可以用承浆穴配伍督脉的风府穴,这是玉龙歌中记载的一个对穴,“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我在手三里、中渚、后溪这些常规的穴位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用过,效果挺好。以前的一个群友,不敢扎针,就按摩穴位,用手给患者揉,效果也好。

“募穴”,人体一共十二个募穴,任脉上六个,都是单一的穴位,脐下三个,三焦募石门(阴交)、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脐上三个,胃募中脘,心募巨阙,心包络募膻中。乳房下方有四个对称的募穴,肝募期门、胆募日月、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这四个募穴左右排列呈外八字状。神阙穴旁开两寸是大肠募天枢,锁骨下一个肋间隙是肺募中府,也是左右对称的穴位。募穴大部分都分布在胸腹部,位置基本上和脏腑所在的部位能对应上,不一定会分布到脏腑所属的经络上,很多募穴都不在本经上,但基本上和它对应的脏腑是在一个位置,或离得很近。所以,脏腑之气与俞募穴之气容易相互贯通,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

募穴与背俞穴配合使用,称为“俞募配伍法”。通过诊视、按压背俞穴与募穴都可以诊察病证,作为辅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圣济总录》:“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通过穴位附近的隐痛、凹陷或隆起等异常反应,来判断所属脏腑的疾病。比如胃病,胃脘痛,当心而痛,胃募中脘,以中脘穴为中心检查,找阳性反应点。心痛虽然也可能包括胃痛,但心痛的位置要高,以巨阙穴为中心。再如大肠痛,大肠是以它的募穴天枢穴为中心,日本人搞腹诊,在肚脐旁两指的地方按压,很有道理。因为它不是光肚脐眼那儿疼,它围绕着肚脐包括天枢这一块儿都疼。小肠很长,表现为小腹痛,是以关元穴为中心。小腹很大,不单纯是小肠,需要和其他的疼痛作鉴别,比如三焦痛和膀胱疼痛。三焦病的特点是“腹气满,小腹犹坚”,腹气满则胀,小腹犹坚则硬,三焦通行气津,阳气不通则胀,津液不通则硬,小肚子又胀又硬的是三焦病。膀胱病的特点是“小腹偏肿而痛”,膀胱病位低,以中极穴为中心。

募穴不是经络之气汇聚,而是脏腑之气输注到背腰部的腧穴,可以视为聚集脏腑之气的能量场,加热会使气体能量膨胀,不利于脏腑之气的聚集,一般不灸,除非是风寒痹阻于脏腑,才会用艾灸的方法。临床上,募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即阳病行阴,治在腹部募穴。如果是大肠病,大肠募天枢,配合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病,小肠募关元,配合下合穴下巨虚。胃病,胃募中脘,配合下合穴足三里。膀胱病,膀胱募中极,女子胞和精宫都在这个位置,可以双向调节内分泌,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失精绝子,不孕不育,都可以用中极穴配合下合穴委中穴治疗。三焦病,三焦募石门(阴交),配合下合穴委阳穴。胆病,如两肋的疼痛,胀痛,包括呕吐,呃逆,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疼痛,胆募日月,配合下合穴阳陵泉,下合穴是手足六阳经经气内通六腑之所,临床上常用下合穴治疗急腹症,以通降腑气,募穴与下合穴配伍,可以增强疗效。从阳引阴即阴病行阳,治在背俞穴。脾募章门,章门的章就是屏障的障,作为肝脾的屏障,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脾肿大,配伍背部的脾腧穴,就是从阳引阴。肺募中府,可以治疗咳嗽、气喘、胸痛,配伍肺俞穴。肾募京门,可以治疗肾脏的疾病、水肿的疾病,包括肾虚腰疼也可以配伍肾俞穴。心胞络募膻中,气会膻中,咳嗽哮喘,胸痛肺痈,所有的气病可以用膻中穴配伍背部的厥阴腧治疗。

腹部的募穴偏于治疗腑病、阳证、热证、实证,背部的俞穴偏于治疗脏病、阴证、寒证、虚证。俗话说,知常达变,膈以上为天,膈以下为地,膈俞穴以上的背腧穴也可治疗伤寒热证,喘满烦热,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等阳证、热证、实证。神阙穴以上为阴中之阳,神阙穴以下为阴中之阴,神阙穴以下的募穴也可以治疗虚劳羸瘦、遗精阳痿、崩漏、中风脱证等阴证、虚证、寒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